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之問| “吃苦耐勞精神” 不再顯靈嗎?
?
青年之問| “吃苦耐勞精神” 不再顯靈嗎?
從談文化角度淺談“吃苦精神”的前世今生

青年視角對“吃苦精神”的看法,圍繞“苦難”的討論激烈討論和批判,直至提起苦難就被賦予“無意義”的聲音振聾發(fā)聵,其中不乏文人作家和普通勞動者,都將“無意義”這一擊重拳揮出傳統(tǒng)觀稀碎一地,普通人更是宣言從此告別成長中的苦難,追求新生。這使我不禁開始重新思考“苦難本身”到底是否存在,“苦難”之后何去何從?
?
《說文》中言:苦,大苦苓也。本義是苦菜。后引申指苦味;也引申為痛苦,苦痛的意思?!獌煞N語境下的苦難:吃苦就是承擔痛苦,然而主動和被動的承擔意義差距很大,在日常使用當中似乎蒙上了一層主動的意味,他人的說教、勸誡中尤為突出?!皩Τ钥嘁鲃佣杂X”的觀念在眾多長輩的邀請中盛情難卻,開始踏上“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意志磨練修行之路;而吃苦的被動語境中看似是受屈過后的自我安慰,“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笔朗码y預料,面對一個悲慘的結果,苦難成了再也無法擺脫的現實,甚至有時活著就令人為之敬佩贊嘆,受屈過后的積極行為成了希望和對未來的期望。在此對苦難的涵義有了基本的了解。
?
“否極泰來”福禍相依的古代樸素辨證觀。


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痘茨献印と碎g訓》
這篇語文教科書中的寓言故事,在我們心智成長的璐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樣也在古代對人們樸素的觀念產生著重要影響,認為即使被動的承受力苦難也并非壞事,讓人們在悲觀的情緒中得到了一絲絲的安慰和希望,認為在條件成熟的時候總會由壞變好,任何的事都可以辨證的來看,不過傳統(tǒng)觀念中顯然這種“否極泰來”的積極意義大于“由盛轉衰”帶來的警惕與反思。
?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睹献印?/span>
同樣在教科書中現身說法的還有《孟子》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經受苦難無論主動或被動都看作是一種歷練,看作是成大器的必經之路和考驗。為人們假設和預定了一種美好的結果,苦難則被看作是幸福美好的預兆。《孟子》雖然沒有明顯的辯證思維對待苦難,但仍然給面對苦難做出了合理的解釋,積極應對就會對自己有益,反之則經不起考驗,與美好和幸福失之交臂。
這樣看來無論是古代樸素的辨證觀和假定和預設的美好,都不存在真正意義的“苦難”因為苦難會隨著時機的轉變因禍得福,也會隨著自己積極的面對而帶來好的一面,苦難要么帶來了希望要么創(chuàng)造了希望,搖身一變成了困苦中的積極態(tài)度和功的試金石,苦難來臨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最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