尾生抱柱
尾聲抱柱
抱柱之信
? ? ? ? ? ? ? 《莊子·盜跖》
【原文】
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
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于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
申徒狄諫而不聽,負(fù)石自投于河,為魚鱉所食。
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此六子者,無異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yǎng)壽命者也。
【今譯】
就以世人所稱道的賢士而言,誰也比不上伯夷、叔齊。
可伯夷、叔齊相互辭讓孤竹國的君位,卻餓死在首陽山,連尸骨都無人埋葬。
(鮑焦:周朝隱士,《韓詩外傳》載:鮑焦飾行非世,挑擔(dān)采柴,拾取橡子充饑,故作清高,不踩周地,不食周粟,抱木而枯死。)鮑焦行為矯飾、粉飾偽裝清高,非議世事,竟抱著樹木而枯死。
(申徒狄,殷商時(shí)代隱士,復(fù)姓申徒,名狄,因進(jìn)諫不被采納,便抱石投河而死。)申徒狄多次進(jìn)諫正國君而不聽,不被采納,背著石塊投河而死,喂了魚鱉。
(介子推,《左轉(zhuǎn)》作“介之推”,又作“介推”,春秋時(shí)期晉國貴族,曾隨晉獻(xiàn)公之子重耳,因避驪姬之難,出逃流亡國外19年,介子推緊隨其身,百般護(hù)衛(wèi),極盡忠心,因回國后賞賜中無名而隱居介山),介之推算是最忠誠的了,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晉文公充饑,晉文公重耳回國即位后,卻背棄了他,把他忘掉,介子推一怒之下離開,逃走隱居山林,抱著樹木不肯出來,被火焚燒而死。
尾生和一個(gè)女子相約在橋下幽會(huì),那女子沒有按時(shí)赴約,女子久久不來,大水涌來,河里發(fā)了大水,而尾生守信等待女子卻不肯離開,竟抱住橋柱被水淹死。
以上這六個(gè)人,跟被拋棄的肢體被分解用來祭神的死狗,和飄流在河面的死豬,以及拿著瓢到處乞討的乞丐,沒有什么不同,都是些重視名節(jié)輕生赴死,重名輕死,貪圖虛名不顧念身體和生命壽盡天年之徒。
【賞析】
盜跖面叱孔丘,列舉世人所推崇稱道的賢士,像伯夷、叔齊、鮑焦、申徒狄、介子推、尾生等,都是為沽名釣譽(yù)而身遭禍患,以致喪失性命,可羞可笑的人,皆是追求名聲,迷失本性之輩。
作者認(rèn)為人活在世上就應(yīng)該放任心性,享受人生,“不能說其志意,養(yǎng)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尾生抱柱”相傳尾生與女子約定在橋梁相會(huì),他久候女子不來,水漲,乃抱橋柱而死。
所謂“人言為信”人若沒有誠信,將失去別人的信任。
后用“抱柱之信”、“尾生抱柱”或“尾生之信”比喻堅(jiān)守信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