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了凡國學日記 第五章 孔顏之樂 自性本樂
? ? 無欲則無憂,無思率性則是樂。樂是對大道的體驗無處不在,樂是對光明的感受無時不有。作為人所能擁有的最大財富就是自性本樂。
? ? 人存在的終極意義,就是要達到和諧而又永恒的狀態(tài),這是儒家所尊崇的至善之境。東方的圣人孔子和顏回用一種簡潔質樸的語言和平常素樸的行為方式生動形象的為我們展示演繹出樂在其中,為后人樹立了“學而時習”的目標和開辟出嶄新而廣闊無限的成長時空。
? ? 孔顏儒學的真正高度和真實意義就在孔顏的率性之樂。率性就是中庸,率性就是大道,只有在放下執(zhí)著,在無所求的地方才會顯現樂的存在,思維有個著處便生出塵埃,便有煩惱和苦難。理解了孔顏之樂,也就通透了孔子的圣人本懷,膺感顏回諾諾之態(tài)下所隱藏的內心喜悅,準確地掌握儒家學以致用的治世原則。這個治世原則即個體與宇宙的統一,靈魂與肉體的統一,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統一。樂的最高境界用一個字表達就是“和”,用兩個字表達就是“統一”。人體就是個體和宇宙的和諧統一體。
? ? ? 大道至簡無言而可聞,大象至美無形而可觀??鬃雍皖伝鼐褪且谜Z言和行為為我們表述和印證儒家所追求的“盡美矣,又盡善也”的境界。經典中直接描述到孔顏之樂的章句有兩處,一處是孔子自述《論語·述而篇》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一處是描述顏回的,《論語 雍也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間接描述孔顏之樂的有多處。《論語 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钡鹊冗€有。
? ? ? 我們從孔子顏回的言行中來梳理一下孔顏之樂的真實意境 和具體意義是什么。平常心就是真心,孔子疏食,飲水,曲肱而枕(如佛陀涅槃也是枕右手側臥);顏回簞食,瓢飲,陋巷無憂;越是平淡越是真實,樂亦在其中矣。這和六祖慧能在《壇經》所闡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钡亩U、佛祖在靈山法會上拈花微笑是同一個意境,但是孔子更接近生活,更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佛學在中國生根發(fā)芽乃至風靡世界,孔子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才更顯示了儒學中所蘊含禪的高超境界及其至大精微。也恰是孔顏儒學催生了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嬗變,給佛學第二次生機和永久生命力?!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我們完全可以把六祖的禪學看做是孔顏儒學的一個學派——慧能禪學。那么中國的禪宗初祖應該是孔子,二祖應該是顏回。
? ? ?當下,這種樂真實存在于當下,就在當下就可以進入那種“樂以忘憂”的境界。需要釋迦牟尼六年苦修嗎?不需要。需要玄奘19年去西天取經嗎???當然也不需要。孔顏之樂不是理想主義的展望,不是浪漫主義的幻想,不是樂觀主義的安慰,也不是超現實主義的設定 ;不用邏輯推理不用科學論證,我不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樂,超越了一切哲學思辨,因為哲學對中華文明這個層次來說是多余的。超越了釋迦牟尼的寂滅之樂,也超越了老子的無為之樂。把我們認為是虛幻的東西和可感觸的現實存在凝為一體。孔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沒有宗教情感,沒有信仰寄托,只有真真切切的自性顯露和純純正正的生命體驗,為自己活每一分鐘,就這么簡單。
? ? ? 釋迦牟尼講經說法49年,留下三藏十二部經,期中般若講了22年,歸納下來無非就是兩個字“中道”,用《金剛經》來解釋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借用《中庸》的兩個字就是“率性”?;剡^頭來看孔子飯疏食因水曲肱而枕,樂在其中,不就是釋迦牟尼所苦苦追尋的無住生心的境界嗎?!六祖慧能不識字,也未進入禪房聽經聞法,在碓房里 舂了八個月的米,聽聞五祖一句金剛經,便大徹大悟進入了佛境界成為六祖?;勰苡幸痪錈o相頌是這樣說的“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這和玄奘自幼習誦經典,留學印度五年,集當時印度經典之大成形成了強烈對照。一個不識字一個是博覽群經。一個是上山打柴從未進入過佛堂,一個是拜印度當時最付名望的年過一百多歲那爛陀的戒賢法師。一個是從未走出碓房,一個是歷經數年遠涉萬水千山。雖然玄奘法師極盡磨難辛苦,從印度取來佛經,而在佛法義理意境和人生覺悟的層面上也并沒有超過六祖慧能的高度。玄奘的最大貢獻是作為文明的使者,為中印文化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 ? ? ?釋迦牟尼修道時也是遍訪名師,修了六年苦行并未能悟道,快餓死的時候,喝了牧女難陀波羅供養(yǎng)的乳汁之后,在菩提樹下苦思冥想了七天才悟道成佛的。釋尊悟道后,第一句便指出“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我當教以圣道,令其永離妄想執(zhí)著,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边@和孔子一生所堅持的“有教無類”沒有什么本質區(qū)別,也和《孟子》所提倡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同理??鬃淤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不改其樂,短短的十幾個字,說與不說之間,卻極富禪意??此普f而未說,又其實全盤托出,有慧根的人一下子就全懂了。沒有慧根的人,孔子說的越多,反而讓很多人越迷惑。這就是夫子在《論語》開篇所教誨的“學而時習之”,夫子接著又告誡“巧言令色鮮矣仁”。孟子也有:“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有圣人所見都止于此。
? ? ?《中庸》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論語 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而對眾人來講財色名利就是畢生的追求。對財色名利的貪婪和忮求最終都會變成罟擭陷阱。欲望和貪婪其實就是物質之間的業(yè)力,西方科學家稱之為萬有引力。逝者都是被這種業(yè)力所牽引不舍晝夜的在苦海中交替輪回,把真正的在川上的自我本性忘掉而不自知不能自持。對眾生來講,何處不是罟擭陷阱,樂又何從談起。
? ? ?天下因我而有,我是天下的惟一主宰?!捌┤绫背?,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墩撜Z 衛(wèi)靈公篇》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弊釉唬骸叭蔬h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泵献釉唬骸叭f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p>
? ? ?一貫心傳,三省自治,豁然通達,悠然生樂。偉哉孔子,大哉孔子,樂哉孔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孔元2571年8月初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