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羅翔、劉擎老師對“面具”問題討論的思考
首先總結主要的觀點:
面具或保護,或偽裝著我們,但不存在不戴面具的人;
面具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正向面具,它幫助我們向善發(fā)展,常常表現(xiàn)為對目標的追求,對理想人格的自我完善;二是虛無面具,它是以善掩蓋惡,例如岳不群、貪官污吏;三是反向面具,它是以惡掩善,例如竹林七賢避免禍端,又如為了融入群體降低身份。???????????? 注意:這里的分類方法是按照動機來分類,并未考慮結果。
面具的存在與否常常根據(jù)人們的需求來確定。作為一個乘客,我們希望司機戴上“熱情禮貌、遵守職業(yè)道德”的面具;作為一個朋友,我們希望朋友摘下面具、展示出真實的一面;作為投資人,我們也希望商業(yè)公司如實報賬。
下面是我的思考。
Q1、戴上第一、二類面具分別有什么好處?
A1、第一類面具,“自我”丟失,“超我”至上;第二類面具,“自我”至上,“超我”丟失;
Q2、第一、二類面具是如何轉化的?
A2、?以“理想人格”舉例。在傳統(tǒng)思想中,是存在絕對的“理想人格”的,例如儒家的“君子”。古代,讀書人都注重自身人格的完善(也就是戴第一類向善的面具),可事實上,由于一些主觀或客觀的因素,這些人雖然始終戴著“理想人格”的面具,卻很少能真正地踐行(也就是戴上了第二類面具)。以《水滸》中的宋江舉例,宋江有兩副面具,一副是“忠”,一副是“義”,而他的這兩幅面具分別是第幾類面具呢,我們來看一看。
在山東當押司期間。在山東鄆城縣,宋江在縣衙當押司(盡忠),私下結交江湖好漢,救濟貧苦(盡義),被人稱作“及時雨”,可謂“忠義兩全”。這一階段戴的兩幅面具都是第一類面具。試分析:如果宋江不愿盡忠盡義,是否還能有救苦扶貧的宋江呢?因此第一類面具是一副使人向善的面具。
在梁山泊起義期間。在救濟晁蓋一伙人后,宋江接連遭受各種變故,使得他被“逼上梁山”。在梁山,宋江豎起“替天行道”(“天”就是皇帝)的旗幟,劫富濟貧、善待兄弟。這一階段,宋江背叛朝廷,因此不忠,因此“忠”這副面具是一副虛偽的、第二類面具。而為何需要戴這樣一副面具?因為借著“替天行道”的名義,宋江可以招兵買馬、收攏人心。而宋江對待手下兄弟則是平起平坐、毫無忌憚,因此“義”是第一類面具。
招安后。宋江在招安后,旗幟仍然是“忠義”。但宋江為了滿足皇帝的要求(即“忠”),南征方臘、北拒大遼,而使得梁山好漢死傷大半。? ???????????????????????????????????????????????????????????????? 這一階段,“義”這個面具是虛偽的、第二類面具。注意這里,梁山好漢(特別是初期上山的)很多對皇帝并無“忠”的限制,例如李逵“殺進東京,取了鳥位”的想法。這部分梁山好漢是為了“義”才與宋江一起征戰(zhàn)的。????????????????????????????????????????????????????????????????????????????????????? 而“忠”是第一類向善的面具。宋江為了對皇帝的忠心,帶領原來的“殺人犯”們平定了叛亂,結束了一部分戰(zhàn)爭,對宋朝人民肯定是帶來了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