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專升本丨上善若水·必背文言文

上善若水
語文篇 · 必背文言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于陳國。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全文翻譯:
合乎道體的人, 好比水。水善于使萬物得到利益而不與之相爭, 它處于眾人厭惡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道”。
他樂與卑下的人相處, 心境十分沉靜, 交友真誠相愛, 言語信實可靠, 為政國泰民安, 行事必能盡其所長, 行動必能適其時, 這是因為他不爭, 所以才無錯失。
文章解讀:
在這一章里,老子用生動形象的比喻,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認識探尋大道的途徑和方法。?
此文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說道、借水體道釋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對天下蕓蕓眾生行“不言之教”。
教化人們與自然相處,或者治國理政、處理日常事務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樣,始終持續(xù)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幫助施惠與他人而不求回報,眾人眾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眾生眾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臟差累活或危險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終謙遜虛下,虛懷若谷,功成弗居,別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無煩無惱,無痛無苦,逍遙自在。
拓展釋義:
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圣人"是道的體現(xiàn)者,因為圣人的言行有類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于眾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幾于道:幾,接近。即接近于道。
淵:沉靜、深沉。
與,善仁:與,指與別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養(yǎng)之人。
政,善治:為政善于治理國家,從而取得治績。
動,善時:行為動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時機。
尤:怨咎、過失、罪過。
作者介紹: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于楚國或陳國。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后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jīng)》。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經(jīng)》:
《德道經(jīng)》,和《易經(jīng)》《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jīng)》,又稱《道德真經(jīng)》、《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jīng)》、下篇《道經(jīng)》,不分章,后改為《道經(jīng)》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jīng)》,并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jīng)》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jīng)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jīng)》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nèi)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jīng)前三十七章講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jīng)》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道德經(jīng)》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jīng)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于經(jīng)常睡不著覺。后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蓖扑]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yè)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
通過這段經(jīng)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老子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的環(huán)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zhàn)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