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黎城貓崖洞的舊石器
山西黎城貓崖洞的舊石器
選自《文物春秋》1999年06期,石金鳴、楊林中
近年來,黎城縣為了開發(fā)旅游資源,先后在北部石灰?guī)r山區(qū)進行過多次巖溶洞穴勘察和挖掘,并在白玉港村附近的白云洞內發(fā)現一批動物化石。1994年冬,茶棚灘村元萬江同志給我們寄來白云洞的部分化石照片,經初步觀察,其中有披毛犀上臼齒和赤鹿角之殘段,同時獲悉洞內曾發(fā)現一件石球及用火痕跡。這些信息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和重視,為此我們于1995年4月下旬對該地區(qū)的洞穴始作考察,并在茶棚灘村附近發(fā)現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翌年夏初,我們對該遺址作了探素性發(fā)掘,發(fā)現400余件人工石制品及少量動物化石碎片,本文即是對這批材料的初步觀察和研究。
一、遺址的地貌和地層
貓崖洞位于山西省黎城縣城北25公里的茶棚灘村東北約1公里處(圖一),地理坐標東經113。25,40”,北緯36。41,20〃,海拔高度900米。茶棚灘地處太行山腹地,西部山區(qū)基巖為震旦紀紅色石英砂巖、矽質灰?guī)r及含礫泥巖;東、北、南部由寒武紀和奧陶紀石灰?guī)r組成。千百萬年的地殼升降及大自然的鬼斧神鑄,造就了峽谷兩側氣勢巍峨的奇峰怪石和姿態(tài)各異的溶洞巖棚,從而成為太行深處著名的旅游勝境。源于西部山區(qū)的季節(jié)性河流向東進入河北省匯于清漳河,河谷兩側斷續(xù)出露著第四紀松散堆積物。茶棚灘村坐落在河流北岸的橋頂山腳下,村寨東北蜿蜒著1公里的西兩寺溝,貓崖洞便掛在溝右側的山腰中,相對高度約50米,洞口向西偏南,東部橋頂山最高峰海拔1226米。
貓崖洞洞口寬7.5米、高約8米,洞內最寬處約23米,最深處距洞口10米。村民常在此洞圈羊歇息,多次清挖羊糞用于肥田,故洞里上部的松散堆積蕩然無存。我們選擇洞內北西部局部試掘,得知現存沉積物的厚度約1.5米,主要由灰黃色土夾角礫組成,局部有燒焙形成的紅褐、灰褐色燒土。
二、文化遺物
石制品發(fā)現426件,原料除10件為燧石、4件為石英砂巖外,其余都是脈石英。我們曾試圖在這一帶尋找原料產地,但均無收獲,只好留待將來進一步擴大調査范圍來解決這一問題。下面我們將對這些材料作簡要分類、觀察和分析。
1.石核55件。以制作方式的不同可將該類標本分為兩類。
砸擊石核,20件。
錘擊石核,35件。
2.石片89件。可分為兩類。
砸擊石片,15件。
錘擊石片,74 件。
3.石器63件。
石器原料為石英砂巖和燧石的各2件,其余為脈石英。工具素材方面,37件為石片或斷片,26件為石核或斷塊。石器形狀多不規(guī)則,第二步加工技術比較粗糙,分類敘述如下。
單直刃刮削器,13件。
單凸刃刮削器,21件。
單凹刃刮削器,8件。
雙刃刮削器,10件。
凹缺,10件。
雕刻器,1件(圖三:8)。
4.赤鐵礦塊發(fā)現于文化層中,20毫米見方,可涂出褐紅色色彩,尚不知是否為古人類使用之遺物,記錄在此,以防遺漏。
5.化石碎片6件。肢骨骨片5件,最長為70毫米,均可看到人工打擊的破碎痕跡;有1件為灰褐色燒骨片。除骨片之外,還發(fā)現1件殘破的鹿類左側下頜骨,保存著2枚前臼齒。
三、討論
晉冀豫三省間的太行山既是華北地區(qū)重要的自然地理屏障,也是中國西部山地高原文化邁向華北大平原的必經之臺階。因此,80年代以來本地區(qū)的田野工作得到河北和山西的高度重視,繼而出現了陵川塔水河、西瑤泉、涉縣新橋、黎城貓崖洞、白云洞、和順背窯灣、昔陽虎窯洞、盂縣莊子上、井白孫莊等一系列洞穴類型為主的舊石器遺址新發(fā)現,為探索本地區(qū)遠古文化的時空分布與舞臺角色提供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貓崖洞的相對高度約50米,洞穴形成的時代可能偏早一些。這里出土的化石十分破碎,無法鑒定動物種屬,而相距不遠、高度接近的白云洞則采集有披毛犀、原始牛、赤鹿、野豬、熊等化石,動物群成員為晚更新世常見種類。據此我們認為貓崖洞遺址的時代應是舊石器時代的較晚階段。
迄今為止,太行山區(qū)已發(fā)現17處舊石器遺存,經考察,大部分洞穴都曾是牛羊畜群歇息之地,洞內松散肥沃的堆積物周期性地被開采,加之洞穴探險與旅游開發(fā),造成洞穴地層擾亂或缺失成為普遍現象,這些都給田野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難。
綜上所述,我們可將貓崖洞遺址的時代置于舊石器晚期,就目前的資料看,其石制品文化仍以繼承傳統(tǒng)為主,缺少時代特色的類型與技術。它與南部的塔水河文化及下川文化⑦存在著明顯差異,而與太行山北段的晚期文化共屬于同一文化類型,并與濾沱河流域、桑干河流域的晚期遺存有著十分密切的文化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