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郊隋李靜訓(xùn)墓發(fā)掘簡報(bào)
西安西郊隋李靜訓(xùn)墓發(fā)掘簡報(bào)
《考古》 1959年09期 唐金裕
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于1957年8月在西安玉祥門外發(fā)掘了隋代石棺墓一座。墓上殘存夯土長50,寬22米。墓室為方形豎穴土坑,斜坡墓道位于墓室南壁中央,方向正南北。葬具在墓室的中部,是石槨和石棺,南北順放。槨之南端放墓志一合,除北邊與槨相接外,其余三邊都用長磚圍砌。墓志的底部及周圍有燒過的酔紙灰痕跡一屋。棺槨之間及棺蓋上放置隨葬品。棺蓋南北兩端放陶屋、灶、井、牛及木馬,東西兩側(cè)置陶罐和俑。棺外南壁下放四系瓷罐兩個(gè),幷有武士俑、鎮(zhèn)墓獸、男女儀仗俑、家畜家禽俑。北壁下放瓷罐、男女儀仗俑、陶碓、磨和家畜。西壁下全為儀仗俑。東壁下除儀仗俑夕駕還有家畜等。棺內(nèi)有淤土,厚約12-15厘米,上面有一塊長70,寬26—35,厚2—4厘米的絲、麻織品,巳腐朽。人骨伸直仰身,兩手抱胸前,頭向南,面向上。頭骨上部附近有草籍的殘物,頭頂上有玉敘、木梳和其他裝飾品,頭骨左右放置瓷罐、瓷瓶、瓷盒、玻璃瓶、玻璃小杯、玻璃蛋、玻璃管、金杯、銀杯、銀筷、銀調(diào)羹等,此外在棺內(nèi)的殉葬品還有玉杯、骨梳、鐵剪、隋五銖、熊斗、漆盒等,足部附近的一銅斜內(nèi),裝有瑀瑙串珠、銀指甲套、波斯銀幣、小給、琉珀飾品等物,另一銅盆內(nèi)置有飼級(jí)一面,氮下墊紙五層,骶黃色。在人骨甄部佩有金項(xiàng)辣,左右手各有一金手鐲,又有金戒指、玉戒指、王飾品等物。
石棉四壁用10塊石板圍砌而成,壁有答頭,底有卯眼,通長2.63,寬1.5米。橡蓋系4 塊石板東西順放,大部分?jǐn)嗔眩w的四邊寬于墻6—10厘米,在最南的一塊上面,中部刻有南北直行"開者即死"四字。
石棺為長方形,是三間有浮雕的房屋形狀,通長1.92,寬0.89,高1.22米。棺蓋是由一塊整石雕成的歇山式屋頂。棺壁合縫處有鉄細(xì)腰。西邊為正面,中心間雕板門兩扇,其上各雕門釘五行共24:顆,幷有鉄門環(huán)一個(gè)。門兩旁各刻侍女一人。兩次間正中刻有直權(quán)窗各一個(gè)。柱及墻上有薄浮雕和線刻的各種纏枝卷葉花草圖案,在左右窗下前刻靑龍,后刻朱雀圖象,周圍襯以云紋。在四根柱子上端雕有一斗三升,補(bǔ)間隱刻人字桃。棺的南面刻門兩扇,左右各刻男侍一人,相對(duì)而立。兩邊的柱及斗拱結(jié)構(gòu)均與正面相同。棺蓋正中刻寶瓶,兩端有鵝尾,幷浮雕出筒瓦和蓮花紋瓦當(dāng),在一筒瓦面上刻有'‘開者卽死"四字。棺內(nèi)四壁繪有壁畫,西壁中間繪花卉圖案,兩邊各繪侍女人物畫兩幅;南北兩壁各畫兩幅,每幅各為二人,形與女侍俑同,髙22厘米;東壁畫有房屋、人、鳥、樹木。
出土的陶俑均系紅陶,合模制成,上或涂粉施彩。有鎮(zhèn)墓獸2件,獸身蹲坐,一人面、一獅面。按盾武士俑2件,著甲胄,頭與身分制后插合而成,高33.5厘來。有一組儀仗俑,均拱手于胸前,拳上有孔,以插所執(zhí)器物,包括長裙持物女俑二組18件,拱手女俑8件(圖版貳,1),小冠拱手男俑三組16件(圖版貳,3),籠冠拱手男俑6件(圖版貳,5),風(fēng)帽套衣俑6件(圖版貳,4),翻領(lǐng)胡服俑6件(圖版貳,2)。此外尙有執(zhí)箕小女俑2件。出土的動(dòng)物俑有馬、牛、羊、鴻、犬、鵝等(圖版貳,8、9、14),另有豬母子.俑及負(fù)重馬俑各1件(圖版貳,7、11)。模型有磨、灶、房、碓及井欄(圖版貳,6、10)。
瓷器的釉色有靑白兩種,均有冰裂紋,胎色多為白色或灰白色,底部及附近不施釉。器形有罐、壺、瓶、盒等。大型的瓷罐多為靑釉,有八系、六系、四系、三系之分,高度15-20厘米(圖版貳,12、15、16)。又有靑釉盤形口雙系壺、小罐、小盒及七聯(lián)罐(圖版叁,3、14)。白釉器多較精致小巧,有雙螭把雙身瓶1件,高18.6厘米(圖版叁,1),螭把雙系鴻首瓶1件,高26.5厘米(圖版叁,5)小扁瓶1件,高8.8厘米(圖版叁8)。另有小盒、小瓶及四系小罐等。陶器有灰陶罐2件,灰陶碗2件,紅陶小瓶2件。
玻璃器有瓶2件,均綠色,透明,其中1件是折肩平底瓶,高16.3厘米。另1件瓶口?橢圓形,底附矮圈足,高12.5厘米(圖版叁,6)。又有綠色玻璃蛋形器2件,玻璃管1件及帶蓋小粒1件(圖版叁,13)。另外有玻璃小杯2件,半透明〉藍(lán)色'高2.5厘米(圖版叁,2、4)”
金器有項(xiàng)鏈1條,由28顆鑲有珠寶的金珠構(gòu)成,上端有扣鈕,鑲刻有鹿紋的藍(lán)色寶石,下端有寶石、金、玉組成的墜飾,周長23.4厘米(圖版叁,7)。鑲有珠寶的金手鑼2件(圖版養(yǎng)小金戒指2件。金杯1件,高圈足,高*5.7,口徑5.7厘米(圖版叁,9)。此外有頭飾金花等。
銀器有高足銀杯1件,形制與金杯同,高6厘來。又有小碗、盒、小杯、碗、小斧各1件。指甲套10枚。銀筷1雙,調(diào)羹1件。
銅器有大口平沿銅盆1件,平底,器身有弦紋六周,高11.3,口外徑23.8厘米。大口圜底鉢1件,高6.5厘米。鎌壺1件,短流,蹄足,有蓋。鎌斗1件,短流,蹄足。又有鎏金小癡鈴2件及小刀1件、十二生肖銅鏡1面(圖版貳,13)。
鉄器有八字形鉄剪1件及殘衆(zhòng)斗2件。
貨幣有隋五銖5枚,又有波斯薩珊朝銀幣1枚,系卑路斯(457—483)時(shí)所鑄,邊緣有一小孔,可能作為裝飾物佩帶者,直徑2.6厘米。
又有各種裝飾品,如玉戒指、玉扣、玉刀、水晶和玉欽、玉雕小獸、瑪瑙珠串、磨孔貝売、骨梳、木梳等。還有1件玉盞,上鑲金口,盞白色,玉色澤潤,高4,口徑5.6厘來(圖版叁,12)。
殘存的絲織品中較完整的有一段織成困花的絲帶,又有麻布?xì)埰?、草薦殘片和殘紙片。
殘存的漆、木器中除木梳外,還有木鋤模型1件、殘木馬俑1件、殘漆盒與小漆瓶各1件。1件八系瓷罐中藏有核桃,皮売尙存。
從墓志記載,知死者為李姓小女孩,名靜訓(xùn),字小孩,隴西成紀(jì)人,其祖父李崇和父親李敏,隋書卷三十七有傳c李靜訓(xùn)自幼為外祖母周皇太后所養(yǎng)育。李靜訓(xùn)在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六月一日死于汾源之宮,年僅九歲,同年十二門葬于長安縣休祥里萬善道場之內(nèi)匸
此墓雖只葬一九歲小女孩,但相當(dāng)豪華奢侈,出土遺物都很精美,且有許多器物為研究當(dāng)時(shí)中西文化交流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