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喪葬流程是怎樣的?
喪葬從古至今在我們的文化中都是特別重要的分支。古代喪葬禮儀在不同時期都有所不同,包括喪葬的整個流程都有所區(qū)別。唐朝時期喪葬的流程主要分為26個步驟,非常復(fù)雜,以下將具體說明。

初終:是家人為死者設(shè)置的簡單的告別儀式,體現(xiàn)家屬對親人的關(guān)懷。
招魂:古人認為每個人都是有靈魂的,死亡是靈魂脫離肉體的過程,而招魂就是為了試圖讓靈魂回歸死者的身體,實際上相當(dāng)于一種對死者的懷念。
發(fā)喪、護喪、奔喪:此三者是彼此聯(lián)系非常的三個流程。死者身邊的人通知親朋好友是發(fā)喪;指定某人負責(zé)主持喪事是護喪;各親朋好友在得知發(fā)喪的消息之后到喪事的舉辦地進行吊唁是奔喪。
置靈座、治棺?。鹤置嬉馑?,這是與喪事有關(guān)的物件的準備工作。
沐浴、襲尸、飯含:沐浴就是給死者清洗干凈身體;襲尸就是給死者穿新衣,飯含就是將珠、玉、貝、米等物納入死者之口。這些都是針對死者尸身進行的準備工作,是一種臨終關(guān)懷的體現(xiàn)。
明旌:就是放置在棺槨上的巾幡,上面會附有死者的官銜和姓名或其他基本信息,也包括一些很重要的功績。
小斂、大斂:這二者是將死者放入棺槨的流程,斂,專指“將死人裝進棺槨中”。先給死者穿好衣服蓋好被子,這是小斂;小斂之后的第二天再將死者放入棺槨之中,這是大斂。因為小斂和襲尸的內(nèi)容比較相似所以一般會舍去其中一個。
成服:大斂完成之后,親屬們穿上喪服是為“成服”。
吊喪:是親朋好友們在死者靈前吊唁的行為,唐代的吊喪還需要穿上專門的吊服。
賻赗:是指送給死者的布帛、車馬等財物,相當(dāng)于陪葬品。
停柩待葬:等待安葬,同時處理一些尚未完成的其他事情。
朝夕奠、朔望奠:朝夕奠指親屬要在下葬前的每個早晚都對死者進行祭奠;而朔望奠是指下葬前的每個初一、十五要對死者進行祭奠。
卜宅兆、卜葬日:前者是指挑選陰宅的位置,如果位置選得好就能夠為子孫謀福祉。后者是指挑選最好的時間,目的和前者一樣。
啟殯朝祖:是指將棺槨轉(zhuǎn)移到堂屋里對著先祖進行朝拜,相當(dāng)于是死者臨行前拜別長輩。
將葬陳車位、陳器用:送葬隊伍的排列順序一般按照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遠近決定,這就是將葬陳車位;陳器用是指把一些陪葬品陳列在靈柩之前,以便下葬。
發(fā)引送葬:從堂屋出發(fā)前往下葬地的過程就是發(fā)引送葬。
陳明器、下葬:到達下葬地點之后,還有一些工作做完之后才能正式進行下葬,這些工作一般是指擺設(shè)陪葬品;而后才能開始下葬。
虞祭:此時死者已經(jīng)入土,但整個喪葬儀式并沒有完成,唐人認為死者的魂魄必須接回家,所以需要進行虞祭儀式以達到這一目的。
出處祭拜網(wǎng) www.jibai.com 轉(zhuǎn)載請著名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