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無法言說的存在:魯迅
魯迅生平大事記:
1881.9.25生,原名周樟壽;父周伯宜,母魯瑞。與周恩來同宗。
1893家庭變故:祖父下獄;父親1896病故。
1898-1901求學南京,改名周樹人
1902-1909留學日本.1904年入仙臺;1905至1907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fā)表《摩羅詩力說》等;1909年與周作人編譯《域外小說集》
1909-1912在杭州和紹興兩個學校擔任生理和化學課程的教學,體驗了辛亥革命的失敗,
1912年應蔡元培之邀到北京教育部任僉事。1918.5首用“魯迅”發(fā)表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
1927年10月到達上?!?936.10.19逝世
一、作為思想家的魯迅
1、魯迅思想的演變:進化論、尼采超人和托爾斯泰博愛/啟蒙主義/馬克思主義??????
1903贈與許壽裳,《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1933《彷徨》題詞: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zhàn)場。兩間馀一卒,荷戟獨彷徨。
1932《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英雄-平民
2、孤獨者魯迅:
A/孤獨的長子。
B/婚姻的失敗。1906.7.26(朱1947.6.29去世)
C/文學起始的失敗。1907《新生》、1909《域外
D/兄弟的失和。1923/7/19? 羽太信子
E/戰(zhàn)友的背信棄義。28創(chuàng)造社、太陽社與左聯
F/學生的背叛(高長虹、向培良、徐懋庸)
兩次體驗到深深的“寂寞的悲哀,孤獨的苦悶”:
一是1912-1918在北京鈔古碑;
一是1927大革命失敗,看到青年人出賣殺戮青年人,不但不覺反而洋洋得意。
3、絕望的抗爭者:反抗絕望。 寫文章不過是為了與黑暗搗亂,是為了給人憎惡?!疤煜虏皇娣娜藗兌嘀?,而有些人們卻一心一意在造專給自己舒服的世界。這是不能如此便宜的,也給他們放一點可惡的東西在眼前,使他有時小不舒服,知道原來自己的世界也不容易十分美滿?!?/p>
魯迅的內心,陷在一系列難于解決的矛盾的絕路上,開始進行一種荒誕的對意義的求索。他認識到,在他長久求索的終點,并無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當他在過去與未來的時間框架中尋求確定存在的意義時,發(fā)現“現在”也并無其他重大意義,只是一個不斷的時間之流,一個變化的過程。因此,他痛苦的情緒,可視為在希望和失望之間的不斷的掙扎。? 他對時間的悲劇感,即意識到生活在一個未可知的黎明前的長期暗夜之感,更給他確定了父親——殉道者這一角色的地位。
拒絕了預設的未來,面對的是死亡和黑暗。由絕望而生出的抗爭(讀洋學堂、求學日本、棄醫(yī)從文、離京南下、戰(zhàn)斗上海),魯迅的偉大即在此,從無中探索有,由悲劇升華到正劇。
歷史中間物(向死而生/孩子、出走意象)
二、作為文學家的魯迅
(一)文學姿態(tài):
我愿意我的東西躺在小攤上,被愿看的買去,卻不愿受正人君子賞識。世上愛牡丹的或者是最多,但也有喜歡曼陀羅花或無名小草的。【《華蓋集?廈門通信》,《魯迅全集》第3卷,第388頁?!?/p>
我只在深夜的街頭擺著一個地攤,所有的無非是幾個小釘,幾個瓦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會從中尋出合于他的用處的東西?!尽?lt;且介亭雜文>序言》,《魯迅全集》第6卷,第4頁?!?/p>
(二)具體作品:
1、小說1918-22《吶喊》14、1924-25《彷徨》11。茅盾“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chuàng)造‘新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作者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笔捈t:“魯迅的小說調子是很低沉的,那些人物都是自在性的,甚至可以說是動物性的。他們是不自覺地在那里受罪,而魯迅卻自覺地和他們一起受罪?!?/p>
魯迅《我怎樣做起小說來》“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p>
兩類人物群像:1、傳統中國的老兒女(閏土、祥林嫂、單四嫂子),2、知識分子(老派:孔乙己、高老夫子、四銘,半新半舊派:呂緯甫、魏連殳,新派:涓生、子君)
兩種敘事模式:看與被看(群氓之間,先驅者與群氓之間),歸去-來-歸去(歸來尋夢,卻絕望而走,注定了漂泊者的命運)
藝術特色:
A/對中國歷史或現實生活的獨特發(fā)現,在平淡中發(fā)現驚人的深刻?!皫缀鯚o事的悲劇”/喜劇中的悲劇。
B/以寫實主義、象征主義為基礎的多種創(chuàng)作方法的獨創(chuàng)性運用??袢巳沼?、藥華夏、故鄉(xiāng)路、在酒樓上的蒼蠅、長明燈
C/善于通過準確地“畫眼睛”,達到深刻的“寫靈魂”??滓壹?、阿Q、魏連殳、閏土和豆腐西施楊二嫂
D/詩性的單純和格式的別致豐富的統一。
①語句、情景、細節(jié)的重復性出現??滓壹旱骄频辍⒕沤锢咸耙淮蝗缫淮钡膰@息、傷逝中的阿隨
②多套筆墨。抒情小說、散文化小說《故鄉(xiāng)》曾被日本的評論家譽為“東方最美的抒情詩”
多種敘事視角:有日記體,有第一人稱內視角(正在經歷或處于中心,如狂人),有第一人稱外視角(處于見證人或邊緣位置,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計,在酒樓上),有全知敘事(客觀敘事,風波、藥),有心理分析《白光》有速寫《示眾》
E/巨大的文化含量:祝福、狂人日記、阿Q正傳
1922-35《故事新編》8
《補天》寫于1922年冬天,原題《不周山》,收錄于《吶喊》初版,后改名《補天》并抽出;《奔月》、《鑄劍》寫于1926年和1927年,《鑄劍》在《莽原》上發(fā)表時題名《眉間尺》;《出關》、《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寫于1934至1935年。
以遠古神話和歷史傳說為題材而寫就,風格大體一致,即在“博考文獻”的基礎上,“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古今雜糅,將現代生活引入古代故事,以古和今的強烈反差造成滑稽和間離的效果。在“莊嚴”與“荒誕”中呈現一種“反神話”、“反浪漫主義”的風格。體現出一種深刻的對歷史的現代性認識。
2、散文詩集1924.9-26.4《野草》23;是魯迅的哲學世界的呈現。
寫作背景:這是魯迅一生中相當痛苦的時期。
一、五四落潮,《新青年》同人崩散,所以此時有《彷徨》,有“華蓋”;
二、與周作人的決裂。大病一場39天;
三、首次卷入學生的政治活動。被教育部解聘,被通緝。
創(chuàng)作題旨:《野草》在某種意義上是實現廚川白村藝術理論的試驗,藝術的根源在于心理的創(chuàng)傷。魯迅在《苦悶的象征》譯序中說:“生命力受了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征主義?!薄兑安荨氛賳境隽艘幌盗惺苷勰サ男蜗?,徘徊在夢似的境界里,散發(fā)出現代的光華,獨立地遠離于中國傳統之外。
抒發(fā)個人情志,較多自我解剖和自我審視,坦露出內心的苦悶與矛盾。
主題:生-死,希望-失望,絕望-抗爭,空虛-充實,沉默-開口,生長-朽腐,明-暗,過去-未來。
散文集1926.2-9《朝花夕拾》10。
藝術特色:
A用十分簡練的筆墨刻畫出極有個性的人物形象,阿長、藤野先生、壽鏡吾
B文字富有幽默感和夾敘夾議、莊諧雜陳的色調。
C促膝長談的溫和文風,情趣盎然、詩意蔥蘢
3、雜文:16本《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xù)編》1927年前。
獨特而傳神的書名:
《而已集》寫于1927年,其在“題記”中說到又看見了許多血和淚,屠伯們逍遙復逍遙,而他只有“雜感”而已,清楚的表明魯迅在大革命失敗中寫作的針對性;
《三閑集》27-29之名來自成仿吾等革命文學家譏諷魯迅為有閑階級,而且是“閑暇,閑暇,第三個還是閑暇”;
《二心集》30-31,面對左右營壘對“攜貳的心思”的譏諷和攻擊,魯迅表明自己對原先出身階級的“二心”,無所負累的戰(zhàn)斗意志。
《南腔北調集》32-33,也是接過別人的譏嘲,表明自己“不會說綿軟的蘇白,不會打響亮的京腔,不入調,不入流”的獨立寫作姿態(tài);
《偽自由書》33上半年,發(fā)表在《申報?自由談》,曲折而犀利地嘲諷當時言論自由的“偽”;
《準風月談》33下半年,《申報?自由談》迫于當局壓力,“吁請海內文豪,從茲多談風月”,魯迅諷刺之;
《花邊文學》34,書名來自同為左聯的廖沫沙譏諷魯迅的雜文為“花邊文學”;魯迅生命最后三年的雜文編成。
《且介亭雜文》三種,是“半租界”環(huán)境的揭示。
《集外集》《集外集拾遺》
藝術特色:
A批判性、否定性、攻擊性,具有濃烈真摯的感情色彩。【違背傳統中國文化與士大夫的恕道和中庸,樹立起真正的現代知識分子的典范】
B在“反常規(guī)”的“多疑”思維燭照下批判的犀利與刻毒,具有幽默風趣的深長韻味和高超出眾的諷刺藝術。
C具有生動鮮活的文學形象,個與類的勾畫。
D語言的自由與整體的詩性。來自心靈的歌哭。
意義:
1、與時代血肉相連,是現代傳播的產物,是當代的百科全書。曾有人將其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媲美。
2、不可重復性。(但作為一種社會的良心又是可以重復而且需要重復的)
三、魯迅的身后:
1、9月5日,他在《死》一文留七條遺囑:(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情。(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但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1936年10月22日,魯迅的靈柩由胡風、巴金、蕭軍、張?zhí)煲?、黎烈文、周文、鹿地亙等青年護送到萬國公墓,上海民眾代表(地下黨)將白地黑字的“民族魂”的旗幟覆于棺上。
魯迅去世時,郁達夫憤而寫道:“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
2、魯迅的尖刻問題:“給我十刀只還他一箭”批判的慎重、寬容、注意團結。聞一多、章士釗、郭沫若
3、魯迅的被神話:魯迅是誰??? 是不是革命家?
流行的觀點:
A/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發(fā)。
B/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精神領袖和盟主。
真實的魯迅:A/
a魯迅說:“我在‘五四’文學革命當中,我是聽前驅者的命令而寫作的”
b陳獨秀《我對于魯迅之認識》“魯迅先生和他的弟弟啟明先生,都是《新青年》作者之一人,雖然不是最主要的作者,發(fā)表的文字也很不少,尤其是啟明先生;然而他們兩位,都有他們自己獨立的思想,不是因為附和《新青年》作者中那一個人而參加的,所以他們的作品在《新青年》中特別有價值,這是我個人的私見?!?/p>
c魯迅對新文化運動的核心理念有不同看法。啟蒙:五四對中國的影響不大,只是一個現象而已。
鐵屋子、大革命的失敗。科學:反對科學崇拜“如果一切都歸于科學理性,必然就使得人內在的情感有所喪失”。民主:古代—以寡治眾,現代少數服從多說-以眾治寡。
魯迅拒絕:1、當導師;2、當國師;3、被任何思想文化體系收編;4、被體制收編;5、不愿收編別人(與胡適的演講比較)
魯迅向往:a/真正的知識階級:?永不滿足現狀,是永遠的批判者?永遠站在平民一邊?!蛾P于知識階級》的演講b/自由的個體
B/“我明白,他們不過是要把我當一個梯子而已”
a/革命:“人受了壓迫,為什么不反抗?”-永遠的革命者“革命是要人活,不是要人死的”“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殺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當作革命的而被殺于反革命的,或當作反革命的被殺于革命的,或并不當作什么而被殺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他是個生活家!他教人生活,不要往死路走;他教人如何爭取生活,如何爭取人的生活,不然唯有死滅,唯有作畜牲!”(吳組緗《副官及其他》)
b/社會主義:貧窮與富裕。對蘇聯后來有些事情的懷疑。
c/平等:極端成為“平均”,尤其是壓高就低很可怕。
魯迅看文學與政治:《文藝與政治的歧途》講演,魯迅根據作家所應持有的道德與藝術完整性與獨立性的絕對立場,對任何類型的政治(不論是革命性的或非革命性的)均予排斥與鄙視。悲劇。他進入政治,是一種道德意義上的選擇,他獻身于一件理想事業(yè);但在政治意義上,他扮演的是靜態(tài)的、被動的、服從政治領導者召喚與指令的角色?!案锩北蛔?yōu)椤罢巍?/p>
1940.1.15在《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周海嬰《魯迅與我七十年》1957毛澤東“以我的估計,(魯迅)要么是關在牢里還要寫,要么他識大體不做聲?!?/p>
總結:魯迅是一個復雜的存在,代表著另一種可能性。魯迅不是方向,他永遠是孤獨、寂寞的,是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界一個永遠的異數、少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