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快樂容器”的轉(zhuǎn)化(1/2)
朋友,你好!
這一系列文章都根源于哈佛大學錄制并且公開全網(wǎng)的課程——心理學1504,積極心理學。用“積極心理學 哈佛”可以輕松搜到相關課程視頻,包括B站也有。我們把這個極好但是很長的課程進行了整理,希望能夠像教這個課的塔爾老師所說的那樣,“搭建象牙塔和大眾之間的橋梁”,讓好用的知識造福我們。
簡言之:“讓我們更加快樂”。
好,我們繼續(xù)!上一個文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1/1)》)我們提到了如標題的“快樂容器”的話題,因為塑造(轉(zhuǎn)化)自己成為對于信息能夠積極解讀,積極應對的“快樂容器”,這比向這個容器里面裝知識更加重要。隨后課程繼續(xù)展開討論“轉(zhuǎn)化”的話題。
首先塔爾老師向我們傳達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人的觀念和想法可以轉(zhuǎn)化。他提到了近幾十年腦科學界著力研究的“大腦可塑性”(plasticity)。
這個概念說得是什么呢?我們常說什么什么事情讓我們死了一大堆腦細胞。而事實卻是恰恰相反,腦細胞不但不會被“用”死,反而會越用越生長和相互建立關聯(lián)。我們先來看一個動物的實驗。研究人員把大猩猩的中間三個手指通過手術縫在了一起。因此它們只能一起運動。在一段時間之后,發(fā)現(xiàn)大腦中原本獨立控制三根手指的三個區(qū)域合并成了一個區(qū)域,也就是說,大猩猩的大腦認為這三個手指成為了一個手指。在人身上也是一樣。研究表明,人腦在整個一生中會不斷改變某些部位的形狀,只要有新的需求和反復的輸入,這就是大腦可塑性。比如小提琴家的負責聽力和手指運動的腦區(qū)就明顯比普通人要大。甚至普通人通過幾個月高強度的樂器練習,相關腦區(qū)的形態(tài)就已經(jīng)會發(fā)生可觀察到的變化。重要的是,這個變化遠不只是在知識技能的學習過程中,當我們在觀念和想法發(fā)生變化并且持續(xù)改變行為的時候,大腦也會發(fā)生形態(tài)上的改變。
所以“快樂容器”是真的讓自己的大腦鍛煉成一個習慣“快樂”的模樣!持續(xù)地輸入是改變的重要途徑,而對于學習本身觀念的改變,則是讓自己能夠持續(xù)輸入的原動力。
怎么理解呢?
我們接受的大部分學習,以課本知識為主,著重于信息的傳達,哪怕是心理學的課程,更多的也是傳達人的認知和心理方面的知識。這樣的方式所存在的一個缺陷,就是對人作為人本源的人性,其中一部分是我們作為人,需要來自環(huán)境的鼓勵和關愛——的缺失。事實上這個已經(jīng)不是科學所能夠承擔的任務,所以衍生出了一個關于人性教育和發(fā)展的哲學分支——人性哲學,教育我們獲得智慧(我們知道哲學的原義就是愛智慧),具備獲取幸福和快樂的能力。這個分支的核心內(nèi)容是:因為人是我們關注的本身,那么如何讓人自我實現(xiàn),成為一個完整的健全的人。用一句流行的大白話:成為最好的自己。就像造大橋需要學物理一樣,想要變得快樂,就需要轉(zhuǎn)變學習觀念,輸入與人性和快樂相關的學問。這也正是塔爾老師的積極心理學想要傳達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