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小白挑選翡翠原石,必須懂的36種皮殼。干貨知識!
玩翡翠原石,要懂皮殼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皮殼的不同特征,代表里面會有不同的玉質(zhì)結(jié)構(gòu)。
讀懂皮殼的特征,就如拿到一把打開翡翠原石之門的鑰匙,讓翠友們少走彎路。
那,如何判斷皮殼的好壞?主要根據(jù)皮殼的砂發(fā)(指皮殼上砂和次生礦物顆粒的粗細(xì)大小、形狀、堅硬度及其相互結(jié)合的疏密、松緊程度等)特征,并結(jié)合玉石類型進(jìn)行細(xì)分。
雅淳將10余年翡翠原石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記錄,進(jìn)行梳理,分為6個大類,36種,與朋友們分享:
1、山石皮殼
皮殼的礦物成分主要為白色的粘土礦物,所以,皮殼顏色以黃白色為主。
皮細(xì),肉細(xì);皮粗,肉粗;皮勻,肉勻;皮凈,肉凈;皮亂,底毛;皮上砂翻,底亮;皮硬,底堅;皮上砂泡,底嫩;皮上砂板,底木。
顧名思義,主要包括:稻糠皮殼、鹽砂皮殼、泥砂皮殼、石灰皮殼、灶灰皮殼、老瓜皮殼、麂子皮殼、得乃卡皮殼、老象皮殼、鐵銹皮殼等十余種。
2、半山半水石皮殼
介于山石跟水石之間,表皮雖然有一層砂,但薄而潔凈,也不像水石那樣光滑。通常說的“水翻砂”就是典型。
皮殼特點是表皮有砂無泥,砂層附著牢固,砂粒糙手且十分干凈,猶如激流中翻出水面的砂。
如果表皮的砂層薄,而且糙手、有刺手感,玉肉的種質(zhì)一般較好。
顧名思義,主要包括:楊奶皮殼、楊梅皮殼、荔枝皮殼、金剛砂皮殼等。
3、水石皮殼
水石,是由山石經(jīng)過流水沖刷、搬運而沉積形成。
原有的砂皮已被磨蝕殆盡,這時就不能研究砂發(fā)了,因為砂發(fā)已經(jīng)不在,有些有霧,有些僅剩玉肉。
皮殼相當(dāng)薄,如果有松花、蟒等,會比較明顯,容易觀察。
顧名思義,主要包括:土豆皮殼、臘肉皮殼、筍葉皮殼、黃梨皮殼、鐵豆皮殼、雞蛋皮殼、鴨蛋皮殼、青苔皮殼等8種。
4、烏砂石皮殼
是以黑、灰色為主色調(diào)的各色砂皮殼。
由于構(gòu)成皮殼的礦物成分為綠黑色、灰至黑色的柯綠泥石,而且在地層中常被像瀝青一樣的黑色粘土牢固膠結(jié),使烏砂皮殼呈現(xiàn)灰黑色、黑色的主色調(diào)。
如果有蠟皮,容易掉,種老;如果蠟皮緊,不易掉,則種嫩。
顧名思義,主要包括:黑烏砂、灰烏砂、青烏砂、黃烏砂、紅烏砂、白烏砂等。
5、蠟皮殼
是附著在皮殼表面的一種蠟狀層,油光發(fā)亮,像涂了一層蠟,而且較薄。
很多場口都在蠟皮殼,但一般出現(xiàn)在底層的石腳層中。
按顏色分類,通常有:青、黑、紅、黃、白、綠等,各色都有。
青、黑色的蠟皮殼較難賭,因其種質(zhì)不會太好;黃、白色的蠟皮殼比較好賭,因其種質(zhì)通常會較好;還有一種白蠟皮,因其種老,往往會出冰種、玻璃種的質(zhì)地,很多老翠友喜歡。
6、脫砂皮殼 多出現(xiàn)在各種砂皮殼上,在黃砂皮殼上常見。 皮殼表面的砂細(xì)且易脫落,脫落后所顯露出的砂粒堅硬而糙手,這種現(xiàn)象就是“脫砂”。 如果是白鹽砂,且硬、刺手,表明玉石的種老。
以上6種,就是翡翠原石常見的皮殼類型。 多用心,多對比,所有的理論都依賴于實踐,如果大家能夠理性對待每一塊翡翠原石,一定會有所收獲。 翠友們還有什么疑問或見解,可以在下方探討,我是雅淳,每天說不一樣的翡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