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壁畫復原記(3)
在復原臨摹這幅作品時,遇到最大的問題應該就是設(shè)色的準確性了,因為壁畫原作已在戰(zhàn)火中被毀,僅留下1913年出版的畫冊圖例,加之當時攝影和印刷工藝的落后,而且這些印刷品存放已超過百年,偏色、捎色情況非常嚴重,而新近出版的畫冊又都是翻拍自這些老舊文獻資料,所以偏色更甚。


為獲得準確色彩,最終選擇去了柏孜克里克。實地考察殘存的壁畫碎片,對復原臨摹十分重要,觀看實物現(xiàn)狀對調(diào)整照片和出版物的色差有巨大幫助,而且可以對顏料氧化現(xiàn)狀有充分了解。




探訪過程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15號窟,它是一個倒U字形的甬道,寬度僅能通過一人,而高度達3米多,窟內(nèi)漆黑到伸手不見五指,自然光無法照入,很難想象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秉燭作3米高的滿鋪壁畫是何感受;而正是15號窟的壁畫,被一點不留的全部切割并流失海外,而且大部分都毀于二戰(zhàn)時對柏林的空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