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半虧掉138億,扶不起的阿斗!北汽新能源沒有未來
近日,北汽藍谷發(fā)布上半年財報,2022上半年,北汽藍谷1-6月實現(xiàn)營收34.79億元,同比增長42.76%;但是凈虧損達到了21.81億元。
2020年、2021年,北汽藍谷依次虧損64.8億元、51.7億元,加上今年上半年虧損21.8億元,兩年半時間累計虧損超過138億元。好在北汽靠著奔馳,賺了不少的利潤,不然的話,一般的車企,怎么也燒不起這個錢,最尷尬的是,一些造車新勢力雖然也燒錢,但是至少取得了不錯的市場銷量,但是北汽新能源似乎看不到未來。
從銷量來看,子公司北汽新能源1-7月累計銷量為20650輛,上半年極狐品牌零售量為4976輛,這個銷量成績無論從哪個維度來說,都算不上出色。要知道,北汽新能源曾經(jīng)連續(xù)7年位居國內(nèi)新能源銷量冠軍,但是如今,別說比亞迪,就連長城、蔚來、小鵬等車企,都將它遠遠甩在了身后。
根正苗紅的北汽
北汽背靠著北汽集團,旗下有著北汽奔馳這樣的利潤奶牛,很顯然,它的起點并不低,但是明明是一手好牌,但是卻被打得稀爛。
北汽新能源的衰落,其實都是自己作的,說白了,它靠著地方ZF扶持,靠著手握的TO B資源,才能取得銷量七連冠。但是如今,隨著B端市場萎縮,北汽新能源就被打回原形。
北汽新能源2019年的銷量中約70%為B端大客戶,私人車主的銷量占比只有30%,也就是說北汽藍谷的車,大部分都賣給了出租車和網(wǎng)約車公司,原本北汽新能源靠著B端的用戶也能過的很滋潤,但是沒想到,隨著出行市場的逐漸飽和,和C端市場爆發(fā),北汽新能源卻躺在溫柔鄉(xiāng)里, 白白錯失機遇。
奉行拿來主義
事實上,即使意識到C端市場的爆發(fā),北汽新能源也沒什么機會,因為北汽新能源車型的競爭力的確是不強,靠著資源壟斷,北汽幾乎壟斷了一些城市的出行市場,但是北汽新能源的車造的實在是不敢恭維,這些年屢屢爆出續(xù)航虛標、自燃等問題,本來不管車造的有多爛,都有B端買單,但是到了C端的個人消費者,可不管你北汽是國企還是私企,他們只看產(chǎn)品力,而北汽新能源的產(chǎn)品,很顯然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雖然連續(xù)7年獲得新能源領(lǐng)域的銷量冠軍,但是在核心技術(shù)方面,北汽新能源可以說是一片空白,甚至在極狐之前,連一個純電平臺都沒有。再看北汽的高端品牌極狐,用的幾乎都是供應(yīng)商的技術(shù)。電池使用的是韓國的SKI,電機是由德國西門子、法雷奧和博格華納三家合作打造,車機系統(tǒng)和自動駕駛技術(shù)來自于華為,車身是由麥格納制造的,這款車從里到外,從三電到自動駕駛再到車機,居然沒有一項是北汽自己的技術(shù),看來拿來主義,被北汽貫徹的非常徹底。但是問題是,在電氣化時代,這樣的拿來主義還行得通嗎?用上汽的話說,車企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北汽的靈魂在哪里呢?
從薩博再到極狐,北汽的拿來主義已經(jīng)證明,是一個失敗的戰(zhàn)略,它不但不能帶來市場銷量,還會磨滅車企的創(chuàng)新意識,北汽的高層似乎應(yīng)該好好反思一下了,即使有著奔馳在不斷輸血,但是兩年多的時間虧損138億元,這樣的北汽新能源又還能支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