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月流光 熠熠銅華:渭南市博物館、臨渭區(qū)博物館藏銅鏡精品展
2019年9月11日,中秋佳節(jié)來臨之際,在渭南市博物館里,以“皓月流光 熠熠銅華”為主題的銅鏡精品展隆重舉行。中秋月圓,銅鏡亦圓,表達了中國人追求“團圓”的美好心愿——
展覽以渭南市博物館收藏的銅鏡為主,聯(lián)合臨渭區(qū)博物館甄選的部分銅鏡,總計21面。時代不同,大小各異,包括漢唐、宋金和明清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銅鏡,展示了中國銅鏡幾千年的發(fā)展歷史。
銅鏡是中國古人梳妝照容的生活用品,最早發(fā)現(xiàn)于距今4000多年的齊家文化墓葬之中,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興盛于漢唐時期,衰落于宋元明清。清代末年,隨著玻璃鏡的普及,銅鏡退出歷史舞臺。
1、漢代銅鏡
先秦時期,銅鏡為貴族專享,普通人無法使用。漢代以后,銅鏡才逐漸走入尋常百姓的生活。銅鏡的正面光可照人,背面鑄有華麗的紋飾與銘文,刻畫精巧,文字美妙,內(nèi)涵深遠。
漢鏡有寬平的邊緣和半圓球狀鈕,鏡面厚重,卻不笨拙。紋飾有蟠虺紋、草葉紋、星云紋、四乳紋、博局紋、連弧紋、重圈紋等,銘文可以分為日光、昭明、清白、銅華、日有熹、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常樂未央、長宜子孫等多種不同的類型。
昭明鏡
草葉紋鏡
?
2、唐代銅鏡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中國銅鏡發(fā)展史的巔峰時刻。這個時期的銅鏡,在題材內(nèi)容、造型裝飾、工藝技法上都有很大的突破,精致厚重,雍容華貴,光亮如銀。
在造型上,唐鏡創(chuàng)造出了各種形狀的鏡子,包括葵形、菱形、方形、亞字形等,鏡鈕也有龜鈕、蛙鈕和獸鈕等不同的樣式。紋飾以海獸葡萄紋、花鳥紋、盤龍紋等充滿青春活力的圖案為主,展現(xiàn)了歌舞升平的盛世氣象。
其中,可以看到大量“中秋”元素的題材,以云龍紋雙鵲月宮鏡最具代表性。上方的月宮中,玉兔搗藥,蟾蜍嬉戲;中部左右兩側(cè),兩只喜鵲展翅飛往月宮;下方的波濤之上,一條龍騰空升起。
雙鸞雙獸葵花鏡
云龍紋雙鵲月宮鏡
月宮鏡
3、宋金明清銅鏡
唐代以后,銅鏡的制作工藝逐漸走向衰落。但是,銅鏡的使用更加普及,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宋金時期,銅鏡胎質(zhì)一般較薄,紋飾多采用細線淺雕,以人物故事鏡最具代表性,包括仙人觀瀑、柳毅傳書、吳牛喘月、嵇康學(xué)琴等題材。
明清時期的銅鏡,已經(jīng)是銅鏡發(fā)展史的尾聲。鏡體單薄,鏡面較大,質(zhì)地多白中閃黃,光亮但缺乏古意。紋飾有八寶紋、龍鳳紋、四字吉語等,制作粗糙,造型簡陋。
這個時期的銅鏡造型多樣,出現(xiàn)大量帶柄鏡和異形鏡,包括委角方形、圓角方形、雞心形、鐘形、鼎形、扇形、亞字形等十余種類型,銅鏡的發(fā)展有“回光返照”之感。
柳毅傳書鏡
嵇康學(xué)琴鏡
多寶鏡
二龍戲珠鏡
仕女觀畫鏡
“禮”字鏡
長命富貴鏡
在中國古代的文化之中,銅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作為賞賜、貢品、信物、聘禮、紀念品、生日禮物等。經(jīng)過絲綢之路,銅鏡被商人帶到許多地方,促進了中國和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如今,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開展,讓我們看到大量的古代銅鏡,成為研究當(dāng)時歷史文化的珍貴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