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諸葛亮北伐之路》摘錄10-寶雞
十四、秦嶺
寶雞:
古稱陳倉,南靠秦嶺,看守著秦嶺兩條通道的北出口——陳倉故道和褒斜道。
陳倉故道對銳意北伐的諸葛亮來說,宛如雞肋。
諸葛亮北伐戰(zhàn)略:要么繞到隴西地區(qū),徐圖緩進;要么東出長安,閃電偷襲。
陳倉恰好在隴西和長安連接線正中。
盡管如此,諸葛亮二次北伐還是走了一次故道。
這次北伐非常離奇:
①發(fā)動時間在公元228年冬,距離第一次北伐只有大半年。蜀國國力貧弱,且這次蜀漢新敗,士氣和后勤都處于最虛弱時,又是最糟糕的冬季。
②不走尋常路,選擇故道進兵,直至陳倉。
③曹真在第一次北伐結(jié)束后就預(yù)言諸葛亮肯定走故道,派了郝昭、王生守陳倉。
④諸葛亮攻城,郝昭就破招。諸葛亮明知道費曜、張郃的援軍趕來,卻一點都不急,像在練兵。
⑤張郃出發(fā)前就對魏明帝說,不等張郃到,諸葛亮自會退兵——他根本沒糧。
這場戰(zhàn)爭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場不情愿的演習。無論諸葛亮還是張郃,似乎都拿著同一個劇本,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地演了一陣,匆匆退兵謝幕。
諸葛亮和東吳結(jié)盟,是希望兩匹狼一起去撕咬一頭老虎。最理想的是:吳在長江流域發(fā)起攻勢,吸引魏大部分兵力,與此同時蜀從漢中進襲長安。
蜀在228年春發(fā)起攻擊,一鼓而下隴西三郡,吳卻沒任何策應(yīng)。到了蜀兵退回漢中,到了八月,吳才發(fā)動石亭之戰(zhàn),大破魏軍。
可孫權(quán)覺得自己是大功一件。他覺得兩國約定兩路出擊,我們八月份搞了個石亭之戰(zhàn),輪到你們了——年初北伐裝不知道。
可孫權(quán)選的時機太糟糕,八月打完仗,九月收尾,消息到益州都十月了。諸葛亮就算有心出擊,準備完也十二月了,秦嶺滴水成冰,怎么打?
諸葛亮總算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我演一場吧。
打完了陳倉。孫權(quán)看到蜀軍兩次北伐失敗,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很快登基稱帝,結(jié)結(jié)實實給了蜀漢一耳光。諸葛亮為了北伐大計,只能承認孫權(quán)地位。
《后出師表》疑點很多:
該表寫作時間是建興六年(228),恰好是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所上,與《前出師表》正好差一年。
①第一次北伐雖然失敗,最多算功敗垂成,諸葛亮并未灰心喪氣,反而摩拳擦掌,積蓄力量準備大干一場。
②若果他是遭遇一次挫折就破罐子破摔的人,根本無法支撐起整個大業(yè)。
③“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僅僅一年,羅列的戰(zhàn)損名單觸目驚心。且趙云死于建興七年。
④從劉備223年病故到第一次北伐,只有五年時間,何來“數(shù)十年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
二次北伐本來就是演給吳人看的,那么這份出師表,會不會也是諸葛亮故意給吳人看的?正因為如此,《后出師表》只在吳國人那里才有記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