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一輛公交車長啥樣?鄭州公共交通歷史#01

以鄭州之名,為鄭州而生
(鄭州公共交通歷史#01——鄭州公交的成立 視頻筆記)
鄭州公共交通歷史系列為B站鄭州公交區(qū)up@LEOS_progress的全新系列,旨在回顧?quán)嵵莨粴v史,帶領(lǐng)觀眾了解鄭州公交七十載光輝歲月。本系列將分為若干期視頻放出(或許是為了可以鴿得更久吧)。
本期視頻通過講述建國初期鄭州市公共交通狀況,介紹了鄭州公交的成立。
一,鄭州公交成立背景
1.解放前鄭州市城市公共交通運輸情況
- 黃包車?00:32?

黃包車,又名人力車。來自日本,又叫東洋車。為引人注目,招徠生意,車身涂黃漆,故名黃包車。 (——百度百科)
1948.10鄭州解放時,市內(nèi)有黃包車340輛。1948.11市總工會工作組深入火車站、倉庫、貨棧,組織發(fā)動工人群眾,將1800余名搬運裝卸工組織起來,于1949.3成立市人力運輸工會籌委會,負責(zé)安排工人生產(chǎn),組織參加軍運。1950.4成立鄭州市搬運公司,擁有集體職工2800余人,人力車輛2600余輛,隸屬市勞動局領(lǐng)導(dǎo)。對于從事城市客運的黃包車工人,組織建立人力運輸工會黃包車大隊。參加組隊的車輛有192輛,由市搬運公司代管。1954年,黃包車陸續(xù)改裝為腳踏三輪車,相當于出租車的前身。1956年腳踏三輪車發(fā)展到618輛。1959年,三輪車客運隊更新腳踏三輪車為輕騎機動三輪車。這幾年,三輪車客運隊承擔著鄭州市市區(qū)出租客運的主要任務(wù)。
- 手推獨輪車?02:10?

獨輪車俗稱“手推車”,又名輦、鹿車、手推車、手車、土車、羊頭車、羊角車等。西漢時已在一些田間隘道上出現(xiàn)。北宋時正式出現(xiàn)獨輪車名稱。?在近現(xiàn)代交通運輸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種輕便的運物、載人工具,特別在北方,幾乎與毛驢起同樣的作用。(——百度百科)
手推車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北方人民特有的交通工具,寄托著北方人民的家國情懷。
手推車 艾青
在黃河流過的地域
在無數(shù)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車
以唯一的輪子
發(fā)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
穿過寒冷與靜寂
從這一個山腳
到那一個山腳
徹響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凍的日子
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
手推車
以單獨的輪子
刻畫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
穿過廣闊與荒漠
從這一條路
到那一條路
交織著
北國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
解放初鄭州組織的1800名搬運工人中,有一半使用手推車,后被架子車代替。架子車又叫平車,鄭州40年代出現(xiàn)架子車。

架子車是用結(jié)實的木料做成,兩邊裝有兩個像自行車那樣的輪子(比自行車輪胎要粗一些),兩根長而平直的車把,中間一根結(jié)實的攀繩。拉車時站在車把中間,兩手握住車把,肩上套上攀繩,弓腰曲腿向前拉動。如果車上裝的東西較輕,也可倒行推著走。架子車曾經(jīng)是農(nóng)村 人必不可少的重要 運輸工具,在農(nóng)村沒有機動車的年代,全靠它來運輸, 種田用它往地里運肥,往家拉麥子、玉米、棉花等,建房子用它拉土、拉磚頭。(——百度百科)
大部分是用黃包車下盤改********,解放后逐步改為膠輪小轱轆車。載重可達250至600公斤,結(jié)構(gòu)由下盤、車架兩部分組成。搬運架子車是五六十年代集體運輸企業(yè)的主要運輸工具,市區(qū)最高曾達到7370余輛。
畜力馬輪車
畜力木輪車,馬車居多。
- 高輪馬車,因車輪高大又是馬拉拽,故名。清朝中原地區(qū)流行,能載10人或1噸物資;

- 膠輪馬車,40年代在鄭州參加運輸,外觀和高輪馬車相似,只是車輪使用汽車輪胎,可載1至2噸物資,是解放前從事長途運輸?shù)闹饕ぞ摺?/span>

解放初期鄭州有240輛馬車從事運輸,1954年增至1600輛。后由于汽車運輸?shù)陌l(fā)展,馬車運輸逐步被淘汰。
綜上可以看出,建國初期鄭州公共交通工具較為落后。
2.1954年,河南省省會由開封遷入鄭州。為滿足省會遷鄭后城市社會經(jīng)濟活動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需要,市政府于1953.4決定,由市城市建設(shè)局負責(zé)開辟鄭州市公共汽車路線,以較為先進的公共汽車,逐步代替城市落后的三輪車客運工具。于是,鄭州公交的前身——鄭州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了!

“汽車站名基本上依地名確定,不要依機關(guān)或企業(yè)門口而定”,這句話基本延續(xù)到了今天。(交錢的某橋山海云圖除外[doge])
二.鄭州公交的成立
都市報道對鄭州公交首批駕駛員之一的張公燦的采訪
成立時間:1954年1月19日,1月31日舉行開業(yè)典禮,2月1日正式運營。
1.場站

1953年下半年,在人民路(現(xiàn)工人新村附近)購地18畝,建車庫10間,面積600平方米。建辦公二層樓房一幢,兼員工集體宿舍,面積624平方米。停車場3000平方米。
2.車輛
- 美國六輪道奇T110汽油貨車1輛,從西華黃泛區(qū)農(nóng)場購進。

- 蘇制吉斯五汽油貨車1輛,此車是當時蘇聯(lián)最著名的卡車,是抗戰(zhàn)蘇聯(lián)援華裝備,也是我軍最早的軍車。

- 捷克布拉格RND柴油車4輛,從中國交通電工器材公司購進。

- 以上6輛車均以每輛4500元(應(yīng)該是換算成現(xiàn)在的單位了)的價格送交武漢中南汽車改裝廠改裝為單機客車,作為鄭州公交的第一批運營車輛。
- 1954.7第二批購入捷克斯柯達柴油大客車7輛。

(注:這張圖片是后續(xù)購入的國產(chǎn)客車,原視頻已換源更正為下圖。斯柯達無照片。)

3.運營
(1)線路:

- 1路:
開線目的:1954.5.1國棉一廠將要正式投產(chǎn),適應(yīng)紡織工業(yè)建設(shè)對公共交通的需求;
首末站:二七廣場-鄭棉一廠;
走向:二七廣場-解放路-銘功路-大石橋-五里堡-西十里鋪-鄭棉一廠,站位9個,感覺有點像現(xiàn)在的34、104;
長度:6.95km;
配車:2輛。
- 2路:
開線目的:解決城區(qū)主要商業(yè)街道之間的交通,溝通老城區(qū)與商業(yè)中心及火車站的聯(lián)系
首末站:二七廣場-二七廣場‘
走向:錢塘路-隴海馬路-一馬路-大同路-福壽街-銘功路-西太康路-二七路-二七廣場,站位12個,在當時有效地串聯(lián)起了火車站和附近商圈;
長度:5.05km;
配車:2輛。

線路調(diào)整:因沿線街道狹窄,加之省會由開封遷鄭,即改由火車站發(fā)車,走向為火車站-鄭州百貨樓-工人新村-河南飯店,像現(xiàn)在的26、101進火車站的部分結(jié)合一下;

- 3路:
開線目的:同2路
首末站:火車站-二里崗;
走向:火車站-大同路-福壽街-百花影院-二七廣場-西大街-二里崗,站位6個;
長度:4.6km;
配車:1輛
(2)首末班:8:00-20:00;
(3)票價:(均換算成現(xiàn)在單位)
- 分段計售,三站一段,每段0.05元累計計費;
- 兼有全程票,1、2路0.2元,3路0.15元;
- 充值預(yù)購票滿15元按9折計算,滿30元按8折計算;
- 租車價格每小時每車9元(可見鄭州定制公交也是老傳統(tǒng)了)。
至此,鄭州市開啟了公共交通新紀元。
鄭州公交生于鄭州特定的歷史條件,起步十分艱難,但鄭州公交的成立為其之后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鄭州公交也為鄭州的城市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可謂“以鄭州之名,為鄭州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