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園林 宋唐洛陽最大的百花園




北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父親李格非寫成了《洛陽名園記》,記述了當(dāng)時洛陽最出名的園林19處。其中,以培植牡丹為主的花園有三處:歸仁園、仁豐園、天王院花園子。李格非筆下的歸仁園是洛陽最大的百花園,一年四季花期不斷,是個名副其實的百花園。“歸仁”取自孔子的名言“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歸仁園是唐代宰相牛僧孺的園子,北宋時為中書侍郎李清臣的園子。牛僧孺是唐穆宗時的宰相,曾任淮南(今江蘇揚州)節(jié)度使、東都(洛陽)留守。他在任淮南節(jié)度使時,搜集諸多嘉木怪石,在任東都(洛陽)留守時,運至洛陽的園子中。經(jīng)過數(shù)年苦心營建,該園成為館宇清華、木竹幽邃、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的一處著名私家園林。
歸仁園占了一個里坊,該園東西和南北長均逾一里,約375畝,歸仁園自北向南分為三部分。北部種有大面積的牡丹、芍藥一千多株,中部種有百余畝翠竹,南部種植著成行的桃樹、李樹等。歸仁園是以花木為主的園林,歸仁園也是個平地水景園。牛僧孺對歸仁園進行改造,修了一個巨大的湖泊,湖中有小島,島上立太湖石。園中清渠環(huán)繞,水口砌石,形成小瀑布,有江南、巴蜀的韻味。
牛僧孺嗜石如命,廣羅天下奇石。在揚州任職期間,搜集了許多太湖石,成為最早的太湖石收藏家。太湖石形狀各異、姿態(tài)萬千、通靈剔透,有“皺、漏、瘦、透”之美,被列入“中國古代四大奇石”。牡丹石上的圖案狀如牡丹,渾然天成,妙趣橫生。后來,牛僧孺被任命為東都留守,就把他收藏的太湖石帶到了洛陽歸仁里,滿園的奇石,形態(tài)變幻多樣,是牛僧孺的至愛。牛僧孺在東都洛陽潛心詩文、專注奇石、好仙慕道,常與白居易飲酒、唱和。
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白居易為牛僧孺園中的太湖石作《太湖石記》,“嘗與公迫觀熟察,相顧而言,豈造物者有意于其間乎?將胚渾凝結(jié),偶然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變已來,不知幾千萬年,或委海隅,或淪湖底,高者僅數(shù)仞,重者殆千鈞,一旦不鞭而來,無脛而至,爭奇騁怪……”“撮要而言,則三山五岳、百洞千壑,覼縷簇縮,盡在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此其所以為公適意之用也。”園林奇石是微縮的山水,居園林而游賞山岳,是最“適意”的。牛僧孺的歸仁園,還廣植牡丹和芍藥,每年花開時節(jié),滿園芳菲。牡丹花開四月,此時的古都洛陽,牡丹花大街小巷盛開,歸仁園里的牡丹花與牡丹石珠聯(lián)璧合。
李清臣,魏(今河北大名縣西北)人,宋神宗熙寧年間進士,歷任翰林學(xué)士、尚書左丞、中書侍郎。他與司馬光一起抵制王安石變法,被貶退西京洛陽。他購買歸仁園后,對園林進行認(rèn)真修繕,增加牡丹亭等景點,引進了諸多牡丹新品種。每當(dāng)四月花開時節(jié),便于司馬光等諸多文人在此賞花宴飲。
歸仁園北臨建春門大街,東臨城垣,東北角即建春門。其位置在今安樂鎮(zhèn)南董村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