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功利性的契入,通達智慧:德之光,照耀哲思》(微頭條)
(備注:此文寫于11月22日。)
昨日看“@文史隨筆”(余大中老師)推薦的《余仲廉詩評(20)靈魂敞開新的地平線(作者:朱必松)》一文,受益匪淺!
品讀如下:
(一)
朱必松老師提供給我一種自由主義者的思考:這在一般人中很少見!
《富春·空間篇》也有其他老師說是否是《富春山居圖》那個“富春”,有它的掌故,以我所見,這個掌故顯得歷史比較悠久,尤其對寄情山水者來說如此!
(二)
海德格爾對存在的研究,與我國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有其共通之處!如果說文學上我覺得福樓拜算是摸透了"現實的存在",那么我認為海德格爾在心理學上也解鎖了哲學的存在,那個"我",那個王陽明認為此花因你注視而開放之我,因你視而不見而看不到它的美麗的那個"我"。
這個"我"充滿了主觀能動性,也充滿了神秘與哲思。
(三)
海德格爾的"存在"對應的是東方佛家所講的"本來面目"。
兩者同出一源,實為一物。
(四)
最后一段說得尤其對!余仲廉博士的確以德契入!這是我最深的感受。
(來源:作家方曉莉)
[備注:圖1是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局部),圖2是海德格爾的照片,圖3是王陽明的畫像,圖4是福樓拜的照片,圖5是博爾赫斯的照片,雖然博爾赫斯文中沒有提,但任何邏輯,尤其包括小說的邏輯,無論如何曲折,始終值得重視,因為我們可以從中看到生命的畸曲,而畸曲的終端,是真正的邏輯。]
(圖6是“@文史隨筆”老師導讀之文,感謝分享。)
(圖片來自于網絡,感謝分享。)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