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溝通的3大禁忌,最好一個都別犯……

不可自以為是,不可強詞奪理,不可截人話路,更不可妄論是非,才能真正的通情達理。
「曾仕強每日箴言」
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我們都少不了與人溝通。
很多人說,溝通就是要多說話,要能言善辯。
其實,真正的溝通,不只是多說話那么簡單,還要會說,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場合不能說,這里面有一整套的方法論。
今天,我們跟大家分享與人溝通的3個禁忌。
當你與人打交道的時候,最好不要違反,才能收到良好的溝通效果。
1不要違反對方的言默之道
每一個人都有其言默之道,了解對方的言默原則,才能夠有效地適應(yīng)對方的溝通方式,以期雙方互相配合,順暢溝通。
一般來說,中國人不隨便開口是一種謹言慎行的修養(yǎng)。
但是,對于值得信任的人或大家的公共利益,我們也會抱著“雖然冒險,也責無旁貸”的決心,打破沉默而有所建言。
我們的態(tài)度既不是說,也不是不說,而是把說與不說合在一起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說不說不成問題,怎么說才要緊”。
因此說與不說,形成個人的一套言默之道。依據(jù)對方的言默之道來進行溝通,應(yīng)該有助于溝而能通。
一般人的錯覺是:必須多說、多問才能有效溝通。
自以為了解對方,或者以為對方不說話便是默認。
其實,對方不說話,并不表示沒有意見,或者贊成我們的想法。
不說話很可能包含很多不明白表示出來的意思,諸如不敢說、不愿意說、一時不知道怎樣說才好、暫時不想表示以及需要多一些時間考慮等。
這些都必須用心判斷,以免產(chǎn)生誤解。
對方不說話,我們也不必一直說。雙方都保持沉默,自然有突破的時機;若是真的沒有,不妨下次再說。
中國人是關(guān)懷導(dǎo)向的民族,不方便一開口就談工作,用關(guān)心他來尊重他,順著他的言默之道來溝通,最為有效。
違反對方的言默之道,往往言多必失,必須慎防。
溝通的時候,除了語言文字之外,還加上某些身體語言,才能構(gòu)成完整的信息。
不說話的時候,是為默。默,也是一種溝通。
沉默不語的時候,身體語言正在進行非語言溝通。
孔子說:“沒有察看別人的臉色就說話,好像瞎子一樣。”
便是提醒我們,要多多留意對方的身體語言, 因為“行動比嘴巴說的聲音更大”,可惜我們時常忽略掉了。
聽錯話是一回事,會錯意又是另外一回事。
前者常常是耳朵聽錯了,尤其是對方的鄉(xiāng)音太重、說話速度太快,或者咬字發(fā)音不清楚,甚至匆促之中說錯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太強,老是依自己的意思來聽出有利于自己的話語。
后者則由于身體語言的判斷錯誤,產(chǎn)生不一樣的體會,以致聽是聽對了,卻會錯了意,也等于沒有聽對。
溝通時眼睛看著對方,一方面表示尊重,一方面也是注意他的姿態(tài)、表情,配合著耳朵所聽到的,才能體會真正的用意。
2交淺不要言深
交淺不言深是歷代相傳的溝通禁忌之一。
由于交淺不能言深,所以我們常常說一些表面話、義氣話、高遠話、淺近話和實在話。
溝通時,中國人很喜歡估量彼此的交情來衡量自己的談話方式,以免觸犯交淺不言深的禁忌。
交情不夠深厚時——
如果說表面話,對方會認為你的話華而不實,虛而無用;
說義氣話,對方會認為你氣焰萬丈、目空一切;
說高遠話,對方會認為你荒誕不經(jīng)、不近人情;
說淺近話,對方又認為你陋俗不堪、毫無學問;
說實在話,對方也認為你分析不精、觀察不明。
這些心理反應(yīng),究其原因,無非是交情不深。
交情不是短時間可以改變的,多說一些親切的表面話,多數(shù)人較易接受。
直來直去的義氣話盡量少說,以免對方惱羞成怒;引經(jīng)據(jù)典的高遠話易落入空談;家?,嵤碌臏\近話頗為俗氣;簡單扼要的實在話樸實無華,可時常應(yīng)用。
交情夠的人,通常說話比較方便。
因為對方不容易產(chǎn)生懷疑,即使說錯了,對方也認為這是無心的,比較容易諒解。
再嚴重的事情,說一句“開玩笑的”,對方也就不再追究。
可是交情不夠的時候,恐怕就沒有這么簡單。
對方警覺性很高,一句話聽不進去,就會產(chǎn)生“這位仁兄是來干什么的”感覺,愈看愈不對勁,愈聽愈不是味道。
明明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也可能引起一場嚴重的誤會。
最好自己衡量彼此的交情,適可而止,千萬不可造次。
中國人見面三分情,但是僅憑這三分是不夠的。
所以我們喜歡在溝通之前多方打聽,有什么人情關(guān)系可以當成助力?有哪些相關(guān)事宜可以提供協(xié)助?
然后才見機行事,適當加以運用,使得原來只有三分情的,增加了好幾分,從而彼此好說話。
3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溝通不暢的原因在輕視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亦即偏愛以自我為中心的判斷。
有些人開口就說:“不是這樣!”“你說的根本不是事實!”
或者是:“亂講,誰會相信這種鬼話!”這樣能溝通嗎?準備吵架還差不多。
所以,中國人常說:“心意不通,言辭必窮。”正是此理。
真正的溝通是雙方心中有了情意,然后有話好講,因而彼此溝而能通。
所以以情為先,也就是承認對方有五分理,才最容易溝通。
做賊也有三分理,雖然不及五分,卻也不是全無理由。
我們抱著“你有五分理,我也有五分理”的心態(tài),從同情對方的立場出發(fā)。
先說他對,再拿出信息、資料,讓他自行評價、分析,雙方在很有面子的情況下,通常比較容易自行調(diào)整。
不可自以為是,不可強詞奪理,不可截人話路,更不可妄論是非,才能真正的通情達理。
讓對方自己改變,遠比我們想盡辦法要改變對方容易得多。
我們越想改變對方,對方往往更加堅持,我們不要這樣想,事實上也不應(yīng)該這樣做。
我們以尊重對方的心情,只提供信息,讓對方自行裁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溝通時“站在不說的立場來說”便是最好的一種應(yīng)用。
遇事溝通的時候,先想“不說”,不是先想“說”。
因為一想“說”就很難控制,終致“亂說”一場。如果“不說”便能夠溝通,那不說有什么不好?可見說了反而敗事,也未可知。
若是不說不行,非說不可,那就進一步想“如何說才合理”,這樣才是“謀定而后動”,比較容易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內(nèi)容:曾教授著述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