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文壇群星閃耀時】中國古代文學家一百人

2022-12-22 23:08 作者:中文一耗助  | 我要投稿

1. 左丘明(?-?),相傳為春秋末期魯國的盲人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創(chuàng)始人,史學界推其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戰(zhàn)國時期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又作《國語》,由于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


2. 屈原(約前343-約前278),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政治家、文人。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chuàng)立者和代表作家。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亦”,有名的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其影響。主要作品《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3. 宋玉(前298-前222),字子淵,鄢城人。戰(zhàn)國后期楚國士大夫、著名辭賦作家。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辭作家,后世常將兩人合稱為“屈宋”;又與唐勒,景差齊名。其藝術成就很高,傳世作品有《九辯》、《招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典故皆其而來。


4. 枚乘(?-前140),字叔,淮陰人。西漢時期辭賦家。與司馬相如并稱“枚馬”;與賈誼并稱“枚賈”。因在七國之亂前勸諫劉濞而顯名于世。所作的《梁王菟園賦》、《忘憂館柳賦》均為人稱道;最著名的為《七發(fā)》,被認為“七體”的開首之作,標志著漢代新體賦正式形成,在辭賦的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有《枚叔集》輯本。


5. 賈誼(前200-前168),雒陽人。西漢初年著名思想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太傅、賈長沙。其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過秦論》、《論積貯疏》、《治安策》等在歷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fā)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后世把其與屈原并稱為“屈賈”。


6. 司馬相如(約前179-前117),本名犬子,字長卿,蜀郡成都人,一說為巴郡安漢。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家、杰出的文學家。公認的漢賦代表作家和賦論大師,“漢賦四大家”之一,后人稱之為“賦圣”、“辭宗”。其賦詞藻富麗、結構宏大。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等。魯迅指出“賦莫若司馬相如”。其與卓文君的私奔亦廣為流傳。


7. 司馬遷(前145-前1世紀),字子長,生于龍門。西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自稱太史公,被后世尊稱為“史圣”、歷史之父。所撰寫的《史記》是“二十四史”之首,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8. 揚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早年模仿司馬相如,常作辭賦,如《蜀都賦》、《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名聲遠播,后世有“揚馬”之稱。晚年轉而研究玄學,著有《法言》、《太玄》;自述情懷的幾篇作品,如《解嘲》、《逐貧賦》等;及《方言》,為研究古代語言的重要數據。


9.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人。東漢大臣、史學家、文學家。與其父、弟三人合稱“三班”;與司馬遷并稱“班馬”。一生著述頗豐,修撰《漢書》,開創(chuàng)了斷代為書的先河。亦是東漢最著名的辭賦家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張衡合稱為“漢賦四大家”。文章愛用古字和駢句,顯得典雅且富于文采;范曄曾說“固文贍而事詳。”


10.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書法家。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樂府詩上,其在體裁上往往有所創(chuàng)新,用舊調舊題描寫新內容,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影響深遠。還有不少文章傳世,語言風格樸實無華,情調慷慨悲涼;《詩品》對其評價“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p>


11.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人。東漢末年官員、文學家?!敖ò财咦印敝?,《文心雕龍》譽其為“七子之冠冕”;又與曹植并稱“曹王”。在詩賦上的成就甚高,代表有《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史學成就上著有《英雄記》?!度龂尽酚浧渲?、賦、論、議近六十篇,明人輯有《王侍中集》。


12.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縣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詩人和文學家。后世常稱陳思王。與曹操、曹丕并稱“三曹”。作為詩歌史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人,其完成了樂府民歌到文人詩的轉變。其詩“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學的成就和特色。其才華亦頗受后世詩人推崇:“才高八斗”、“七步成詩”等詞之語源。


13. 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三國時期魏國官員、詩人。世稱阮步兵?!爸窳制哔t”之一;與嵇康并稱“嵇阮”。是建安以來第一個全力創(chuàng)作五言詩的人,最出名的作品是《詠懷詩》八十二首,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和認識價值,對五言詩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对娖贰分闷湓娪凇吧掀贰?,評曰“厥旨淵放,歸趣難求”。


14. 嵇康(223-263),字叔夜,三國魏譙郡铚人。魏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后世稱嵇中散?!爸窳制哔t”之一;與阮籍齊名,同為魏末文學界與思想界的代表人物。工詩善文,作品風格清峻,反映出時代思想,并且給后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fā)。死后被后世視作中國傳統(tǒng)文人清廉正直、不畏強權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15.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臨淄人。西晉太康時期最杰出的作家。其貌不揚卻辭章壯麗,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其《詠史詩》、《招隱詩》亦很有名,富于諷諭寄托,語言質樸凝練,具有建安、正始的風骨和傳統(tǒng)?!段男牡颀垺氛f其才“業(yè)深覃思,盡銳于《三都》,拔萃于《詠史》?!焙笕溯嬘小蹲筇珱_集》。


16.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人。西晉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后世稱為陸平原。被譽為“太康之英”;與弟云合稱“二陸”;與潘岳合稱“潘江陸海”。其詩追求華辭麗藻、描寫繁復詳盡及大量運用排偶,形成“太康詩風”,代表作有《赴洛道中作》。其文音律諧美,講求對偶,典故很多,開創(chuàng)了駢文的先河,代表作有《辯亡論》。


17.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符亮,號五柳先生,尋陽郡柴??h人。東晉至南朝宋時期士大夫、詩人。世稱靖節(jié)先生。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詩代表作有《歸園田居》、《飲酒》其五等。散文代表作有《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辭賦最著名的有《歸去來兮辭》。其作品對后世影響巨大,在文學史上地位崇高,深受士人重視和敬仰。


18. 謝靈運(385-433),陳郡陽夏縣人。南北朝著名詩人、佛學家、旅行家。人稱謝客、謝康樂、謝公。被譽為“永嘉之雄”;與謝朓分別被稱為“大小謝”;與顏延之并稱為“顏謝”。其詩以諷詠大自然景物、山水風景稱著,開創(chuàng)“山水派”的詩歌創(chuàng)作道路?!对娖贰贩Q其詩“名章迥句,處處間起;曲麗新聲,絡繹奔發(fā)?!贝碜饔小兜浅厣蠘恰贰?/p>


19.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東??と恕D铣挝膶W家、駢文家、詩人。人稱鮑參軍。與謝靈運、顏延之并稱“元嘉三大家”;與庾信并稱“南照北信”。其文章風格渾、樸,與同時代的浮華、奢靡文風相左;《詩藪》中稱其是“李、杜先鞭”。其詩雅麗,不避危仄;又創(chuàng)七言隔句用韻與中間換韻之法,對后世詩歌頗有影響。有《鮑參軍集》。


20. 謝朓(464-499),字玄暉,齋號高齋,陳郡陽夏人。南齊著名詩人。有謝宣城之稱?!熬沽臧擞选敝唬挥峙c謝靈運合稱“大小謝”。作品以山水詩見稱,間亦直抒懷抱;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于發(fā)端,時有佳句;又平仄協(xié)調,對偶工整,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與沈約等共創(chuàng)“永明體”。為李白最敬仰和贊賞的古代詩人。


21.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郡新野縣人。人稱庾開府。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宮體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評為“梁之冠絕、唐之先鞭”。其文可與鮑照并舉,代表了南北朝駢文、駢賦的最高成就;與徐陵一起被稱為“徐庾體”。其詩歌初步融合了南北詩風,對唐詩有重要影響。寫作風格“綺艷”“清新”“老成”。有《庾子山集》傳世。


22. 駱賓王(640?-684?),字觀光,婺州義烏人。唐朝初期的大臣、著名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杰”。據說《詠鵝》就是其七歲時所作。其五言律詩精工整煉,尤其擅長七言歌行,筆力雄?。婚L篇名作《帝京篇》,對開辟唐代文學的繁榮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武則天時,其曾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


23.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唐朝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工于五律、五絕,“自是唐人開山祖”,其中寫離別懷鄉(xiāng)之作較為著名。又擅長駢文,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閣序》。文學主張崇尚實用,提倡表現濃郁的情感和壯大的氣勢,對初唐文壇的風氣轉變起了很大作用?,F僅存《王子安集》十六卷。


24.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石窗,晚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縣人。唐朝著名詩人、書法家。人稱“詩狂”;與張若虛、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與李白等稱為“酒中八仙”。其詩文以絕句見長,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其中《詠柳》、《回鄉(xiāng)偶書》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惟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詩》錄詩十九首。


25.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遂寧市射洪縣人。唐代詩人。后世稱陳拾遺。是唐詩革新、古文運動的先驅者,有“唐詩詩祖”之稱。文學觀點上提倡漢魏風骨和風雅寄興,反對齊梁詩風。其詩風高昂清峻、雄渾蒼涼;語言深沉質樸,有漢魏之風,故被稱為“詩骨”。代表作為《感遇》組詩、《登幽州臺歌》等,在唐代頗有影響。


26.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號孟山人,襄州襄陽人。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后人稱孟襄陽、孟鹿門。時稱“詩星”。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古詩,題材大多關于山水田園和隱逸、旅行等內容,詩風清淡自然,開盛唐山水詩之先聲。后人把其與王維并稱為“王孟”。知名詩作有《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等。有《孟浩然集》三卷傳世。


27. 王維(692-761),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人,祖籍山西祁縣。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畫家。世稱王右丞。精通詩書音畫,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充滿禪意,號稱“詩佛”。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鳥鳴澗》等。蘇軾評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p>


28.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太原郡人。唐朝時期大臣、著名邊塞詩人。世稱王江寧,又稱王龍標。因其擅長七言絕句,尤以邊塞詩和閨怨詩最為著名,有“詩家夫子”、“七絕圣手”的美譽;與高適、王之渙齊名。其詩場面雄闊,語言精煉,意味渾厚。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著有《王江寧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29.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一說出生碎葉。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又號“詩俠”、“酒仙”、“謫仙”等;與杜甫合稱“李杜”。其詩歌被認為唐詩冠冕:取材廣闊,想象奇特豐富,風格豪邁奔放;善于利用夸飾和譬喻等手法;詩句行云流水,渾然天成,“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詩篇傳誦千年,眾多詩句已成經典。


30. 高適(?-765),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縣人。唐朝時期大臣、邊塞詩人。謚忠。與岑參并稱“高岑”;又與王之渙、王昌齡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長于古風、樂府,推崇建安風骨;題材現實性較強,以傷不遇、反映人民生活、邊塞和戰(zhàn)爭為主要描寫對象;語言質樸,風格雄渾悲壯。代表作如《別董大》。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31.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杜拾遺、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奉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因其詩以弘大的社會寫實著稱,又被譽為“詩史”。其作品兼?zhèn)浔婓w,藝術手法多種多樣;詩風沉郁頓挫,煉字和對仗高超。現存詩一千五百多首,對中國古典和近代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2. 岑參(715-770),荊州江陵縣人。唐朝官員、詩人。世稱岑嘉州。邊塞詩代表,與高適并稱“高岑”。長于七言歌行,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詩歌意境新奇,風格奇峭,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詞采瑰麗,熱情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的特色。編成《岑嘉州詩集》。


33. 劉長卿(726?-790?),字文房,宣城人,河間人。唐代詩人。世稱劉隨州。大歷詩風的代表人物,擅長五言近體詩,自稱“五言長城”。其詩大多抒發(fā)政治失意的感情,內容多寫荒村水鄉(xiāng)、幽寒孤寂之境,并反映社會離亂及政治失意之感;風格溫雅流暢,冠絕于當世。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靈澈上人》?,F存《劉隨州集》。


34. 韋應物(737?-791),字義博,京兆郡杜陵縣人。唐代官員、詩人。世稱韋蘇州、韋左司、韋江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而著名,詩風“澄淡精致”,語言簡淡而意蘊深遠,在大歷時期顯得尤為特殊。白居易說其歌行“清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閑澹,自成一家之體”。后人每以其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并稱。有《韋蘇州集》。


35.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囚”之稱?!扒迤嫫Э嘀鳌?,和賈島都以苦吟著稱,并稱“郊寒島瘦”。詩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題材多寫世態(tài)炎涼、民間苦難,“特意象孤峻”。語言“矯激”,“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對宋詩影響甚大。代表作有《游子吟》,至今仍為人傳誦。今傳本《孟東野詩集》。


36.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人。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稱韓昌黎、韓吏部。謚號文,故稱韓文公。與柳宗元是當時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合稱“韓柳”。被后世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蘇軾稱贊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著作收錄《昌黎先生集》。


37.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朝著名詩人、哲學家。世稱劉賓客。中唐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詩文俱佳,尤以詩歌著名,有“詩豪”之稱,與白居易合稱“劉白”。其詩題材廣泛,詩風樸實流暢,受到當時的眾多詩人及民眾的喜愛。文章以論說文成就為最大,騷賦亦比較有特色。留下《陋室銘》、《竹枝詞》、《烏衣巷》等名篇。


38.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華州下邽。唐代文學家。文章精切,特別擅長寫詩,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有“詩王”、“詩魔”的稱號;與元稹齊名,世稱“元白”。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品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老嫗能解”,廣為流傳于社會各地,乃至外國。


39.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士大夫、文學家、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柳柳州。謚號文忠。以文學、思想、經學、宗教等領域的成就著稱。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作品最為人所知的是山水游記、傳記和寓言,《永州八記》堪稱山水游記典范之作。柳詩亦常與陶淵明相提并論,名作《江雪》。有《柳河東集》傳世。


40. 元?。?79-831),字微之,河南府河南縣人。唐朝大臣、文學家。在詩歌、小說、散文、文學批評等方面都卓有成就,而以詩歌最突出。其與白居易同倡新樂府運動,并稱“元白”,共創(chuàng)“元和體”。其最擅長艷詩和悼亡詩,用語淺近,情真意摯,頗能感人。著名元曲《西廂記》亦是來自其所寫傳奇《鶯鶯傳》。有《元氏長慶集》傳世。


41. 賈島(779-843),字浪仙,亦作閬仙,自號碣石山人,范陽人。唐朝著名詩人,人稱“詩奴”。與孟郊齊名,蘇軾評價兩人為“郊寒島瘦”;又與姚合之詩合稱為“姚賈詩派”。一生苦吟作詩,“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在晚唐受到普遍的尊愛;較為擅長五言律詩,重詞句錘煉,意境多孤苦荒涼。代表作《尋隱者不遇》。有《長江集》。


42. 李賀(790-816),字長吉,河南福昌人,祖籍隴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后世詩評家稱其為“詩鬼”、“長吉鬼才”。其詩構思奇特,想象力極豐富,多引用神仙鬼魅題材,借古諷今,發(fā)憤抒情;意境詭異華麗,語言悲冷凄苦,常用險韻奇字,“操調險急,雕藻淫艷”。風格同唐朝其他詩人迥然不同,開創(chuàng)了“李長吉體”。著有《昌谷集》。


43. 溫庭筠(801?-866),原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人。晚唐著名詩人、詞人。世稱溫助教、溫方城。精通音律,詩詞兼工: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多寫閨情;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其詞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聲情,詞風濃綺艷麗,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被尊為“花間派”鼻祖,與韋莊合稱“溫韋”,后世詞人多受影響。名作有《夢江南》。


44. 杜牧(803-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府萬年縣人。晚唐詩人、古文家。人稱杜紫微、杜樊川。時人稱其為“小杜”;又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文學創(chuàng)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其詩作英發(fā)俊爽、明麗雋永,五言古詩、七律尤受人稱贊,創(chuàng)造晚唐詩歌高峰。為文尤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以《阿房宮賦》為最著名。


45. 李商隱(813-約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河南滎陽人,祖籍隴西狄道。晚唐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被視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詩人,成就最高的是七言律絕。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特好用典,刻意追求詩美;尤其是愛情詩和無題詩,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亦是晚唐時期最重要駢體文作家之一。


46. 羅隱(833-910),本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杭州新城人。唐末五代十國文學家。世稱羅給事。詩集有《甲乙集》,頗有諷刺現實之作,詩風淺易明暢,善于提煉民間口語,讀來有如白話。散文有《江東甲乙集》和《淮南寓言》,具有強烈現實主義批判精神和杰出諷刺藝術才能的小品文寫得尤為出色。民間傳說其“討飯骨頭皇帝口”。


47. 韋莊(836-910),字端己,京兆郡杜陵縣人。晚唐至五代十國時期政治家、詩人、詞人。謚文靖。其律詩圓穩(wěn)整贍、音調瀏亮,絕句情致深婉、包蘊豐厚;所著長詩《秦婦吟》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并稱“樂府三絕”。其詞善用白描,詞風清麗,與花間派溫庭筠合稱“溫韋”,《菩薩蠻》五首為宋詞奠基之作。有《浣花詞》流傳。


48. 馮延巳(903-960),字正中,廣陵人。五代時宰相、著名詞人。謚忠肅。在詩詞方面造詣極深,尤其擅長樂府詞。其詞詞風清麗,善寫閑情逸致、離情別緒,文人氣息很濃,開創(chuàng)“以景寫情”的手法,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對中主、后主影響很大,被認為直接影響了北宋以來的詞風。名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有《陽春集》傳世。


49. 李煜(937-978),字重光,號鐘山隱士、鐘鋒隠者、白蓮居士、蓮峰居士,南京人。南唐末代國主,又稱李后主。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被后人譽為“千古詞帝”。前期描寫宮廷生活,詞風綺麗;后期寫亡國的悲痛,含意深沉,拓寬了詞的風格和內容,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后世詞壇影響深遠。


50. 柳永(985-1053),原名三變,改字耆卿,崇安縣人。北宋著名詞人。時人又稱柳七、柳屯田。作為婉約派代表人物,其大力創(chuàng)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作品流傳甚廣,盛行一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51.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人稱范履霜,世稱范文正公。文學素養(yǎng)很高,寫有不少著名文章,《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更為千古名句。亦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詞作,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著名如《漁家傲》等。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52.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縣人。北宋前期政治家、詞人。謚號元獻。晏幾道的父親,世稱為“大晏”。與歐陽修并稱“晏歐”。被推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其詞工于造語,風格含蓄婉麗,開創(chuàng)北宋婉約詞風,被認為有承先啟后的重要地位。亦工詩善文,其文章又能“為天下所宗”。存世作品有《珠玉詞》。


53.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籍貫吉州廬陵,生于綿州。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謚號文忠。文學成就斐然,是唐代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其詩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創(chuàng)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新的發(fā)展。有《歐陽文忠公集》傳世。


54. 蘇洵(1009-1066),字明允,別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擅長于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縱橫恣肆,具有雄辯的說服力;歐陽修稱贊“博辯宏偉”。著有《權書》、《衡論》、《嘉佑集》等,其中包括《六國論》。


55.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豐人。北宋官員、散文家、史學家。追謚文定。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干,文學成就突出,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師歐陽修并稱“歐曾”。其文“古雅、平正、沖和”,擅長引經據典,結構平易理醇,成為了唐宋文派和桐城派學習的首要對象。王安石評論其“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斗”。


56.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鹽阜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謚曰文。世人稱為王荊公、王文公。其在詩文皆有很高的成就:詩在宋朝別為一體,被稱為“王荊公體”,開啟了宋詩風氣。文章言簡意賅,結構嚴謹,主意超卓,說理透徹,并稱為“唐宋八大家”。詞上亦有《桂枝香》歷來為人所稱道。有《臨川集》等著作存世。


57.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眉州眉山人。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謚號文忠。世稱蘇東坡。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文、賦、書、畫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首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58. 晏幾道(1037-1110),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鄉(xiāng)人。北宋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晏殊之第七子,世稱為“小晏”。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其用清壯頓挫的藝術性,揉合了晏殊詞典雅富貴和柳永詞旖旎流俗特性,既雅又俗的歌詞合樂的典型音樂形象,使小令詞在宋初發(fā)展到一個高峰。著有《小山詞》一卷。


59.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道人、豫章先生,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謚文節(jié)。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詩名尤盛,為“江西詩派”祖師,與蘇軾并稱“蘇黃”。主張襲用古人章句,以創(chuàng)新其意義,手法多側重在“點鐵成金”和“奪胎換骨”等形式。書法亦能樹格,為“宋四家”之一。


60. 秦觀(1049-1100),字太虛,改字少游,號邗溝居士、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人。北宋婉約派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并稱“蘇門四學士”。詩、詞、文賦和書法兼長,尤以詞確立文學史地位。其詞感受柔婉纖細,基調凄涼哀傷,表達含蓄幽遠,用語輕淡曉暢,被認為是婉約詞藝術特色的典型體現,對周邦彥、李清照等詞人有著深刻影響。


61. 賀鑄(1052-1125),字方回,號慶湖遺老,越州山陰人,生于衛(wèi)州。北宋詞人。人稱賀三愁、賀梅子。其詞風格豐富多樣,兼有豪放、婉約二派之長,長于錘煉語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韻特嚴,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描繪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曠,語言清麗哀婉;愛國憂時之作,悲壯激昂。有“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之句。


62.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杭州錢塘人。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音樂家。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進一步完善了詞的體制形式。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亦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集北宋婉約詞之大成。其詞在格律派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又有“詞家之冠”、“詞中老杜”之稱,在宋代影響甚大。


63. 李清照(1084-1155),自號易安居士,北宋齊州章丘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與辛棄疾并稱“濟南二安”。其工詩善文,更擅長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藝術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F有《漱玉詞》輯本,存其作約五十首。


64.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人。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詩人,號為“詩俊”;“江西詩派”“三宗”之一。前期詩風明快清麗,多表現流連光景;后期詩尊杜甫,變?yōu)樾蹨喅劣?,寓憂國憂民于寫景詠物之中。同時工于填詞,以清婉秀麗為特色,豪放處尤近于蘇軾,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65.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是中國歷史上詩作留存最多的詩人。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人每以陸游為南宋詩人之冠。詞和散文亦具有相當影響力,“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


66.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平江府吳縣人。南宋官員、文學家。謚文穆。與楊萬里、尤袤、陸游號稱“南宋四大詩人”,有“家劍南而戶石湖”之說。詩作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是其代表作。同時還是著名的詞作家、旅游作家。


67.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人。南宋文學家、官員。謚號文節(ji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合稱“中興四大詩人”。其詩自成一家,富于幽默詼諧,活潑自然,一反“江西詩派”的生硬槎椏,形成對后世影響頗大的“誠齋體”。其詞風格清新,富于情趣,頗類其詩。賦以《浯溪賦》、《海賦》為有名。詩文全集名《誠齋集》。


68.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詞人。謚忠敏。被譽為“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與愛國詩人陸游雙峰并峙。其詞意境雄奇闊大,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戰(zhàn)斗精神,代表著南宋豪放詞的最高成就。


69. 姜夔(1155-1209),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與張炎并稱為“姜張”。詩詞文章,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后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自度十七曲傳世,代表曲有《揚州慢》、《疏影》、《暗香》。其詞格律嚴密,善于寫景,字句清淡生新,追求清幽深邃、清空的意境,對于南宋后期詞壇的格律化有巨大影響。


70.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山西秀容人。金元之際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世稱遺山先生。當時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和文壇盟主,以詩作成就最高。詩風沉郁悲涼、激越而悲慨,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為金代詞壇第一人。其文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有《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作品傳世。


71. 吳文英(約1205-約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翁,四明人。南宋詞壇大家。其一派的詞人承繼了周邦彥形式至上的詞風,重視格律,重視聲情,講究修辭,善于用典;語言風格密麗深幽,字面華麗,意象密集,含意曲折?!皦舸霸~”在婉約流派的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上,有比較高的地位。《四庫提要》評價“詞家之有吳文英,如詩家之有李商隱?!?/p>


72. 白樸(1226-1306),初名恒,字仁甫,改字太素,號蘭谷,汴梁人,祖籍隩州。元代著名的雜劇作家。與關漢卿、馬致遠和鄭光祖并稱“元曲四大家”。其作品歌詞典雅,屬于文采派。著名雜劇《梧桐雨》在歷代評價甚高,“為元曲冠冕”;《墻頭馬上》為“元代四大愛情劇”之一;對后代戲曲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另有詞作集《天籟集》。


73. 關漢卿(?-?),號已齋、已齋叟,大都人。元雜劇奠基人,“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譽“曲家圣人”。是中國戲劇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作家。其一生創(chuàng)作十分豐富,主題深刻,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化,情節(jié)安排緊湊,人物形象活潑鮮明,語言潑辣質樸,具有強烈的現實性和昂揚的戰(zhàn)斗精神?!陡]娥冤》、《救風塵》都是元劇中最優(yōu)秀光輝的劇本。


74.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浮休道人,吉州廬陵富川人。南宋末期政治家、詩人、抗元人物。謚忠烈。世稱文少保、文信公。生平著作甚豐,多有忠憤慷慨之文;后期詩風氣勢豪放。著有《正氣歌》、《文山詩集》、《指南錄》、《后錄》等。以《過零丁洋》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絕句。


75. 馬致遠(1255-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人。元代初期戲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人稱“曲狀元”、“馬神仙”。與關漢卿、白樸和鄭光祖并稱“元曲四大家”。在散曲上的成就是元代最出色之一,具有思想內容豐富深邃而藝術技巧高超圓熟的特點;《天凈沙?秋思》是代表作。在雜劇創(chuàng)作上具有散曲化的傾向和虛實相生之美,以《漢宮秋》最有影響。


76. 王實甫(1260以前-約1336),名德信,大都人,祖籍定興縣。元代著名雜劇作家。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齊名。其作品全面繼承了唐詩宋詞精美的語言藝術,又吸收了元代民間生動活潑的口頭語言,創(chuàng)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詞匯,成為中國戲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所作《西廂記》被稱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以后有許多故事和劇本受其影響。


77.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又號玄真子,浙江浦江縣人。明初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謚文憲。學者稱其宋學士、宋龍門。與高啟、劉基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并稱“一代之宗”。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其傳記小品用筆細膩而簡煉。其記敘性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又有史才,曾主持編纂《元史》。


78. 高啟(1336-1373),字季迪,號槎軒、青丘子,平江路長洲縣人。元末明初文學家?!懊鞒跏抛又弧?;與宋濂、劉基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與楊基、張羽、徐賁合稱“吳中四杰”。才華高逸,學問淵博,尤精于詩,“凡古人所長,無不兼之”。其詩清新超拔,雄健豪邁,尤擅長七言歌行,為明代最優(yōu)秀詩人之一。代表作有《青丘子歌》。


79. 吳承恩(1506-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射陽居士,淮安府山陽縣人,祖籍安東。明代文學家。自幼敏慧,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最主要成就在于最后完成《西游記》——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四大奇書之一,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其一生創(chuàng)作很多,詩歌近乎李白;詞曲近乎秦觀;散文近乎唐宋古文家。僅存《射陽先生存稿》四卷。


80.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一字開甫,自號項脊生,直隸昆山縣人。明朝官員、文學家。人稱震川先生,又稱歸太仆。被稱為“今之歐陽修”;與王慎中、唐順之合稱“嘉靖三大家”,是為“唐宋派”;又與胡友信齊名,世稱“歸胡”。其文章多描繪日常生活,篇幅短小而刻畫細膩生動,情真意切;名篇如《項脊軒志》,對后世頗有影響。


81. 王世貞(1526-1590),字符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直隸太倉州人。明朝政治人物、文學家、史學家?!昂笃咦印鳖I袖,獨主詩壇二十年?!安糯髮W博”,善詩,尤擅律、絕。倡導文學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作品多仿真仿古。晚年文學思想以“恬淡自然為宗”。著作《弇山堂別集》、《藝苑卮言》,足以成為后世典范。


82.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晚號繭翁,別署清遠道人,室名玉茗堂,江西臨川縣人。明代政治家、文學家、戲曲家。其有多方面的成就,以戲曲創(chuàng)作為最,在當時和后世都有很大影響,被現代人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著有“玉茗堂四夢”,著名劇作《牡丹亭》被視為世界戲劇藝術的珍品。又擅長八章文,與歸有光等并稱“舉業(yè)八大家”。


83.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北省公安縣人。明朝文學家。與兄弟并有才名,人稱“公安三袁”,又是三袁中文學成就最杰出者。其發(fā)揚李卓吾“童心”思想,反對“前后七子”、歸有光等人之擬古、復古,提出“性靈說”,主張文學獨抒性靈,不拘格套。所作清新清俊,情趣盎然,卓然成家,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


84.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子猶、耳猶,號龍子猶、顧曲散人、姑蘇詞奴等。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明代文學家、戲曲家、思想家。同兄弟并稱“吳下三馮”。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通俗文學上,作品強調感情和行為,最有名的為《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創(chuàng)新、豐富了漢文學。


85. 凌蒙初(1580-1644),字玄房,號初成,別號即空觀主人,浙江烏程人。明朝官員、文學家、小說家、套版印書家。一生著述甚豐,最大的貢獻是在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著有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真實地反映了明朝社會的生活風貌;與馮夢龍所著“三言”合稱“三言二拍”,是中國古典短篇白話小說的巔峰之作。


86. 吳偉業(yè)(1609-1672),字駿公,號梅村,太倉州人,祖籍蘇州府昆山縣。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著名詩人。與錢謙益、龔鼎孳并稱為“江左三大家”。初學“長慶體”,后自成新吟。其詩情深文麗,宮商和諧,敷衍成長篇七言,蔚然可觀,后人稱之為“梅村體”,影響了有清一代的詩風。其寫《圓圓曲》傳誦一時,標志中國古代敘事詩達到了新的高度。


87.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后改笠翁,別號覺世稗官、笠道人、隨庵主人、湖上笠翁等,江蘇如皋人,祖籍金華蘭溪。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理論家、美學家。在中國古代戲曲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創(chuàng)作了不少深受歡迎的劇作,常見的為《笠翁傳奇十種》。還有巨著《閑情偶寄》,對戲曲批評有較大的豐富和發(fā)展。


88. 陳維崧(1626-1682),字其年,號迦陵,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壇第一人,“陽羨詞派”領袖;與吳兆騫、彭師度被譽為“江左三鳳”。詞作品極多,“填詞之富,古今無兩”;題材廣泛,兼擅各體,風格豪邁奔放,兼有清真嫻雅之作。駢體文亦是大家,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駢文跌宕悱惻,感染力很強。著有《湖海樓全集》。


89. 朱彝尊(1629-1709),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醧舫、小長蘆釣魚師、金風亭長,浙江嘉興人,祖籍江蘇吳江。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詩人、詞人、經學家。詩與王士禎被奉為兩大宗,有“南朱北王”之稱;詞與陳維崧并稱“朱陳”。作詞風格清麗,開創(chuàng)“浙西詞派”。著有《經義考》、《曝書亭集》、《日下舊聞》、《明詩綜》、《詞綜》等。


90. 夏完淳(1631-1647),乳名端哥,原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南直隸松江府人,祖籍浙江會稽。明末詩人、抗清將領。師從陳子龍。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短暫的一生中,著作有詩集《南冠草》、政論集《續(xù)幸存錄》、書信《獄中上母書》等,在明末文壇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光輝。柳亞子贊道:“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風流一世宗。”


91. 王士禛(1634-1711),小名豫孫,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齋號蠶尾山房,山東新城人。謚文簡。人稱王漁洋。清代文學家、詩詞理論家。主要成就在詩文創(chuàng)作和理論上,其倡導并實踐“神韻說”,與兄弟皆有詩名,取得卓著詩文成果。同時在小說、戲曲、民歌等通俗文學及書畫、藏書、史論等方面取得成就。著有《池北偶談》等。


92.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縣人。清代杰出的志怪小說作家。世稱聊齋先生。以故事集《聊齋志異》聞名于世,塑造了不少有代表性的狐仙和女鬼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yè)、醫(y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


93. 洪升(1645-1704),字昉思,號稗畦、稗村,別號南屏樵者,浙江錢塘縣人。清初著名戲曲作家、詩人。與孔尚任齊名,有“南洪北孔”之稱。善寫詩詞散曲,以傳奇戲曲《長生殿》聞名天下,把歷史劇的創(chuàng)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對中國古典戲曲的發(fā)展作出了杰出貢獻。戲曲著作還有雜劇《四嬋娟》兩種。另有詩集《稗畦集》、《稗畦續(xù)集》等。


94.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又號岸堂,自稱云亭山人,山東曲阜縣人。清朝詩人、戲曲作家。與洪升齊名“南洪北孔”,被譽為康熙時期照耀文壇的雙星。著述等身,《桃花扇》代表了中國古代歷史劇作的最高成就,亦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奇葩。傳奇劇《小忽雷傳奇》、雜劇《大忽雷》亦是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劇。


95.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北京人。清朝初年政治人物、詞人、學者。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其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zhèn)魃?,詞境凄清哀婉、多幽怨之情,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聲譽。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96.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自稱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代現實主義小說家。工詩詞散文,詩賦援筆立成。所作《儒林外史》揭露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不合理,批評清代社會辛辣但又不失風度的風氣,是中國古典諷刺小說的典范,對近現代小說產生深遠影響。另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詩說》已失傳。


97. 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大清江寧府人,祖籍遼陽。曹操后代。清朝小說家、詩人、畫家。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y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最偉大的貢獻在于創(chuàng)作了巨著《紅樓夢》——被評為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塑造出眾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藝術形象,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8. 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縣人,祖籍慈溪。清代詩人、散文家、美食家。乾嘉時期為詩壇盟主,擅長詩、賦、制藝,亦能寫駢文、小品文、筆記。倡導“性靈說”,與張問陶、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亦與紀昀齊名“南袁北紀”;又為“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著有《小倉山房文集》。


99. 龔自珍(1792-1841),字璱人,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人。清朝中后期官吏、思想家、文學家。學問淵博,泛及詩文、地理、經史百家。其詩風瑰麗奇肆,大型組詩《己亥雜詩》是其一生中思想的精華。其為文縱橫,自成一格,有“龔派”之稱;散文《病梅館記》最為膾炙人口。柳亞子稱其為“三百年間第一流”。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


100.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生于廣東嘉應州。晚清文學家、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民俗學家。近代詩界革命的最早倡導者。喜以新生事物熔鑄入詩,“獨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紀詩界中,群推為大家”。亦是嘉應州的一代詩宗,大大地提高了客家歌謠的社會地位。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


【榮譽提名】:劉向、張衡、曹丕、蔡琰、江淹、張若虛、張九齡、王之煥、崔顥、蘇轍、朱敦儒、鄭光祖、張養(yǎng)浩、施耐庵、羅貫中、唐寅、錢謙益、厲鶚、鄭燮、劉鶚

【文壇群星閃耀時】中國古代文學家一百人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赤城县| 桓台县| 水城县| 平度市| 大安市| 丰县| 竹山县| 桑日县| 休宁县| 遵义县| 囊谦县| 盐边县| 息烽县| 安化县| 乐昌市| 博兴县| 苍山县| 含山县| 邵东县| 松江区| 崇文区| 黎平县| 宜兰县| 峨边| 合阳县| 信丰县| 景谷| 林西县| 都安| 建水县| 嵊州市| 靖宇县| 章丘市| 长顺县| 南丰县| 弥渡县| 望城县| 阳江市| 张家川| 曲靖市|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