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影評(收集整理于網(wǎng)絡,侵刪)
希望,在我們這個時代像鉆石般珍貴的東西
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722845365444125&wfr=spider&for=pc
流浪地球》講述的是在未來太陽即將毀滅,人類為了保存自己的文明,為了在2500年后抵達新的恒星系,在漫漫宇宙征程中不斷攻克難關的故事。
聽說這部影片光特效就耗資3億,除此之外還有無數(shù)的道具,手稿等等,但最終事實證明,付出終會有回報。比起劉慈欣的原作,郭帆導演真是將細節(jié)縮放以及情節(jié)增刪把握的堪稱完美,在短短兩個小時內(nèi)要將這么龐大的“流浪計劃”完整的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著實不易。
在導演郭帆看來,《流浪地球》體現(xiàn)出的是“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烙印和對土地的眷戀”,是中國人的故土情結與對家園的眷戀根植于千年的農(nóng)耕文明歷史,從而讓這種科幻敘事理念有了獨特之處,這種文化和精神內(nèi)核讓“中國式科幻”有了一種確鑿的可行性。
很難一句話概括這部國產(chǎn)硬核科幻影片究竟涵蓋了多少內(nèi)容:家庭,國家,民族,信念,堅持,犧牲,親情,團結。。。。但我認為最能描述這部影片的就是兩個字——希望。
面對太陽的加速膨脹,為了生存,人類似乎沒有選擇余地,除了向前還是向前。希望往往是在最絕望的時刻迸發(fā)出來的一束光,在這部影片中,這是一束高達5千公里的光,一束承載著35億人生命的光。就在這光的兩端,我們見證了超越一切的父子情?!皟鹤樱斈闾ь^就能看見木星的時候,爸爸就回來了?!?,“現(xiàn)在我看到了,可是你到底什么時候回來?”,劉啟和父親的生離死別似乎在那么龐大的背景下顯得微不足道,但真正觸動我的,正是他們舍小我為大我的奉獻精神與家國情懷給了蕓蕓眾生以希望。其實在空間站爆炸的一瞬,劉啟父親的名字就已經(jīng)被刻進了歷史中,這無疑已經(jīng)是對英雄最崇高的緬懷。從科幻回歸現(xiàn)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不在少數(shù),氫彈之父“于敏”,沙特記者“卡舒吉”,探月之父“歐陽自遠”,他們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
自從劉慈欣得獎,科幻這個詞就不斷被拿上臺面,科幻在國內(nèi)的探討熱度越來越高的背后,其實是無人駕駛、大數(shù)據(jù)、深度學習、神經(jīng)網(wǎng)絡、智能硬件、機器人、人工智能……這些以前僅在科幻小說、電影中出現(xiàn)的新興技術,已經(jīng)被谷歌、微軟、亞馬遜、facebook、國內(nèi)BAT等各大科技巨頭逐漸應用到現(xiàn)實領域。
每一個電影火的背后總有能觸動電影發(fā)布的時代的人的心靈的東西。相對于過去幾年國內(nèi)電影業(yè)的浮躁導致小鮮肉爛片扎堆一度被資本裹挾,《流浪地球》所展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閃光價值點是對電影的制作上的認真與嚴謹態(tài)度以及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其實就是認真做好細節(jié),不含糊。在與外國頂尖特效團隊談判無果后,導演組決定自食其力,自己動手,請中國自己的特效團隊來打造。終于取得成功。
這部影片太震撼人心,我只在這里談談個人見解,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還希望各位自己去細細品味。值得一提的是,劉慈欣本人看電影初稿時就已淚流滿面,這部影片也許標志著中國科幻正式啟航,要說流浪地球已經(jīng)開啟中國科幻電影之春為時依然尚早,但是我們卻能夠明確的感知到這種潮水流動的方向。
雖千萬人,吾往矣!
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175272726155148&wfr=spider&for=pc
在這部電影之前,我們的文化中,有著厚重的歷史和人文,這部電影之后,我們的文化中,將會擁有星辰大海!這是我在看完《流浪地球》后,第一個出現(xiàn)在我腦海的理性思維。
希望,是如同鉆石一樣正規(guī)的東西。電影中那個時代的人認為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希望是最彌足珍貴的東西,但在電影外的我卻以為,希望這東西,對于現(xiàn)下的我們而言,一樣很是珍貴。
人生在世,只有內(nèi)心有希望,有向往,有目標,有夢想,才有生活的動力和價值,否則渾渾噩噩的生活將毫無意義,在空虛寂寞之中消磨生命,浪費時間。電影里面有兩個關于為了希望而奮斗的片段,讓我記憶深刻。一個是在上海某荒廢大樓的電梯里,吳孟達飾演的韓子昂犧牲的那場戲,眼見這電梯解鎖下落了,救援隊的剛子用盡全力也要打開電梯門,把年老的韓子昂丟到安全的位置去,他內(nèi)心的希望,便是韓子昂得救,即便是犧牲自己,他也要做到,可結果呢?他真的打開了電梯門,真的把韓子昂丟到了安全區(qū),他自己也真的被下落的電梯給砸死了,可韓子昂得救了嗎?多活了幾分鐘,得到了坐著凍死的機會而已。
這一段看哭的許多人,有的人說這一段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許多人文精神,但對于我而已,最讓觸動的是,為了內(nèi)心的希望,用盡了全力,甚至不惜生命的代價為之拼搏過后,最后所得到的收獲依舊是沒有任何的意義。就如同向杭州地下城運輸火石任務失敗一樣,讓隊長王磊圣手打擊和失落。
可即便是希望破滅,可即便是希望荒謬的好似幻想,即便是希望只有百分之零的可能性,為了拯救地球,所有人都為了這個沒有意義的希望,沖到了最后的行星發(fā)動機去做最后一次拼搏,無數(shù)已經(jīng)離開的救援隊掉頭回到了這個沒有任何一絲希望的救援行動之中,那一刻,我是感動的。人生之中太多事情,做了沒有任何收獲,卻十分有意義,這樣的事情倒地要不要做。我以為,還是要做的,不說在做的過程之中,或許就有吳京駕駛太空飛船沖過來,為你續(xù)上最后一段距離,創(chuàng)造奇跡。就算是最終沒有成功,人生之中為自己認定的事情,為了自己內(nèi)心的希望所付出的努力和堅持,本身就是對人生的豐富,至少可收獲精神的財富。
《流浪地球》和諸多西方世界拯救地球的電影的不同,是我們中華人文精神和價值的體現(xiàn),是傳承!作為地球上唯一一個沒有斷檔的文明,我們中華民族對于傳承的重視,世界上沒有別的民族可以和我們相比了。在電影之中,軍人姥爺,宇航員父親,叛逆卻懂得大局的兒子,一家三代人,用自己的行動體現(xiàn)著家族精神的傳承,而電影之中的整個世界,則是萬億個這樣的家庭所組成的,就電影之中,吳京的話便是,我們還有孩子,孩子還有孩子,終有一天,他們是可以去貝爾加湖上釣魚的。
更為重要的是,傳承在《流浪地球》之中所表現(xiàn)的意義和從前很不一樣了,傳承不是為了什么發(fā)揚光大,傳承不是為了什么不要忘記,傳承,在這里,更是為了開拓!一代一代的傳承,繼承前輩的科技,地球的運動軌跡數(shù)據(jù),是為了找到新的行星,新的家園,在新的家園,需要傳承下來的所有知識,科技,人文和道德,傳承過去,是為了開拓未來!
《流浪地球》的高潮,在于地球上的人付出了自己一切的努力之后,八千米高的噴色火焰依舊無法點燃木星,吳京駕駛飛船,帶著飛船上的三十萬噸燃料,為火焰續(xù)上了最后一段燃燒的距離。犧牲自己,拯救世界,這一次,這么做的是中國人!體現(xiàn)的,是人的意志力!面臨滅頂之災,人類不屈不撓,和天斗,和地斗,在絕境之中,永不放棄!拯救世界,更是拯救自己。
而對于看電影的我們而已,想要拯救自己,便需要改變自己,改變整個世界,至少,是改變我們自己眼中的世界。想要做到這些改變,我們需要做的,便是用強大的意志力,控制自己,改變自己,讓自己去做自己認定的正確的事。
最后,關于《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本身,我在想,是不是也已經(jīng)給我們上了很有教育意義的一課。在電影里面,面對零成功率的可能性,救援隊乃至全人類都拼盡了全力,最后關頭,可不止一處火焰想要點燃木星,除了電影中的主角救援隊外,還有別的救援隊也在這么做!即便是沒有可能性,但我也一定要做!
在電影外,所有人都不看好中國的科幻電影,覺得不是神劇就是坑,覺得拍攝科幻電影唯一的結局就是失敗就是惹人嘲笑,拯救世界,科幻,宇宙,就應該是歐美,就應該是外國人做的事,可《流浪地球》團隊他們還是做了,而且把電影拍得很漂亮!票房口碑雙豐收,打了無數(shù)人的臉!從這部電影之后,中國的影視,不僅有厚重的歷史人文,我們還將擁有星辰大海!
對于《流浪地球》,噴子們否定,韓國人評論之中的酸味,在我看來,更是對這部開啟科幻元年的電影的肯定。雖千萬人,吾往矣!對于未來的國產(chǎn)科幻電影,對于大劉宇宙,我期待滿滿。畢竟,希望還是要有的,守住自己認定的希望,終究是有回報的。
三
鏈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0701668833785707&wfr=spider&for=pc
中國航天員劉培強(吳京飾)在兒子劉啟(屈楚蕭 飾)四歲那年登上了航天空間站,肩負起了地球自救的重任。十年之后,劉啟與父親劉培強之間也產(chǎn)生了隔閡,因此劉啟帶著妹妹到黑市買了防化服,偷開著爺爺(吳孟達 飾)的車和妹妹(趙今麥 飾)一起出了地下城,結果遭遇了全球發(fā)動機停工,就被強行加入救援任務。在這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起初劉啟和妹妹是不自愿的,最后看到很多人的犧牲就自愿加入了救援對伍,但任務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且在這過程中爺爺意外去世,隨后眾人都知道了地球與木星相撞是在所難免的,空間站就通知救援人可以回各自的家與他們的家人相聚在一起最后的5分鐘。
但就在此時,空間站的劉培強得知地球上的情況并且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主機叛逃,就開始與它做斗爭,最后發(fā)現(xiàn),這都是聯(lián)合國政府作出的決定,他不能放棄地球和他的家人,因此與聯(lián)合政府談判,并且也給出機會,與此同時也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劉啟想起父親劉培強小時候說的話,用發(fā)動機來點燃木星所有氦氣來推動地球遠離木星。隨后與父親取的聯(lián)系,終于解開了對父親的心結。因此號召眾人來為最后的一線生機拼搏。人類渺小,有時候拼了命的努力,換來的卻是慘烈的失敗。生死存亡的關頭,并不是每個任務只要努力就能完成,這個過程中我們會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失去伙伴,失去自己原本珍視的一切,甚至過往所有的努力看上去都是徒勞。但活下來的人不能忘記肩上的責任,不能失去希望,不能失去拼死一搏的勇氣。在影片最后盡管在眾人的幫助下,發(fā)動機的火焰距離木星也有一定的距離,就在這時劉培強作出一個決定,用空間站撞向木星,使地球得以生存。最后劉培強犧牲了。但人類還依舊在實行“地球流浪”計劃。
面對浩瀚的星空,人類是很渺小的,當我們遇到問題或者災難的時候,我們?nèi)祟愒撛趺醋瞿兀俊读骼说厍颉方o了我們一個豐富帶有想象力的答案。
在本片中,講述了人世間的親情,親情是家人間最寶貴的,無論發(fā)生了什么,家人都是互相牽掛的,有了矛盾和不開心,最終的心結也是能解開,讓家庭更幸福;也講述了人的一種敢于犧牲的精神和全人類的自救;最后留給了人們思考:為什么地球要流浪呢?地球最后會是什么樣的?我們在以后應該怎么做呢?……該片導演用克服了一個個的困難和種種技術方面的問題,以一種國產(chǎn)科幻片的全新視角對未來地球會是什么樣做出的假想,也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并且引起我們的思考。
地球可以流浪,但靈魂需要安放?
鏈接:https://www.sohu.com/a/293701770_642912
作為<流浪地球>的原著粉,在去年知道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的消息就很期待,同時也很忐忑。
所有的原著粉大概都有這種心情吧,就像一個少女等著和心愛的少年郎見面,怕他不來,又怕他亂來。
況且這么宏大的科幻主題更是極難駕馭,和好萊塢的駕輕就熟相比中國在科幻電影上仍舊處于起步階段,失敗的電影改編毀經(jīng)典的例子也不少。
在幾個月前看到了<流浪地球>的劇照和宣傳片,多少放下心來,至少在特效和場景上已經(jīng)很接近讀者心中的在"剎車時代"、"逃逸時代"、"流浪時代"中地球的景象了。
大年初一就去看了Imx巨幕廳,在特效技術上<流浪地球>呈現(xiàn)出現(xiàn)階段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水平,很多場面震撼到我了,說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里程碑不為過,但用"經(jīng)典"、"偉大"這樣的詞來形容著實遠遠達不到。
編劇在改編中基本只保留了流浪地球這個概念的設定,其他的情結做了大幅的刪改?;就耆玫袅舜髣⒃谠卸纪嘎冻雠f有社會道德消解的末世生活的描寫和對人性的反思反諷,飛船派和地球派兩派持續(xù)幾百年的分歧和戰(zhàn)爭、最后處決地球派領導人……
這些內(nèi)容肯定會引發(fā)更多的思考,把這部電影帶向偉大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我也能理解,這樣做確實也要承擔更大的風險,一個投資巨大的商業(yè)片對市場做出些妥協(xié),決定把劇情的落腳點放在家庭、親情和希望這些更容易被目前中國大眾接受的立意上其實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家庭是物種文化的最小細胞,從中也是可以以小見大的。
然而這個改編最大的缺陷就是拿掉了原著中宏大的視野和對人性的思考,卻沒有補上對人物、情感更為豐富細膩的刻畫。
描寫細膩的情感和刻畫鮮活的人物不是大劉的強項,透過宏大的視野,引發(fā)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對人性陰暗面的深刻反思才是。
抽走了原著中的支撐點,又沒有補上新的支點,結果導致所有的角色都是扁平的。
看完后沒有任何一個角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個人都是面目模糊的。你不會覺得是一群鮮活的人物推動著劇情在走,因為這個人是這樣的性格,所以劇情必須這樣發(fā)展。
就像當年有個讀者給托爾斯泰寫信說,“可不可以不要讓安娜卡列尼娜死掉?”托爾斯泰回信說“她非要死,我也沒辦法”,因為這樣性格的人物一定會說這樣的話,干這樣的事。
而有些作品里的人物是為了完成劇情的發(fā)展而存在的,觀眾不明白為什么他要這么干,為什么要憤怒,為什么要離開,角色的反應變得莫名其妙,最后只能解釋為:沒辦法,導演讓他死,導演讓他離開。
2
接下來的內(nèi)容有大量劇透,沒看過電影的朋友請收藏后迅速撤離。
---------我是有劇透內(nèi)容的分割線---------
劉啟(屈楚蕭扮演)的爸爸劉培強(吳京扮演)作為空間站的航天員二十年沒回家,爸爸要回家了,兒子拉上妹妹離家出走,出走的理由是為了不見到爸爸,這個行為之下支持的情感是對父親巨大的憤怒怨恨,那這個怨恨到底來自于哪里?
因為爸爸做了決定放棄了媽媽治療,讓媽媽安樂死?還是爸爸離開他二十年不管不顧?影片里的交代是十分模糊粗糙的,觀眾無法理解這個恨意,那么劉啟的不想見父親而離家出走的行為就十分莫名其妙,而最后父親犧牲之前和兒子在電話里的和解也就必然變得寡淡且例行公事一般了。
男主角設定為一個拯救了地球的年輕人,但在影片全程這個人物是沒有任何成長的,整個過程唯一的情緒就是憤怒,對父親的、對救援隊長的。再無其他豐富的情感。
從獨自上路到最后拯救地球,所有過程都發(fā)生的那么順利,所有的情節(jié)的偶然發(fā)生和任務完成都是因為強大的主角光環(huán),所以一路運氣好到爆。
不僅是劉啟,吳京扮演的劉啟的父親劉培強這個角色也是同樣單調(diào)呆板。
最后他做了犧牲自己和航空站的決定。在聯(lián)合政府總指揮的質(zhì)疑下,他堅定的說"沒有人類的文明是沒有意義的"。然后就義無反顧的啟動飛船去行動了,最后任務成功,拯救了地球和地球上的人類。
這樣的劇情和臺詞放在如此宏大的設定下實在顯得太過蒼白單薄了。
這就是這部電影遠遠稱不上偉大的原因,每個人在自己做決定時都是那么的理所當然,堅定不移。
地球上的人類是人類,飛船上在休眠的宇航員不也是人類嗎?
那要多少數(shù)量的人類才算有意義呢?
這里面是不是必須有自己的孩子才算有意義呢?
這個意義到底是對人類的意義還是你個人的意義呢?
那些裝載在“領航者”號的航天飛船上的千萬份的植物和動物的基因樣本是不是唯一存留的樣本?駕駛著空間站撞向木星這個決定是不是把地球上所有的物種生命帶入到從宇宙中徹底抹去,萬劫不復的境地,這個冒險到底值不值得?
如果在現(xiàn)場有另一個宇航員能犀利的質(zhì)問劉培強,而劉培強開始反思自己打算犧牲自己幫助兒子和隊員們完成救援任務,這份巨大的無私背后是不是隱藏了同樣程度自私的呢?
如果他在做最后決定之前,出現(xiàn)一絲彷徨或自我反思,那么這個人物和劇情立刻就豐滿起來了。這部電影的深度立刻就會不同了。
3
沒有什么決策在一開始制定的時候就能確定未來一定會成功,再強大的人都會在某個時刻經(jīng)歷內(nèi)心的掙扎和彷徨,承認無論多么強大的控制力,未來的結果都無法徹底掌控。
承認這種不確定,面對在宇宙面前人類的無力和渺小感,承認內(nèi)心的懷疑和恐懼,最后依然超越這些做出的決定,我們才稱其為勇氣。
否則只是莽撞和自負。
每一種決策后面都有一種價值觀的推動,不計代價救援地球上現(xiàn)存的人類是一種價值取向,保留航空站上的現(xiàn)存人類和地球生物的基因樣本,尋找新的棲息地延續(xù)"火種"也是一種價值取向。
偉大的作品中都有一個共性,在這其中能呈現(xiàn)出人性中的矛盾與掙扎,能給出更多元的視角。透過不同的角色向觀眾展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取向,不會急不可耐的標榜某種價值觀對錯高低。
而是賦予角色以復雜的面向,好人有狹隘沖動的一面,壞人也有柔情擔當?shù)囊幻?,通過這些多維的呈現(xiàn),讓觀眾讀者暫時離開忙碌日常生活,去參與到那些被瑣碎生活覆蓋掉的,生命中更為深層的思考中。
情節(jié)和人物之后,最后再來談談場景特效。<流浪地球>的大場面真的很棒,滾滾涌動的云層,被放大一萬倍的木星紅斑,還有國產(chǎn)電影的"毀地標",看到我們熟悉的世界:上海的東方明珠,金融中心,北京的大褲衩……被冰雪塵封。
電影中所有的場景特效都完成的非常出色,除了地下城~
地球表面已經(jīng)不適合人類生存之后,人類搬進了地下城生活,在這里繼續(xù)人類的文明和完成持續(xù)性100代人的流浪地球計劃。
而在地下城里,我們的小女主角的設定是一個初中生,她竟然穿校服,對,沒錯,就是你見過的大街上最常見的藍白相間的那種運動款式校服。
在這里學生穿校服,女老師穿白襯衣黑色修身西服套裝,在人類數(shù)量爆減至不足一半,大部分生物全部滅絕的逃逸時代,在地下城,缺水缺電生活物資匱乏,還有這么強大的紡織力供應給學生專屬的校服?
人們的衣服色彩飽和度這么高,鮮亮干凈,連個毛邊都沒起,這真的讓人很出戲
不得不讓人想起另一個類似設定條件,人類瀕臨毀滅地球表面無法生存,人類遷徙(逃)到地下生活-----<黑客帝國>里的地下城場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整個人類的社會結構、生活習慣和審美必然會有巨大的變化。
在這方面的呈現(xiàn)上,<黑客帝國>的地下人類社會的表現(xiàn)確實要做的好太多。
相比科技特效場景精耕細作,精益求精,劇組為了找到跟中國人有情感鏈接的工業(yè)設計,特地找到了具有蘇聯(lián)美學風格的外骨骼裝甲設計的。無論是救援隊員的裝甲,還是宇航服都設計的非常棒,科技感和美感一流。
而地下城的生活場景卻顯得很是草率敷衍。這也看的出來導演郭帆在全盤的把控力的不足,跛腳的厲害。
我無法確定,地下城場景的大失水準到底是真實的呈現(xiàn)了導演的短板,還是他雜念太多,急于想在春節(jié)檔向中國觀眾示好賣乖,所以才呈現(xiàn)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么一個不倫不類的地下城。
片中還有一些其他硬傷,有兩處剪切有明顯問題,導致情節(jié)斷裂,還有一些地方的科學設定的漏洞,表演的問題,搞笑情節(jié)的尷尬感,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希望這部電影的主創(chuàng)能經(jīng)受的起這些批評,只有直面自己的不足才能成長,未來有一天帶給中國觀眾甚至全世界觀眾,像<阿凡達><黑客帝國><降臨><星際穿越>…這樣經(jīng)典科幻大
中國優(yōu)質(zhì)科幻片長期處于"缺席"狀態(tài),甚至曾經(jīng)傳出劉慈欣的作品將有本土導演執(zhí)導的消息時,粉絲們都模仿<三體>體大呼:
不要中國人拍!
在觀影<流浪地球>之后,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在硬技術上已經(jīng)可以比肩好萊塢了,然而GDP位列全球三甲已經(jīng)是早已發(fā)生的事實,但是在軟實力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但無論如何那些已經(jīng)開始行動的人總是值得尊敬的,郭帆憑著一腔熱血和對科幻的熱愛啃了這個硬骨頭,即使一開始是笨拙漏洞百出的,但是從邁出第一步開始,成長就開始了,也會有更多優(yōu)秀成熟的作品跟隨而來。
甚至在未來的某一天,真的會出現(xiàn)擔得起"偉大"二字的科幻作品來自中國制作。
而我認為一部偉大的電影作品的產(chǎn)生,這不僅僅是電影人需要進步,也是中國本土觀眾需要共同成長的,看到失望的電影,不是只發(fā)泄情緒,各種吐槽。
也不需要仗著支持國產(chǎn)的口號,不盡的溢美之辭,過度保護,抗拒一切質(zhì)疑的聲音。中正理性的表達自己的不同觀點,也是觀眾的責任。
學生準備好了老師就會出現(xiàn),有水準的觀眾準備好了有水準的作品才會誕生。不同的群體意識形態(tài)自然會創(chuàng)造出與之匹配的文化作品。
這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的!
五
鏈接:https://www.ruiwen.com/zuowen/guanhougan/1667559.html
有浪地球小說本就想象能力豐富,讓地球連同地球人一同逃離的創(chuàng)意蕩氣回腸,驚艷無比。
電影中的行星發(fā)動機很合時還圓了,小說中‘‘雅典衛(wèi)城神殿的巨柱’’的描寫地球啟航產(chǎn)生的違紀清晰可見,宛如一艘巨型飛船搖搖宇宙之間;北京、上海被冰雪覆蓋,氣勢磅礴地木交界會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試問有電影能看到這一幕?
中國導演能拍出這樣的硬科幻,看到這樣的完成度,想想就激動,可以讓人原諒一切不完美。
這部電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自然是站不住腳,畢竟國內(nèi)早就拍過很多軟科幻,但說《流浪地球》是中國硬科幻電影里的一座里程碑,或者說中國硬科幻電影元年,這是任何人都無可反駁的,它的工業(yè)化程度在國內(nèi)。絕對是前所未有,是一部可以載入中國電影史的電影。
其實中國觀眾對于這類型的硬科幻并不陌生,只是國內(nèi)一直沒有拍攝這種硬科幻大致,也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這樣的文化信念,找不到中國獨有的文化語境,并不相信中國人可以去拯救地球整救世界。
直到今天終于有導演做了這樣的事情,而且做得非常棒,給中國的科幻豎起了一個很高的行業(yè)標桿,在中國人的文化語境里有中國人的方式拯救全人類,也一樣可以拍的毫無違和感,一樣燃爆!
最后表揚一下片尾的流量地球小說的特效比漫威的漫畫翻頁片頭還精彩,電影保持了小說的整體框架有一定的改動,只拍了小說的前兩章,最精彩的判斷,希望能在續(xù)集看她新加入的點燃木星很有新意,這種有創(chuàng)意的改動我還是能夠接受《流浪地球》的上映,讓中國科幻電影迎來真正的春天,中國科幻迷從此服。在流浪,因為我們終于有了硬科幻了。
六
鏈接:https://www.ruiwen.com/zuowen/guanhougan/1667559.html
七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ba74fc6d5dff
八
鏈接:http://www.52qixiang.com/info/29541.html
九
鏈接:http://www.wenxm.cn/guanhougan/2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