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8年追蹤13人:爸媽的“任務”,是平靜地接受孩子終將平凡的“扎心”事實

你接受我們的孩子,只能平凡地度過一生嗎?
紀錄片,日版《人生七年》用28年時間,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有別于英版《人生七年》,只聚焦于社會頂層和底層的兩極群體;日版把鏡頭對準了中間階層的普通家庭。
記錄片在1992年開拍,每隔7年,更新一次受訪者的狀況。
最終得出了一個“扎心”的答案:
“不管接不接受,如無意外,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p>
從7歲時的滿懷希望,到14歲的生猛莽撞;從21歲的跌宕前行,到28歲時長成的普通模樣。
期待與現(xiàn)實之間的碰撞,受訪孩子的人生既有鎮(zhèn)痛,也有成長。
看完片子,你會感受到:
生活,不必一定要波瀾壯闊,普通和平凡也同樣能如此美好。
一、7歲,對未來滿懷期待
7歲,是童年的開篇,第一次接受訪問的孩子,回答中既有父母的期望,也有自己對未來的無限展望。
鏡頭首先給到7歲的男孩直樹。
7歲的他生活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爸爸是普通的公司員工。
父母的期待沒有太多體現(xiàn)在7歲的他身上,他每天都有饞哭其他小孩的兩小時游戲時間。

和直樹的生活截然相反的,是生活在東京的貴子。
7歲的貴子身上,能看到父母對她傾注的期待:
星期一彈鋼琴;
星期二游泳;
星期三練書法,上補習班和劍道;
星期五繼續(xù)練劍道,上補習班;
周日繼續(xù)劍道
……
分身乏術(shù)的她,最大的愿望是能變出「另一個我」,替她分擔作業(yè)。

那么,遠離城市生活的孩子,又過得如何?
7歲的健太,是家里的長子,祖輩三代都是稻農(nóng)。
當被問及未來是否也想成為與父輩一樣的稻農(nóng)時,健太也相當堅定:想!

和健太一樣,想要繼承父業(yè)的孩子,還有制陶世家的光平,和歌舞伎世家的松屋。
7歲的他們雖然懵懂,但談到將來的時候,無不表現(xiàn)出對父輩職業(yè)的自豪。
還有其他孩子,他們的夢想都各自精彩:
夢想當一名鋼琴師的由美;
立志當一個職業(yè)棒球手的三重;
希望成為船長的高江
7歲的他們,對未來滿懷期待。
二、14歲,面臨人生的第一次轉(zhuǎn)變
第二次采訪,安排在孩子們的14歲。
學習成為了進入青春期的他們?nèi)粘I畹闹餍伞?/p>
愛玩游戲的直樹也不可避免地被爸媽安排上了每周三天的補習班,每晚十點才能下課。
14歲的他開始憧憬大學生活,因為他聽說一個信念:“大學會變得很輕松”。

同樣在學習這件事上拼命的,還有14歲的由美。
由美有一股不服輸?shù)男拍?,成績也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p>
同時,14歲的她也萌生了人生到目前為止最清晰的夢想——到出版社工作。

然而,14歲的他們已經(jīng)窺探到現(xiàn)實的一部分真相。
當夢想和現(xiàn)實碰撞,有的孩子當初堅定的夢想,也開始動搖了。
比如那個要堅定要像父輩一樣成為稻農(nóng)的健太。
長大后他逐漸意識到,家人如此辛勞,也不過堪堪維持生計。他開始懷疑當初成為一個稻農(nóng)的理想。

同樣動搖的,還有家里十五代都從事制陶業(yè)的光平。
90年代末的日本,正陷入史上最嚴重的經(jīng)濟低迷。在光平14歲那年,父親的陶作坊也因此倒閉。
也自那時開始,光平對制陶逐漸失去興趣。
同樣在14歲那年發(fā)生轉(zhuǎn)變的還有曾經(jīng)夢想成為船長的高江。
生活在北邊小城的她每天都要乘渡輪回家。因為渡輪的固定班次安排,讓她放學后不得不犧牲和朋友的玩耍時光。
在14歲這年,她暗下了一個決定——離開小城。

當然,14歲這年,他們當中有的人還在堅持夢想。
比如立志成為職業(yè)棒球運動員的三重,比如生于歌舞伎世家的松本。
但更多的孩子,已經(jīng)和最初的夢想漸行漸遠了。
三、21歲,原來夢想并不總會成真
第三次采訪,在這群孩子已開始為生計奔波。
21歲,對于貴子來說值得自豪,也是“救贖”。
從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她,一直肩負著家人的期望,然而她無論是初中、高中還是大學,卻沒有一次能進入家人期望的學校。
這常讓她感到自己的人生不太成功。
但是,在21歲這年,她找到了一份令人滿意的工作——頭等艙空姐。
她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終于能讓父母自豪了。

不過,現(xiàn)實總是殘酷的。
相比起貴子的幸運,其他人的21歲,似乎不那么“走運”。
21歲的直樹,一度萌生了當檢察官的理想,但最終因為沒有通過司法考試,開始在一家連鎖咖啡店打工。

曾經(jīng)的“學霸”由美,雖然一直堅持著到出版社工作的夢想,但事情并不太順利。
采訪時,她已經(jīng)向20家出版社遞交了簡歷,但都石沉大海。
一貫好強的由美,第一次遇到人生的溝坎。
與此同時,“夢醒”的還有想成為職業(yè)棒球運動員的三重。
在身邊大部分同學工作都有著落的時候,他意識到:也許自己的能力遠沒到職業(yè)的水平。
受打擊的他心灰意冷,甚至悄悄退學。

只是渴望歲月靜好的真希,生活也未如她所愿。
高中畢業(yè)后沒多久,她就和一個男人結(jié)婚生子。然而婚后一年,丈夫就被調(diào)到外地工作。
無意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丈夫的嗜賭如命。
21歲這年,他們當中有的人實現(xiàn)了理想。
但更多人,在這年才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會成真。
四、28歲,在不完美的平凡中接近幸福
人生匆匆,又過了七年。
紀錄片中最后一次采訪,發(fā)生在這群孩子的28歲。
但正如《阿甘正傳》里的那句經(jīng)典臺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味道。
雖然當上了頭等艙空姐,但貴子的職業(yè)生涯卻并不順利。
她工作三年后,所在的航空公司申請了破產(chǎn),她被安排到了其他航空公司。
空乘外表光鮮,但始終作為服務性行業(yè),稍有疏忽就會被乘客破口大罵;倒時差經(jīng)常造成她在工作中犯困,但也不敢打盹。甚至下班后,神經(jīng)也一直緊繃,失眠是常有的事。

但與此同時,意想不到的變化發(fā)生在另一個孩子身上。
那個愛打游戲,因為司法考試不過關(guān)而到了咖啡廳打工的男孩直樹,從臨時工成為正式店員,在28歲這年也當上了店長。他負責的分店在全國1000個門店中銷量排名第一。
同時,28歲的他在這份工作中,終于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開一家屬于自己的店,也清晰了自己未來5-10年的要走的路。
曾經(jīng)迷惘的他,現(xiàn)在的眼中都是自信和堅定的光芒。

都說: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一心想要到出版工作卻處處碰壁的由美,沒有被殘酷的現(xiàn)實打倒。在第一輪簡歷投遞失敗后,大學讀營養(yǎng)學專業(yè)的她輾轉(zhuǎn)當上了一位營養(yǎng)師,一邊工作一邊參加招聘會。
在那堅持了三年后,她的夢想實現(xiàn)了?,F(xiàn)在的她在東京一家出版社從事營銷工作。
還有出身制陶世家的廣平,因為家族生意失敗,間接影響了他的心態(tài),他早早就從中學輟學了。
感覺“無路可走”的他重新跟著爸爸學制陶。
28歲的他,已找回制陶的初心。不僅把家里的制陶作坊開發(fā)成網(wǎng)店,現(xiàn)在的他在制陶過程中也找到了自己的風格。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女孩,她的采訪在前三次都特別沒有存在感,但在28歲這次,卻讓人印象最深。
從她的狀態(tài)看來,28歲的她要比其他人更加幸福。
她就是那個從14歲開始就立志要“逃離”小城的高江。
21歲的她離開了小城,在一家養(yǎng)老院工作,22歲和同為護理員的丈夫結(jié)婚,很快就有了孩子。現(xiàn)育有一子一女的她,生活一直按部就班。
甚至,連主持人也不禁“吐槽”了一句:“你現(xiàn)在的生活看來很平淡。”
她的回答讓人印象深刻:
“是的呢,狀態(tài)良好,非常平淡。這也正是我想要的。商店離家都很近,這么簡單的事情都能讓我開心?!?/p>
對她而言,目前為止的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一件事,大概就是做出離開小島的決定了。

無論是咖啡店員、出版社營銷員,還是空乘、會計、護理員……
28歲的他們,都已變得十分平凡。
但在平凡中,從來沒有計劃的咖啡店長直樹,終于堅定了自己未來5-10年的目標;出版社營銷員由美,雖然辛苦,但終于在從事自己熱愛之事;生活一直平淡的護理員高島,繼續(xù)在平凡中收獲滿足。
28歲的他們,同時也在慢慢學習從“不完美”的平凡中接近幸福。
四、接受孩子的平凡
在視頻的彈幕里發(fā)現(xiàn),很多人在紀錄片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
小時候,我們也曾被父母寄予厚望,從小就有成為“醫(yī)生”、“科學家”的宏愿;
但隨著慢慢長大后發(fā)現(xiàn),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第一,愿望也不一定都能實現(xiàn);
再到后來,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發(fā)現(xiàn)“知足”才會“長樂”。
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卻是:不能接受孩子平凡。
這反映在近幾年心理咨詢的數(shù)據(jù)上:因為學習壓力導致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兒童青少年逐年增加。
然而,在心理咨詢中能感受到,父母不能接受的只是:孩子一但覺得自己平凡,就會不努力,看低自己,遇事就用平凡做借口。
不努力,沒韌性,抗挫力弱成為平凡的“標簽”,才是導致很多爸媽不愿意接受孩子平凡的原因。
但是,平凡不是標簽。
能從平凡的生活中得到快樂和平靜,也是一種珍貴的能力。
而我們要做的,是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保持平靜,只在孩子背后看著他,關(guān)注著他。
在他們做到的時候,給掌聲和欣賞;在挫折的時候,給支持和溫度,其他的,都交給孩子自己。
愿孩子有追求卓越的能力和韌勁,更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