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導(dǎo)讀《追風箏的人》整本書閱讀 名家解讀 為你,千千萬萬遍


第一天:時間會讓我們淡忘曾經(jīng)后悔過的事嗎?
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之間關(guān)于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不僅僅是哈桑,也是阿米爾。風箏不僅僅只是風箏大賽上的那只風箏,也是象征著正直勇敢善良忠誠的風箏。
時隔多年之后,當他聽到飽受凌辱的孩子對他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那是怎樣的動容……

阿米爾是一位阿富汗富家少爺,他的父親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又做了許多善事,在當?shù)氐纳鐣匚缓芨摺?/p>
?
只是與其他人和善相處的父親,對阿米爾卻很是冷漠。
?
當時年僅12歲的阿米爾心思細膩,他猜想,或許父親對自己這么冷淡,是因為自己的降臨,導(dǎo)致母親失血過多,離開了人世。
?
更何況,阿米爾完全不符合父親對他的期望。父親希望他能像自己那樣,健康英勇、孔武有力,能和黑熊搏斗。
?
事實上,阿米爾既不會踢足球、被比武競賽上的鮮血嚇哭,又不能在被欺負時勇敢堅強地反抗。反之,他身體瘦弱、性格懦弱,總需要哈桑的保護。
?
哈桑是誰?
?
阿米爾和哈桑有著同一個乳母,他們親若兄弟,就連彼此的父親也是一起長大的哥們。
?
但是,無論關(guān)系再如何親密,他們終究是不一樣的——阿米爾是少爺,哈桑是仆人。
?

阿米爾住在豪華房間里,哈桑跟隨父親阿里住在黑暗狹促的小屋子里;每天早上阿米爾起床時,哈桑早已為他準備好早餐、熨好衣服;阿米爾在課堂上學(xué)習時,哈桑在家里洗衣服、擦地板、澆灌草坪。
?
其實,在阿米爾的心里,他也從來沒有把哈桑當成朋友。
?
當父親讓阿米爾叫上哈桑,一起到附近湖泊玩耍時,阿米爾撒謊,說哈桑有事情要做。這是因為他希望自己的父親只專屬于自己。
?
之前有一次在湖畔打水漂時,哈桑的石頭輕而易舉地就跳了八下,阿米爾用盡了力氣卻只能跳五下,這一切都讓父親更欣賞哈桑。
?
阿米爾的心中很不平衡,他不理解:為什么父親會伸手拍拍哈桑的后背,并用手臂摟住他的肩膀,那么親昵,那么在意他,卻對我這樣淡漠呢?
?

阿米爾心中的不平,讓他對哈桑做了不少不該做的事。
?
比如,沒機會上學(xué)的哈桑特別喜歡聽阿米爾給他講故事。但囿于知識的局限,每次阿米爾在念故事時,他或多或少地會碰到一些無法理解的字眼。每到這樣的時刻,阿米爾不僅沒有幫助他,反而內(nèi)心十分高興,甚至取笑他的無知。
?
但不論受到怎樣的對待,哈桑依然一心只為阿米爾少爺著想,一直守護著他。
?
哈桑始終是忠實、善良、正直、純潔的,用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詞匯來形容他,都不為過。
?
有一次,他們倆在小山丘上碰到了麻煩。一個仰慕納粹、慣用不銹鋼拳套打擊他人的阿塞夫,和他的狐朋狗友攔住了他們。他們發(fā)生了爭執(zhí)。當阿塞夫掏出拳套,要對阿米爾大打出手時,哈桑挺身而出。

出身仆人階級的哈桑撿起石頭,拉開彈弓,對準阿塞夫的臉,他為了保護阿米爾,竟然違背了階級,對抗有權(quán)有勢的富人。而哈桑,也被阿塞夫的不銹鋼鐵拳震懾得直發(fā)抖的男孩,卻為了他心中的 “兄弟”,挺身而出。
?
在彈弓的威脅下,阿塞夫不甘心地離開,揚言總有一天要讓他們付出代價。
?
或許我們無法理解,為什么阿塞夫會如此看不起哈桑,為什么哈桑生來就低人一等。
?
這是因為阿米爾屬于普什圖人,是阿富汗的主體民族,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而哈桑和他的父親阿里,則是哈扎拉人,大多數(shù)信奉什葉派。
?
兩個民族之間一直無法和諧相處,哈扎拉人屢屢受到普什圖人的迫害,大批哈扎人死亡、財產(chǎn)被掠奪。多次反叛均無效后,哈扎拉人被迫流落在各個大城市內(nèi)尋找謀生之路。
?
相貌不同、信仰不同、民族境遇不同,作為哈扎拉人的哈桑,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幾乎毫無地位可言。
?

哈桑的舉止,足見他對阿米爾的忠誠、真心。但阿米爾卻沒有他那樣一顆赤誠的心。
?
在阿米爾的眼里,父親對自己漠不關(guān)心,對哈桑非常溫柔。阿米爾知道,父親嫌自己過于怯懦,也并不看重自己的寫作才華。
?
因此,不管有什么活動,父親都會叫上哈桑一起參加;每年都會為他準備好生日禮物;甚至花重金請來有名的整容醫(yī)生,為他治好天生的兔唇。
?
內(nèi)心的失衡,讓阿米爾常常對哈桑很刻薄,除了頻繁地嘲弄他無知外,他經(jīng)常提一些過分的要求,例如問他肯不肯為了自己去“吃泥巴”。
?

哈桑當然愿意——只要是阿米爾的要求,哈桑什么都愿意去做。但他也相信,阿米爾少爺是不忍心那樣對待自己的,他堅定地認為,他們是好兄弟。
?
正因為這樣,風箏大賽那天,哈桑在出發(fā)前去追風箏時,回頭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p>
?

今天,我們借著阿米爾和哈桑的“兄弟”、“朋友”關(guān)系,來聊一聊真正的友情是什么樣的。
?
無論我們對友情的定義有多少種,有一點是至關(guān)重要的。那就是真正的友情,一定是互通的。兩個人都看重這份感情,不需要一方恭維和無休止的付出。這也是為什么我在閱讀《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時,從來不覺得哈桑和阿米爾是朋友的原因。
他們之間的階級差異、根植于潛意識里的身份等級,讓他們之間一方是奉獻者的心態(tài),另一方卻是攫取者的做派。
?
哈桑總是等待著阿米爾。無論何時,當阿米爾提出要去爬山、惡作劇,或是做其他任何事情的時候,他都會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
?
但阿米爾,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每次爸爸的朋友帶著他們的孩子來拜訪、玩游戲時,我從來沒有叫上哈桑、我只有在身邊沒有其他人的時候,才和哈桑一起玩耍。

對此,阿米爾的想法是,歷史、宗教都是不會輕易被改變的。阿米爾是普什圖人、遜尼派,哈桑是哈扎拉人、什葉派。這一切,沒有人能改變,所以,他怎么對哈桑,都沒錯。
?
其實阿米爾錯了。
真正的友情,亦是能夠跨越年齡、階級的局限。正如阿米爾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忘年交”——拉辛汗。拉辛汗是父親的朋友,年長阿米爾許多,但他們彼此之間卻能夠心貼心地交流。
?
當阿米爾被父親忽視而感到失落時,是拉辛汗來陪伴和溫暖他;當阿米爾費盡心思寫出了自己的第一個故事,卻被父親輕視時,是拉辛汗為他解圍,閱讀了故事,還鼓勵他,贊揚他的天賦和能力。
?
他說:我的大門永遠為你開著,親愛的阿米爾,我愿意傾聽你訴說的任何故事,太棒了!
?
真正的友情,哪里會被外界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呢?
?
“但我們是一起蹣跚學(xué)步的孩子,這點也沒有任何歷史、種族、社會或宗教能改變得了。”正如這句話訴說的,愛可以超越這些外物,可以抵達最純真的內(nèi)心。
這,或許也是我們會贊美哈桑的原因。
?

回到故事本身,“風箏”在書里出現(xiàn)多次,而每一個階段,它所代表、所隱喻的,卻不盡相同。
?
我們現(xiàn)在所閱讀的阿米爾和哈桑的童年時期,風箏意味著“自由和關(guān)愛”。
?
阿米爾追逐的風箏,是父親眼里的肯定和溫暖的懷抱,是那些和哈桑在一起時,雖有憂愁但依然快樂的時光。

阿米爾喜歡冬天,因為每逢林木蕭瑟、冰雪封路,父親會長時間地待在家里,父子倆的關(guān)系終于能夠有所好轉(zhuǎn)。
?
讓這一切變得更融洽的原因,是風箏。但阿米爾沒有想到,也正是風箏,讓自己和哈桑的人生,發(fā)生了巨變。
?
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呢?我們明天繼續(xù)閱讀吧~
第二天:多少感情的破裂,是因為我們不會平衡
在昨天的閱讀中,我們了解了阿米爾和哈桑之間不平等的友情,體會到了哈桑對阿米爾無私的奉獻。
許多朋友用心地在后臺留了言,在這里,選取了兩條,與大家分享:

@踏雪尋梅
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它的基礎(chǔ)都是“平等”,否則,我不認為那是一份真正的感情!
@●_●從前的我
真正的友情是平等的,是雙方都付出了真心,設(shè)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是互幫互助,而不是一味索取,可以說付出和取得是統(tǒng)一的,在最艱難的時候他會給你打氣,而你在他困難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是他怎么樣了。
那么,哈桑與阿米爾之間的友誼,后續(xù)會如何發(fā)展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精讀,一探究竟。

風箏改善了阿米爾與父親之前的關(guān)系,但它也即將改變他與哈桑的人生軌跡。
斗風箏比賽是阿富汗古老的傳統(tǒng)。
人們在那一天,放飛自己的風箏,并用線切斷他人的風箏,墜落的風箏則歸追到它的人所有。
阿米爾是出色的“風箏斗士”,善于切斷對手的風箏;哈桑則是杰出的“風箏追逐者”,總是能夠最快、最準確地追到最后掉落的風箏。
1975年的斗風箏比賽,據(jù)說是25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比賽前,父親向阿米爾表達了希望他拿第一的想法。
阿米爾在之前的好幾次比賽里差點兒就拿到了冠軍,或許,贏得比賽是一個能讓父親對自己刮目相看的好機會。
比賽那天,阿米爾一只一只地割斷別人的風箏,雙手上滿是傷痕和血跡。僵持到傍晚,只剩下兩只風箏。勝利近在眼前。
這是唯一能讓他被人注目、讓父親滿意的機會。

他把握住了這個機會,割斷了最后一個對手的風箏線,成了冠軍。
但這還不夠圓滿。比賽最大的獎勵莫過于追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風箏。
哈桑出發(fā)了。飛奔到街角處時,他停下,轉(zhuǎn)過身,露出哈桑式的微笑,說道:“為你,千千萬萬遍!”
他做到了。但在回來的途中,卻遭遇了麻煩。
等待許久的阿米爾,不知道結(jié)果如何,焦急得很,便出門尋找哈桑。彼時,天已經(jīng)要黑了,街道上空蕩蕩的。阿米爾聽到一條僻靜、泥濘的小巷子里有動靜。
那是一條死胡同。
躲在拐角窺探的阿米爾看到哈桑站在巷道末端,擺出防御的姿態(tài),身后的土堆上擺著那只風箏。
而擋住哈桑出路的人,則是此前曾和他有過沖突的阿塞夫一伙人。
阿塞夫想要哈桑交出那只風箏。
哈桑眼里滿是恐懼,但他依然拒絕了。因為他答應(yīng)了阿米爾,一定要把這只風箏帶回去。

阿塞夫被拒絕了,又被哈桑投擲的石塊擊中了額頭。
于是他們幾個一起撲向哈桑,把他按倒在地,而后,阿塞夫強暴了哈桑。
阿米爾目睹著這一切,卻沒有挺身而出。因為他害怕阿塞夫,更因為他覺得,為了贏得爸爸的心,作為哈扎拉人的哈桑,或許必須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被強暴后的哈桑,衣服開裂、沾滿泥土,雙腿搖晃、滴下血滴。但阿米爾假裝沒看到,接過風箏,回到父親身邊,接受著父親的贊美和愛護。

之后的日子里,阿米爾和父親的關(guān)系好多了,但他心懷愧疚,無法面對哈桑,過得很痛苦。
有一天,他向父親傳達希望能把阿里、哈桑解雇的想法,卻被父親痛斥一番。
父子間好不容易融洽起來的關(guān)系,再次跌入谷底。
阿米爾多么希望哈桑能夠懲罰自己,不論是打自己一頓,還是狠狠地罵自己,都能讓他心里好過一些。
但哈?!凹儩嵉迷撍溃谝黄?,你永遠覺得自己是個騙子”。他絲毫沒有責怪阿米爾的意思,這讓阿米爾內(nèi)心承受著更大的煎熬。
于是,在13歲宴會過后,阿米爾把昂貴的手表和大量現(xiàn)金放在哈桑的毛毯下,陷害他偷了東西。

因為父親生平最憎恨的行為就是盜竊,他曾說過:“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quán)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quán)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quán)利。沒有比盜竊更十惡不赦的事情了?!?/strong>
但是,當哈桑眼睛紅腫,承認了偷竊時,阿米爾不僅確信哈桑知道真相,更為父親說出“我原諒你”這句話感到驚詫。
可是,盡管父親愿意原諒哈桑,他嚎啕大哭,不斷挽留他們,但知道了一切事情的阿里,毅然決然地帶著哈桑離開了喀布爾市。
此后,阿米爾和哈桑的人生再沒有交集。

“為你,千千萬萬遍?!?/strong>
哈桑這句忠誠表白,令多少人內(nèi)心觸動。為了阿米爾,哈桑愿意做千千萬萬的事情。
哈桑學(xué)會的第一個詞不是“爸爸”,也不是“媽媽”,而是“阿米爾”。
這意味著他這一生和阿米爾都無法分割。
哈桑把阿米爾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心甘情愿地為阿米爾做任何事情。
阿米爾想出一些“熊孩子”的壞主意并實施后,承擔責任和懲罰的是哈桑。
和別人發(fā)生沖突時,哈桑永遠沖在最前面,承受拳頭、辱罵,保護著背后的阿米爾。
阿米爾取笑他不識字,他沒有絲毫怨言。
哪怕阿米爾躲在角落里看自己被凌辱,污蔑自己偷竊,哈桑依然選擇原諒他。
哈桑的一生,是忠誠、正直、充滿愛意的一生,也是為阿米爾奉獻、犧牲的一生。

他的一生,讓無數(shù)讀者為之動容,贊美他是小說里最善良、最完美的人,體現(xiàn)了人性中的大善,卻與民族、宗教和等級無關(guān)。
但是在我看來,哈桑并不完美。
不完美是因為書里的他太完美,以至于讓人覺得不真實。
他忠厚善良、心中滿懷著寬容和愛,但他缺乏對人性之惡的理解、缺乏對自我保護的戒備之心。
他的一生,既可以理解為愛、為友情奉獻的一生,也可以說是“炮灰”的一生。

有一位知名心理學(xué)家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提出了一個概念:“愛的炮灰”。
他認為:我們愛一個人,多是愛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如果自己在這個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們對這個人就越在乎,最終會達到這樣一個境界—— “我愿意為Ta做任何事”。
哈桑就像是阿米爾的一個影子、或是炮灰。
從阿米爾大段的內(nèi)心獨白里,我們知道,其實阿米爾并沒有真正地把哈桑當成朋友。
這一點,連作為外人的阿塞夫都清楚地感受到了。所以他才會在哈桑說“阿米爾少爺是我的朋友”時,嘲笑他在心存幻想。
對此,哈桑不可能沒有任何察覺。
或許正因如此,他的內(nèi)心是恐懼的、是擔心的,他害怕阿米爾會厭倦自己。而他的擔心,卻并非毫無來由。

絕大多數(shù)孩子會說的第一個詞匯是“媽媽”,而哈桑說出的第一個詞匯卻是“阿米爾”。這個細節(jié)的直觀理解是,哈桑將阿米爾視為最親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則是,阿米爾是哈桑的“心理媽媽”。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獲得“心理媽媽”的愛,為了達到這一點,他們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在很多時候,無條件付出的愛反而會成為套在被愛者脖子上的套索,你愛得越多、奉獻得越徹底,對方卻越覺得喘不過氣、越難以面對。
就像阿米爾看到哈桑被強暴后,懦弱地逃走,但哈桑卻一如既往地對他好、沒有埋怨,被打了也不還手。這只會讓阿米爾覺得更沉重。
小說里可以有哈桑這樣的人物,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哈?!备枰獝鄣模皇前⒚谞柹贍?,而是他自己。
任何一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彌足珍貴的、都不應(yīng)該成為他人的影子和犧牲品。
正如艾默生所說的:“你的善良必須要有鋒芒,不然等于零?!?/strong>

在閱讀這部分的故事時,我們會看到,步入少年期之后,“風箏”所代表的是“自私、怯懦、背叛”等負面的情緒。
為了獲得代表榮耀的風箏,阿米爾放棄了哈桑的尊嚴。
那只風箏掛在家中,痛苦和愧疚時刻折磨著他,但他并沒有在當時就贖罪,反而一錯再錯,并最終污蔑并趕走了哈桑。
那么,阿米爾和哈桑此后的人生軌跡會是怎樣的呢?明天我們一起繼續(xù)精讀。
第三天:那些不敢面對自己的人,永遠過不上想要的生活
精選留言:
@壹平
友誼是對等的,而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絕非友誼。阿米爾一錯再錯,哈桑忍辱負重,感情天平的失衡,注定沒有將來。
@簡簡單單?
以前,或許會被哈桑的行為而感動,但現(xiàn)在會有一絲心痛。阿米爾覺得一切都是理所應(yīng)當,而傻傻的哈桑卻為他付出所有。每個人做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如果不首先愛自己,怎么有能力去愛別人?

1979年,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父親輾轉(zhuǎn)逃難到美國舊金山。
上大學(xué)、打工、結(jié)婚、父親去世、成為作家,除了始終無法生育,他的人生雖有波折,但沒有太多意外。
只是幾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又怎么會是這短短幾行字,就能說完整的呢?其實,在這幾十年里,阿米爾的生活里發(fā)生了不少事情,對塑造和健全他的人格,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風箏事件”過去六年,戰(zhàn)亂爆發(fā),阿米爾和父親搭乘“蛇頭”卡林的車,從被攻占的喀布爾偷偷轉(zhuǎn)移到相對安全的巴基斯坦。
在路過一個檢查站時,雖然卡林提前打好了招呼,但對卡車進行檢查的俄國士兵,卻對車上一位戴著黑色披肩的婦女動了邪念。他說,只有和那位女士單獨在卡車后面相處半個鐘頭,他才愿意放行。
那位年輕的婦女用披肩蓋住臉,淚如泉涌。她的丈夫坐在一邊,臉色蒼白,膝蓋上的嬰兒哭鬧起來。

在這緊要關(guān)頭,阿米爾的父親站起來了。他讓卡林詢問那位士兵:“你的羞恥到哪里去了?”
士兵一臉無所謂地回應(yīng):“這是戰(zhàn)爭,戰(zhàn)爭無所謂羞恥?!?/p>
父親義正辭嚴:“戰(zhàn)爭不會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們甚至比和平時期更需要它?!?/strong>
當俄國士兵嘴角露出邪笑,表示要將子彈射進阿米爾父親的腦袋時,父親說:“我就算中了一千顆子彈,也不會允許這齷齪下流的事情發(fā)生。”
父親的這句話,讓阿米爾回想起六年前那個冬天,自己在小巷拐角看著哈桑被欺辱,心里只顧著風箏。最后默默離開,假裝沒有看到這一切。
阿米爾瘦弱、膽小,不管是面對阿塞夫之流的同齡霸凌者,還是真槍實彈的士兵,他都不敢發(fā)聲。
但父親不一樣。他強壯,又富有正義。年輕時打過熊,中年時,為了素不相識的陌生家庭,愿意站出來和邪惡勢力理論,保護弱小者。
好在,在那位士兵實施暴行之前,他的長官來了,阻止了可能發(fā)生的流血事件,并放他們離開。
?

此后的逃亡道路,也并不順利。阿米爾和父親被困在一座房子的地下室里許久,才終于有機會坐上一輛油罐車,一路顛簸著離開那片是非之地。
在逃難的人群中,阿米爾看到了卡莫——當初協(xié)助阿塞夫強暴哈桑的三人之一。彼時,他臉頰凹陷,雙眼空洞無神,顯得孱弱不堪。
從父親們之間的交流中得知,俊美的卡莫被入侵者強暴了。從那天起,他就仿佛失去了靈魂。
擁擠、黑暗、空氣稀薄的油罐車里,逃亡的人們被油氣熏得眼睛刺痛、鼻子火辣,意識也漸漸模糊不清。
虛弱的卡莫在這漫長的道路中沒了呼吸。他的父親在三個月前失去妻子,此刻又遭遇喪子之痛,他搶過卡林的槍,伸進自己的嘴里,結(jié)束了生命。

逃亡路上發(fā)生的事情,讓阿米爾的內(nèi)心發(fā)生了變化。
?
他回憶起自己逃避的錯誤;
他看到父親為了維護他人的清白,不畏強權(quán),勇敢地站出來;
他想起多年前和哈桑一起度過的快樂日子;
他也看到了曾經(jīng)的“敵人”如何在戰(zhàn)爭中被踐踏尊嚴;
……
我們知道,阿米爾面對愧疚的方式是逃避。
但他越是逃避,心中的歉疚感就越沉重,直到指引他歸來救贖——“因為這歉疚感不在別處,恰恰在他心中?!?/strong>
?

歷經(jīng)磨難,阿米爾和父親來到了美國。
父親,這位曾經(jīng)出色的商人、熱心的公益事業(yè)支持者、喀布爾市最有威望的人之一,如今為了生計,卻只能在一個加油站上班,指甲開裂、衣服臟兮兮的。
阿米爾則繼續(xù)求學(xué)。順利地從高中畢業(yè)后,他又到??茖W(xué)校學(xué)習英文創(chuàng)作。
為了補貼家用,阿米爾和父親在周六開著大眾巴士,到車庫賣場買下一些二手貨物。第二天到跳蚤市場租個位置,把二手貨物再賣出去,賺取中間差價。
正是在這里,阿米爾遇到了自己的愛人:塔赫里將軍的女兒索拉雅。阿米爾的父親告訴他,索拉雅雖然是一位淑女,工作靠譜、待人有禮,但她在感情史上有過污點。
父親說:“這也許很不公平,但幾天內(nèi)發(fā)生的事情,有時甚至是一天內(nèi)發(fā)生的事情,也足以改變一生?!?/p>
父親的這句話說得太有道理了。正如親眼見到哈桑被凌辱卻沒有站出來的阿米爾,從那天開始,心靈就背負著沉重的枷鎖。即使不會每天想起,但依然不得放松。
在跳蚤市場的每個周末,阿米爾都找機會去和索拉雅搭訕,他們也越來越熟悉對方。但因為索拉雅的往事,兩個人的關(guān)系一直沒能有進一步的發(fā)展。
這時,阿米爾父親被查出癌癥,他拒絕了無謂的治療。
?

父親接受了阿米爾的請求,病中依然衣衫齊整地到將軍家中提親。索拉雅答應(yīng)了求婚,但她打了一個電話,向阿米爾坦白了十八歲時,因為叛逆和一個吸毒的阿富汗人私奔并同居了一個月的事。
?
阿米爾得知這一切,有一些為難,但他問自己:“我憑什么去指責別人的過去呢?”況且,他對索拉雅的愛超過了介意,阿米爾仍然想娶她。
?
但同時,阿米爾內(nèi)心卻是妒忌的:索拉雅的秘密公開了,說出來了,得到解決了。但他自己呢?
?
他想說出當年事情的真相,自己是如何背叛哈桑,說謊、設(shè)計將他趕出家門,還毀壞了爸爸和阿里四十年的情誼。
可他沒有說出口。
阿米爾結(jié)婚、父親因病去世、阿米爾成為一名作家、索拉雅和阿米爾身體健康卻始終無法生育……
一晃,又是許多年。直到阿米爾接到一個來自巴基斯坦的電話,他的生活才終于有了一些波瀾。

在這部分的精讀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阿米爾說了一句經(jīng)典的話:“我憑什么去指責別人的過去呢?”
或許,阿米爾之所以不在乎別人的過去,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他自己也有過去,并且深知自己的過去多么不堪。
當年,面對哈桑的奉獻和自己對他殘忍的所作所為,阿米爾——彼時那個十二三歲的少年,因為不知道何為勇敢、何為擔當,最終選擇了逃避。
哈桑是過度的付出者,阿米爾則是敏感但仍然有良心的孩子。
在他假裝沒有看到哈桑所受的傷,說了第一個謊之后,為了圓好這個謊言,不得不又說了許多個謊,栽贓、陷害,直到最終把哈桑趕出家門。
但一個人,真的可以無視自己犯過的錯嗎?真的能做到“眼不見為凈”嗎?
其實并不能,因為他內(nèi)心的“虧欠感”、“愧疚心”始終在折磨他。所以當他心儀的姑娘坦然說出自己過去曾犯下的“錯誤”時,他心里充滿了嫉妒。
因為當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陰暗的秘密被說出來了,也就得到了解決和自由。而心內(nèi)藏著秘密的人,則永遠如鯁在喉,不能真正安心。
?
換句話說,你總要為自己犯過的每一個錯誤負責、付出代價。
因此,這幾十年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阿米爾并沒有為當年的錯誤承擔任何后果,但實際上,他的內(nèi)心從來沒有輕松過、愉快過。
他對哈桑的所作所為,還有哈桑以德報怨的寬厚善良,都成了隱形的刺,扎在他心上,時不時引起陣痛,卻又難以真正拔除。
化用一句歌詞:離開的人,隕落的風箏,犯下的錯,又回來咬我的心。
這樣的感受,相信曾經(jīng)說過謊話的人,都能夠有所體會。
在閱讀阿米爾的故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跟隨他一起成長??纯此芊駨呐橙鹾吞颖苤袙昝摚蔀橐粋€敢于擔當?shù)?,兼具勇氣與智慧的“追風箏的人”。
阿米爾父親說:“這也許很不公平,但幾天內(nèi)發(fā)生的事情,有時甚至是一天內(nèi)發(fā)生的事情,也足以改變一生。”
你生命中是否發(fā)生過改變你一生的事情呢?或者對你來說,影響重大的事情呢?
第四天:當你敢于面對內(nèi)心的那一天,你才真的成熟了
昨天我們讀到,阿富汗爆發(fā)戰(zhàn)亂,阿米爾和父親逃到美國并定居下來。在這里,阿米爾遇到了自己的愛人并結(jié)婚,父親因為癌癥去世,兩人健康卻始終沒有孩子。
阿米爾后來的生活平靜卻也不平靜,因為他的心中始終埋藏著常常讓他不安的秘密。
在后臺看留言時,覺得這位叫@鈴兒響叮當?的朋友說得特別好:潔白的良心是溫柔的枕頭!
那么,阿米爾能否重獲一個溫柔的枕頭呢?
多年之后,他接到了一個來自巴基斯坦的電話……
這個電話是誰打來的,為什么要打來?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精讀。

2001年6月的一天,阿米爾接到了一個電話,驚動了他安穩(wěn)幸福的生活。
?
這通電話是父親生前的朋友、阿米爾小時候的忘年交、罹患絕癥的拉辛汗打來的。拉辛汗希望阿米爾能夠到巴基斯坦來,不僅是因為思念或想要告別,更是因為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帶著復(fù)雜的情緒,阿米爾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巴基斯坦。
見到被病魔糾纏的拉辛汗后,他們先是聊了許多不那么重要的話題。直到一陣強烈的咳嗽后,拉辛汗在手帕上留下一灘灘血跡,他終于聊起了讓阿米爾來到此處的目的。
原來,阿米爾和父親在美國為了生活辛勤勞動的同時,不愿意離開喀布爾、并答應(yīng)父親一定要守護好房子的拉辛汗,也漸漸變老,還患上了關(guān)節(jié)炎。
后來,因為實在無法獨自一人照料這座大房子,拉辛汗去找了哈桑,希望他能夠回到喀布爾和自己一起管理阿米爾家的大房子。

最初,哈桑是拒絕的。因為那時候他已經(jīng)有了妻子,并能夠自食其力。但在得知阿米爾父親過世的消息后,哈桑先是嚎啕大哭,而后又抹了一夜的淚,第二天,便決定再次回到阿米爾家。
?
他們?nèi)齻€人在喀布爾戰(zhàn)火紛飛的環(huán)境里,相依為命。有一天,哈桑的母親——那個生下他不久就遠走的女人,也回來了。不久,哈桑也有了自己的兒子:索拉博。
他們安靜地活著,任憑屋外戰(zhàn)爭如火如荼,至少屋子里父慈子孝、滿是愛意。但這樣的美好卻沒能持續(xù)多久。
1996年塔利班強占了這座房子。還因為種族歧視,以霸占房子為由,當街槍斃了哈桑及其妻子。索拉博被送進了孤兒院。
拉辛汗終于表達了他的想法:希望阿米爾能回到喀布爾,救出索拉博。
他說,喀布爾已經(jīng)有了太多身心殘缺的孩子,不希望索拉博也成為其中之一。
雖然因為哈桑已經(jīng)離開人世的消息感到悲痛,但此刻的阿米爾仍然是自私的。他不愿意放棄在美國的事業(yè)、家庭、妻子、房子,不愿意冒著可能失去一切的危險,去救一個仆人的兒子。
?
阿米爾說,為什么不花錢請人去呢?我愿意出錢。
?
其實,阿米爾的第一反應(yīng)也算是人之常情。畢竟在經(jīng)過動蕩不安和磨練掙扎之后,他終于收獲了平靜的生活,既不需要為生計發(fā)愁,又成為了知名的作家。
?
而喀布爾呢?則是依然籠罩在戰(zhàn)爭的陰影里,每天都有人喪生。生活在其間的人們,誰都不知道厄運會不會在下一秒降臨到自己頭上。
?
但阿米爾的退縮卻激怒了拉辛汗。他說:“我想我們都知道,為什么一定要你去?!?/p>
?
拉辛汗借用阿米爾的父親曾說過的一句話,希望能打動他,去做該做的事:一個不能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長大之后只能是個懦夫。

但阿米爾卻說:“也許爸爸說對了?!?/p>
?
是的,哪怕到了這個時刻,無論拉辛汗怎樣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甚至使用了激將法,阿米爾都不愿意冒險。因此,拉辛汗終于告訴他一個埋藏多年的秘密:哈桑是阿米爾父親的私生子、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
?
原來,阿米爾的爸爸背叛了和自己一起長大的阿里,和阿里的妻子有了哈桑這個私生子。
?
這個消息給阿米爾帶去了極大的震撼,他仿佛墮入了萬丈深淵,拼命想抓住樹枝和藤蔓,卻什么也沒有拉到。他氣沖沖地摔門而出。
?
父親背叛了阿里、阿米爾背叛了哈桑。
?
阿米爾的腦子里,不斷地浮現(xiàn)出這一想法。他很憤怒,想要指責父親,這么多年來居然欺騙自己和哈桑。
?
曾經(jīng)教育他“盜竊是世間唯一的罪行”的父親,竟然是一個賊。他不僅偷走了自己得知有兄弟的權(quán)利,還盜走了哈桑的身份、阿里的榮譽和尊嚴。
?
拉辛汗揭露的事情,使一切都變得面目全非。
?
冷靜思考了許久,面對愧疚的懲罰,面對父子兩代人犯下的過錯,為了再一次成為好人,為了解開這個纏繞自己多年的枷鎖,阿米爾終于愿意回到喀布爾,去拯救哈桑的兒子、自己的侄兒。
?
或許是因為血緣的聯(lián)結(jié),或許是想要擺脫多年來的愧疚之心,阿米爾終于開始了自己的救贖之路。
其實,就我個人來說,更希望阿米爾的救贖是出于友情和懺悔,而不是所謂的兄弟之情。
我們知道,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之前,他始終選擇在美國過安逸優(yōu)渥的生活,不肯到危險重重的喀布爾去拯救索拉博。
因此,他其實并沒有找到真正的“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他依然不懂得什么是愛、什么是友情、什么是兄弟之情、什么是作為人的擔當。
但沒關(guān)系,每一個人的成長,可以緩慢、可以推遲,但卻不會缺席。
阿米爾的自我成長是需要打破一段又一段壁壘的,是需要面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至少現(xiàn)在的他不再逃避了,面對危險時不再一味企求有人為他挺身而出。
這一次,他終于為自己、為親人挺身而出。

“救贖”這兩個字,著實讓人唏噓不已。
阿米爾的父親在犯下錯誤后,囿于世俗的評論,無法公開承認哈桑也是自己的孩子,只能看著孩子成為仆人,承受各種痛苦,內(nèi)心充滿虧欠感。
因此,他只能把怨氣發(fā)泄在另一個兒子身上,也就是社會所承認的另一半、能夠繼承財富和特權(quán)的阿米爾。
為了填補謊言帶來的虧欠之心,為了能夠?qū)ψ约核赶碌淖镄杏兴融H,阿米爾的父親竭盡所能地用自己的財富和能力,幫助身邊的人、幫助在貧窮或痛苦中的人——用拉辛汗的話說,就是“當惡行導(dǎo)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
這就是阿米爾父親的救贖之道,固然有些為時已晚的感覺,但不管怎樣,他都敢于邁出這一步,為自己挺身而出了。
無論到此時,阿米爾的救贖之心是基于什么樣的出發(fā)點,是否真正地救贖了過去犯下的錯,都不影響我們?yōu)檫@個故事感動,為他的選擇感到激動。

在歷史的大背景下,幾個人的人生相互糾纏。主仆、父子、兄弟,富有和貧窮、歷史與現(xiàn)實,前后有對比、有變化,處處可見人性的復(fù)雜和生活的艱難。
?“救贖和幸福無關(guān)”,救贖之路是痛苦而漫長的。
救贖不意味著與過去割裂,更不代表一切都能變得美好而幸福,救贖更像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旦走在了這條路上,就要承擔痛苦和失望。
那么,阿米爾在返回喀布爾、想方設(shè)法營救索拉博的過程中,會經(jīng)歷哪些痛苦呢?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阿米爾的父親救助窮人;阿米爾在得知哈桑是自己的兄弟后,決定去救哈桑的兒子、自己的侄兒。你認為真正的救贖應(yīng)該是怎樣的?
第五天:真正的人生贏家,是學(xué)會正確的處事態(tài)度
在昨天的閱讀中,我們得知哈桑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
哈桑在拉辛汗的請求下,回到喀布爾照看阿米爾的大房子。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哈桑及其妻子死在塔利班的槍下,兒子索拉博被送進孤兒院。
在拉辛汗的勸說之下,阿米爾終于決定去救索拉博。

阿米爾歷經(jīng)艱難,終于回到了被塔利班控制的喀布爾。
沿途景象荒涼,兩次戰(zhàn)爭給這座城市留下無數(shù)的傷疤:路邊散落著焚毀的坦克殘骸、銹蝕的軍車,到處都是廢墟和乞丐……
阿米爾來到了新建的孤兒院,索拉博的父母死后,他就被帶到了這里。孤兒院物資匱乏,孤兒多達兩百五十人,孩子們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最令人感到不安的是,孤兒院負責人告訴阿米爾,他來得太遲了,索拉博已經(jīng)不在這里了。
阿米爾表示:不找到索拉博,他絕不離開阿富汗。
負責人被他的決心打動了,告訴他,每個月都有個塔利班官員來到這里,用錢換走一個孩子。
孤兒院為了讓這兩百多個孩子不至于餓死、凍死,不得不接受這殘酷的交換。
一個月前,那位塔利班官員帶走了索拉博。
阿米爾對此感到很憤怒,責問孤兒院負責人:你就是這樣照顧這群孩子的?
但負責人為了這些孤兒,已經(jīng)賣掉所有財產(chǎn)和遺產(chǎn),投入了畢生積蓄,自愿留在這個戰(zhàn)火紛飛的地方,只是為了救這些孩子。
這一切的發(fā)生,到底是誰的錯呢?那些年幼無辜的孩子,又為什么要遭遇這些慘絕人寰的經(jīng)歷?
阿米爾問到了尋找那位塔利班官員的途徑。無論有多難,他都要救出索拉博。

第二天,為了能見到那位帶走索拉博的塔利班官員,阿米爾來到了喀布爾的體育館,親眼見到了塔利班是如何用石頭活生生地砸死一對有私情的男女。
對阿米爾來說,此時的喀布爾再也不是自己童年時的城市,它已被戰(zhàn)爭、血腥、殘暴所籠罩。此時、此刻、此地,無論發(fā)生怎樣可怕的事情,好像都無關(guān)緊要了。每個人都只想要活下去,只要活下去,就是勝利。
戰(zhàn)爭讓這塊土地面目全非。
下午三點,阿米爾獨自進入了塔利班官員的房間。他的心中忐忑不安,畢竟前幾個小時才親眼目睹這個塔利班官員殺死了兩個人。這樣的氛圍,讓人感到可怕。
在和塔利班官員講了幾句話之后,阿米爾提出了自己的目的,希望能找到并帶走索拉博。
塔利班把索拉博帶進了房間。
阿米爾看到了一張和哈桑幾乎一模一樣的臉龐。
這個可憐的小男孩被訓(xùn)練成了一聽到音樂就翩翩起舞的舞童,甚至還當著阿米爾的面被猥褻了。
阿米爾又憤怒、又害怕,尤其是在塔利班官員露出真面目之后——原來這個殘暴的塔利班,就是當年欺辱了哈桑的阿塞夫。
阿米爾覺得整個世界都在旋轉(zhuǎn)。
強裝鎮(zhèn)定卻依然止不住聲音顫抖的阿米爾,提出用錢換回索拉博的請求。
但阿塞夫用一陣狂笑拒絕了他。他講述著自己這幾年的遭遇,傳達出自己邪惡、可恥的“理想”:種族清洗。
阿米爾堅決地表示,一定要帶走索拉博。
阿塞夫同意讓索拉博走,但必須在他和阿米爾陳年舊賬了結(jié)的前提下,也就是說,必須讓阿米爾自己來“贏得他”。
他叮囑門外的衛(wèi)兵,無論聽到什么聲音,都不要進來。而后,阿塞夫戴上拳套,開始毒打毫無搏擊經(jīng)驗的阿米爾。

他知道,阿米爾身體瘦削、性格懦弱,毫無招架之力。自己一定可以既打死阿米爾,又留下索拉博。
然而他不知道,索拉博有著出色的拉彈弓能力,并且他無論走到哪里都會把彈弓塞在褲帶上。
索拉博看著阿米爾被打得鼻青臉腫、滿身鮮血,多次哭著哀求阿塞夫不要再打了。
然而阿塞夫怎會聽他的話?于是,索拉博只能取下桌子底座的一顆銅球,瞄準阿塞夫的左眼。
阿塞夫左眼血肉模糊,疼得在地毯上慘叫、打滾,大聲吼著,讓阿米爾滾出去。
阿米爾跌跌撞撞地打開門,趁機帶著索拉博離開。
孤兒院對索拉博來說,無異于地獄。
阿米爾答應(yīng)索拉博,一定不會再讓他回到孤兒院,一定會想辦法帶他到美國,和自己、和索拉雅一起生活。

但事情的進展并不順利。
索拉博的孤兒身份無法被證明,因此也無法獲得簽證。
阿米爾接受了律師的建議,勸說索拉博暫時入住孤兒院。
年幼的索拉博以為阿米爾“出爾反爾”,不帶他去美國了。自己將再次被拋棄、將再次進入恐怖的地獄,被性侵、被猥褻……
對孤兒院的恐懼、對現(xiàn)在自己的厭惡,這些壓迫得他在浴室割腕自殺……

索拉博被及時發(fā)現(xiàn)并送到醫(yī)院搶救。
雖然他被救活了,也在阿米爾妻子的幫助下來到美國,過上了平安、舒適的生活,但因為感情受到傷害,索拉博陷入了自閉,不再說話、也不再理會任何人。
直到一年后的一個周末,在公園里,阿米爾再次放起了風箏。
或許是因為回憶起年幼時父親帶自己放風箏的美好記憶,索拉博難得地笑了。
阿米爾割斷了別人的風箏,他問索拉博,想不想要自己去為他追風箏。索拉博點點頭。
阿米爾對索拉博說:“為你,千千萬萬遍?!比缓筠D(zhuǎn)過身,去追逐那只風箏。

故事到這里,就結(jié)束了。
索拉博是不是能夠敞開胸懷,和阿米爾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呢?我們不得而知。
但《追風箏的人》無疑是一本優(yōu)秀的小說,它所講述的故事有關(guān)人性本質(zhì)、懺悔救贖,筆法溫暖細膩。幾個人物的故事,又和阿富汗幾十年間的歷史變遷,宗教、戰(zhàn)爭、人性等幾大主題交織融合。

作為讀者,最觸動我們內(nèi)心的或許就是幾十年前,哈桑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幾十年后,阿米爾對哈桑的兒子說:“為你,千千萬萬遍?!?/p>
正如拉辛汗所說:“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strong>決定承擔起過去父親和自己犯下的錯后,阿米爾踏上了拯救索拉博、救贖自己內(nèi)心的道路。
被阿塞夫暴打時,阿米爾感受到了輕松。他終于得到了早該承受的責罰,也終于一點點卸下壓在心中多年的大石頭。
但其實,他的救贖之路才剛剛開始。
因為他的一句話,幼小的索拉博試圖自盡,雖然被救活了,卻又陷入了自閉的泥沼中。
命運先使得阿里成為阿米爾父親的炮灰,命運又使得哈桑成了阿米爾的炮灰,這雙重的罪惡加在一起,使得阿米爾終于得以報應(yīng)。內(nèi)疚是他的報應(yīng),被阿塞夫打成兔唇是他的報應(yīng),他的妻子身體沒有任何問題卻無法懷孕也是報應(yīng)。
現(xiàn)在,阿米爾必須去做索拉博的炮灰,他必須以哈桑對待他的態(tài)度對待索拉博,才可能使索拉博一點點走出自閉,這才意味著阿米爾的終極獲救。
只要阿米爾沒有放棄努力,始終走在救贖的道路上,讓過去的惡意變成如今的善行,他總會追到“風箏”。
這一部分內(nèi)容里,“風箏”是“救贖、付出和奉獻”,是“親情、友情和愛情”,是“正直、善良和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那個阿米爾。曾經(jīng)的那個怯懦少年,總會慢慢成熟,最終使人性美好的那一面回歸。
幾十年前,哈桑對阿米爾說:“為你,千千萬萬遍”;幾十年后,阿米爾對哈桑的兒子說:“為你,千千萬萬遍?!?/p>
在你生命中,有哪句話讓你印象最深刻、最為感動嗎?
第六天:決定孩子未來格局的秘密,藏在這些細節(jié)里
今天是第6天,我們已經(jīng)讀完了《追風箏的人》。
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情感充沛動人。雖然后半部分缺乏感人的力度,且堆砌了太多巧合,但我們依然能夠在閱讀中收獲許多感動。
在今天和明天的精讀里,我們將從多個角度去看待和評價這本書、尋找故事背后更深層的含義和啟迪。

今天,讓我們圍繞阿米爾和哈桑這兩個角色的成長歷程,來探尋一下一個人要怎樣認識自己。
“認識你自己”這句話常常被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用來教育弟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strong>古人的這句話,也點明了認識人性、認識自己的重要性。
或許有人會說,我對自己已經(jīng)很了解了,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顏色、愛好什么口味。
但真正的“認識自己”,并不僅僅是知道自己的喜好,更是去發(fā)現(xiàn)和接受真實的自己,探究自我形成的原因。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以精彩的情節(jié)、流暢的語言和細膩的筆觸,讓讀者受到觸動。

主人公阿米爾的轉(zhuǎn)變和他的心路歷程,更是打動我們的心扉。他對自己是誠實的,年幼時坦言自己的嫉妒之心,毫不遮掩嘲笑哈桑時的得意,也坦誠在做錯事之后的愧疚。
這本小說真正做到了“情感的真實”,哪怕是生命中那些并不光榮的想法和片段。
這很難得,人總是有弱點的,總是更愿意接受經(jīng)過包裝后的自己,不敢坦然面對自己所犯下的錯。
但是,一個人想要真正地認識和了解自己,首先要做到的一件事,就是對自己足夠誠實。再多的缺點,再怎么不完美,也要首先承認和接納自己。
阿米爾是一個家境優(yōu)渥的少爺,頗有創(chuàng)作天賦,他在面對所犯的過錯時選擇了逃避。
但是背負秘密的幾十年間,他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輕松,來自心靈的拷問讓他無法真正放松下來。
從他踏上救贖之路的那一刻開始,他開始接納自己的善和惡,開始用行動來彌補幾十年來的逃避。
認識自己,更需要去了解和探究自我形成的原因。每個人的成長都會受到來自家庭、社會等多方面耳濡目染的影響。
?
在這個故事里,為什么說阿米爾的性格是懦弱的呢?這和他的原生家庭逃脫不了關(guān)系。
心理學(xué)家認為,一個人的一生,有兩個“家”。第一個家是從我們出生到成人前所居住的家庭,家庭組成人員一般是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等等。第二個家庭,則是我們每個人在成年之后,由自己組建的家庭,這個家里有伴侶,可能有孩子。
第一個家庭,就是我們所說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氣氛、傳統(tǒng)習慣、家人互動的方式等,都會影響子女的性格、人生。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小說里,阿米爾出生時,母親因出血過多去世。所以,對他來說,人生里缺乏母親這一角色。沒有媽媽的擁抱、感受不到媽媽的愛和溫暖,只能在腦海中構(gòu)建一個單薄、沒有血肉的母親形象。
從心理學(xué)上來說,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對父母情感、性格進行繼承。缺乏母愛的孩子,在生活中缺少這部分感情的浸潤,很難完成對母親性格的繼承,TA只能通過對其他家庭的例子進行對比,從而形成擬化心理,在自己的心理成長歷程中,對缺失的部分進行補償。
這樣的補償,會有好有壞。好的地方在于,懂事早、心思細膩、會照顧人等等;而壞的方面則在于:沒有主見和擔當、懦弱,心理上的自卑和自我保護意識強大,缺乏安全感,人交際能力下降,做事小心程度過高。
同樣是缺乏母愛,我們來看看阿米爾和哈桑在童年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哈桑善良忠厚,善于照顧人,每天早起為阿米爾少爺準備早餐、整理床鋪、熨衣服,他愿意為阿米爾做任何貢獻,保護他、愛護他。
哈桑也是沒有嘗過母愛的孩子,他的母親拋棄他遠走,是一個負面形象。但為什么,同樣缺少母愛,他們倆的性格和表現(xiàn)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他們兩人各自的父親,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哈桑的父親阿里是阿米爾父親的仆人,是當年阿米爾爺爺當法官時收養(yǎng)下來的一個孤兒。
阿里也是一個任勞任怨、逆來順受的人。他先天患有小兒麻痹,常常被阿米爾在內(nèi)的小孩嘲笑,甚至被自己的妻子當面嘲弄。但他從未發(fā)過火。
性格溫厚的阿里對待哈桑,卻總是很有原則。
哈桑在阿米爾的唆使下做過一些調(diào)皮搗蛋的事,比如用彈弓射擊鄰居家的狗,阿里看到后都會嚴厲地批評他。這無形之中對哈桑正直人格的塑造起到了正面作用。
哈桑缺乏母愛,但這份愛在阿里那兒得到了一定的補償。阿米爾也曾嫉妒過地位低下的哈桑。
因為在槍聲不斷、玻璃破碎、警報聲響起的慌亂局面時,阿里會抱緊哈桑,輕輕地撫摸安慰哭泣的兒子。哈桑被阿米爾栽贓偷竊后,為了保護他,阿里不顧阿米爾父親的挽留,決絕地離開。
而阿米爾的父親呢?

每天晚飯后,阿米爾的父親都會和朋友躺在書房里暢談?wù)巍⑸?、足球。每次阿米爾想要坐在旁邊時都會被趕走,說小孩子不要打擾大人。
阿米爾在門口聽著里面的談話聲、笑聲,心中充滿了寂寞。
除了缺乏陪伴,阿米爾的父親對他還很冷漠。
阿米爾總會擔心自己說錯話、惹父親不開心,戰(zhàn)戰(zhàn)兢兢,沒有絲毫安全感可言。幼小的他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取悅父親。
另外,阿米爾的父親是雄壯的,但阿米爾天生孱弱,踢不好球、害怕殘暴的畫面。沒有父親陪伴的他只能撲身于母親留下來的書籍,由此性格更加內(nèi)斂。
阿米爾寫出來的作品在父親眼里什么都不是,他的自信心一再被打擊......
但正如父親的好友拉辛汗所說:孩子又不是畫圖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涂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阿米爾雖然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但我們不能一味地指責他。
拉辛汗在多年之后勸慰他:一直以來,你都對自己太嚴苛了。
是啊,阿米爾當時也不過是一個12歲的男孩。
好在阿米爾還有忘年交拉辛汗的支持,也有來自哈桑的關(guān)愛。雖然這些都助長了他的自私、自大,但至少也讓他的生活不那么孤寂寥落。

從哈桑和阿米爾兩個人的不同,我們可以知道人的性格形成和家庭、尤其是父母有著不可或缺的關(guān)系。
同樣是缺乏母愛,他們各自父親不同的做法和教育,使他們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性格。
當然,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宗教信仰、所處階層、財富多寡等因素也不可忽視。
對我們來說,正視原生家庭的影響,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閱讀等多種形式的自我學(xué)習和完善,改變性格中負面的成分,這才是最具有啟示意義的。
了解了阿米爾和哈桑成長歷程,你有什么感受嗎?你最感激你家庭帶給你的什么呢?
第七天:“為你,千千萬萬遍”,你會看到最真實的自己?
過去的六天里,我們一起讀完了《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也深入地剖析了哈桑無私的愛和奉獻、阿米爾的謊言與救贖。
從原生家庭對孩子有何影響的角度,分析了哈桑和阿米爾的性格形成。
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這本書的作者,他到底有過什么樣的經(jīng)歷,這個故事的現(xiàn)實背景,又是怎樣的。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
小說的背景、人物、情節(jié)均緊密圍繞著阿富汗這個國度展開,故事中真摯的情感和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因而成為一本超級暢銷書。
胡塞尼個人的經(jīng)歷,和小說里阿米爾的成長歷程有些相似。
他和阿米爾一樣,出生和成長于阿富汗喀布爾市,15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
移民前,他父親是一名外交官,母親則是一所學(xué)校的副校長,都是屬于有社會地位的階層。但移居美國后,父親卻成了一名保安,母親是餐廳里的服務(wù)員,經(jīng)濟狀況很差,甚至需要依靠社會福利來維持日常生活。
巨大的轉(zhuǎn)變和落差,是當時的移民必須面對的。
不管是生活,還是自我、自尊,都需要重塑。
對胡塞尼來說,更是如此。

當時的胡塞尼正處于敏感的青春期,從故鄉(xiāng)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換做是誰,都需要經(jīng)歷艱難的適應(yīng)過程。
因為家里經(jīng)濟狀況不太好,胡塞尼決定學(xué)醫(yī),以后好掙錢養(yǎng)家。
他畢業(yè)于加州大學(xué)圣地亞哥醫(yī)學(xué)系,后來如愿成為一名醫(yī)生。
他很喜歡醫(yī)生這份工作。直到37歲,才開始創(chuàng)作第一部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
對他來說,寫作是一件充滿困難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折磨。因為要不停地打磨、調(diào)整、推翻重來。
沒有太多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胡塞尼,唯一知道的寫作方法就是想到哪里寫到哪里,這不是高效率的寫作方式,但正是通過一次次的調(diào)整、堅持、等待,才讓故事最終浮現(xiàn)。
但寫完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
當時的胡塞尼是一位中年醫(yī)生,也是一名默默無聞的新人作家,沒有名氣、沒有經(jīng)驗。
這本《追風箏的人》曾被20多位圖書經(jīng)紀人拒絕。
被拒絕、被退稿,這似乎是每個想成為作家的創(chuàng)作者必須要經(jīng)歷的,而只有勇于接受現(xiàn)實并堅持著的人,才有可能熬到伯樂的出現(xiàn)。

胡塞尼的伯樂出現(xiàn)在2002年,彼時美軍已進入阿富汗。
這樣的大背景下,這本書使大眾得以用更人性化的視角來看待那些原本只在新聞里出現(xiàn)的人物、事件。
而這,也正是胡塞尼希望做的事情。
他書寫阿富汗的故事,描摹在那里生活的人們,探尋他生命的源頭,想要“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眾面孔的塵灰,將背后靈魂的悸動展示給世人”。
他做到了。
優(yōu)質(zhì)的文字總是能夠被讀者發(fā)現(xiàn)并喜愛,《追風箏的人》雖然曾被拒絕20多次,但最終大獲成功。
而他此后的作品如《燦爛千陽》、《群山回響》,也全部圍繞阿富汗展開。
因為他覺得,要讓世界了解阿富汗,首先要讓世界看到一個真實、活生生的阿富汗。

真實,是胡塞尼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的原則。他說: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安慰好。
所以,他寫道:
“阿富汗有很多兒童,但沒有童年?!?/strong>
“孩子們就是這樣對付恐懼:他們睡覺?!?/strong>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jié)?!?/strong>
?
這些句子,帶著真實的力量,承載真實的情感,每一個字詞都告訴世人:在那個國度,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
胡塞尼自己也說:人們之所以那么喜歡這本書,是因為故事中的人物和人們對于愛和犧牲的共同體驗。
他所書寫的,不僅僅只是阿米爾和哈桑,也不僅僅是阿富汗、喀布爾,更是全人類心中潛藏的那份愛、那些為愛犧牲的體驗。
胡塞尼成名之后,雖然仍舊很喜歡醫(yī)生這份職業(yè),但因為前來預(yù)約問診的病人總是和他談起哈桑和阿米爾的故事,思考再三,他決定成為全職作家,去講述更多和阿富汗有關(guān)的故事。
?
他也曾有過疑惑:如此偏執(zhí)、深情地講述阿富汗人的苦難故事,并因此獲得成功、地位、財富,是不是一種罪惡呢?
靈魂的拷問讓他時時自省,也不斷地告誡自己:
“盡我所能貼近事實,將整個阿富汗寫得真實可感,無論是地理、文化,還是精神上的細節(jié)?!?/strong>

他并不想用宣傳話語寫阿富汗,也不想去宣揚“一個偉大的國家生活著一群偉大的人民,做著多么偉大的事?!?/p>
?
作為作家,他書寫苦難、困惑、疑難,“是因為小說家不應(yīng)該隱藏那些不受人歡迎的事實,而應(yīng)該讓事實重見天日?!弊屇瞧恋厣仙钪氐目嚯y、愛與希望重見天日。
因為,看見,是實現(xiàn)同情的第一步。

作為讀者的我們閱讀這本書時,不應(yīng)該只把它當做一個故事、一篇小說。
個人能親眼看到和體會到的世界是有限的。好在閱讀能夠為我們認識世界的旅程插上一雙隱形的翅膀。
閱讀《追風箏的人》,我們除了能從阿米爾和哈桑的故事里體會到愛、謊言與救贖,更應(yīng)該以此為契機,去適當?shù)亓私馕覀兩畹氖澜缰獾奶炜?,那里一樣上演著無數(shù)的故事和悲歡離合,更有許多我們不曾了解的歷史。
同樣生活在地球上,雖然我們未曾謀面,但心里的慈悲和溫柔卻能將我們的心連接在一起。

一本好書、一個故事存在的意義,不僅是為了讓我們消磨時間,更是為了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所反思和改變。
胡塞尼這本《追風箏的人》固然算不上完美,但是在這個故事里,我們收獲了一個打動人心的故事,有所感觸、有所收獲。
相信每一個用心讀完這本書的人,都會永遠記得這一句:“為你,千千萬萬遍?!?/p>
再一次回到精讀第一天的那個問題:
誰愿為我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我愿為誰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如果你的人生里,有這樣一位愿意對你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朋友或愛人,請一定要珍惜,而不是等到失去時才悔恨終生。
如果你的人生里,有這樣一個存在,讓你愿意為Ta說“為你,千千萬萬遍”,你也要記得,要有尊嚴地去愛,有底線地去付出。低到塵埃里的愛固然浪漫,但未必值得。
真實,是胡賽尼在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的原則。他說: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安慰好。對此,你有什么想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