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入5000的人,理財跟不理財有區(qū)別嗎?10年、20年后見分曉!
對于理財,有人把它看得很重,因為它可以給人帶來額外的收入;也有人對它不屑一顧,因為覺得自己既沒多少收入也沒多少積蓄,理不理財都是一個樣。那我們就不妨來看一看,一個月收入5000元的人,理不理財?shù)降子惺裁磪^(qū)別吧?

首先來看一下不理財?shù)娜?。對于一個不理財?shù)娜藖碚f,平時的收入不是用來消費(fèi),就是放在銀行的活期賬戶里準(zhǔn)備用來消費(fèi)。每月5000元的收入并不算多,對一個不理財?shù)娜藖碚f,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會用來消費(fèi)了。假如除去消費(fèi)之后,每月能剩下0—1000元,一年下來的積蓄就是0—1.2萬元。
那么這些積蓄能有多少利息收入呢?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就算以最多的1.2萬來算,活期存一年也只有42元的利息。當(dāng)然,由于這1.2萬是一個月一個月地存進(jìn)去的,除了第一個月的1000元之外,其他月份存進(jìn)去的一年肯定存不到12個月,所以實(shí)際的利息還會更低,估計也就20元左右,只夠買一個盒飯的。
再來看一下一個理財?shù)娜恕τ谝粋€有理財意識的人來說,就應(yīng)該清楚原始積累的重要,要理財首先得有財可理。所以平時的收入就不會都拿去消費(fèi),雖然每月5000元的收入不算多,但要從中省出一部分用于理財也并非沒有可能。假如每月從5000元里拿出2000元用于理財,3000元用于消費(fèi),一年下來就至少會有2.4萬的積蓄了。
對于一個理財?shù)娜藖碚f,這2.4萬肯定不會放在銀行活期里。假如用這些錢去買一款收益率在4%—5%左右的理財產(chǎn)品,一年下來至少有450—550元左右的利息收入。除此之外,用于消費(fèi)的3000元也是可以利用起來的。比如可以去辦一張信用卡或者開通花唄,每月的消費(fèi)就用信用卡或花唄來支付,由于信用卡和花唄都有一定免息期,在免息期,內(nèi)就可以先不還款,拿著這3000元去買一款活期理財(不是活期存款),假如活期理財?shù)氖找媛蕿?%,一個月也有12.5元的利息收入,一年下來就是150元。這樣下來,每年理財帶來的利息收入就是600—700元。

或許有人覺得一年多個600—700元也不算什么,但如果是5年、10年或者20年呢?
假如一個不理財?shù)娜?,一年從收入里省?.2萬,全部都放在活期里。而另一理財?shù)娜?,一年省?.4萬,全部用來買年收益率4%的理財,并且把每月用于消費(fèi)的錢按照上方的方式處理。那么5年之后,不理財?shù)娜怂闵媳窘鸷屠⒉畈欢嘤?.05萬左右的積蓄,理財?shù)娜藙t有13.3萬左右的積蓄;10年之后,不理財?shù)娜艘还灿?2.2萬的積蓄,理財?shù)娜擞?9.5萬的積蓄;20年后,不理財?shù)娜擞?4.85萬的積蓄,其中利息收入為8500元,理財?shù)娜苏哂?3.25萬的積蓄,其中利息收入達(dá)到了25.25萬!
所以,或許有些人現(xiàn)在覺得理財沒什么用,但過個10年、20年后可能就不會這么認(rèn)為了。但等到那個時候才醒悟過來時,或許已經(jīng)為時已晚了
窮人的自信要通過武裝到牙齒,要通過一身高級名牌的穿戴和豪華的配飾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自信,窮人的自信往往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和自然天成的。
李嘉誠在談到他的經(jīng)營秘訣時說:“其實(shí)也沒什么特別的,光景好時,決不過分樂觀;光景不好時,也不過度悲觀”。
其實(shí)就是一種富人特有的自信。自信才能不被外力所左右,自信才可能有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