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為什么總是抄襲盜竊中國科技?(轉(zhuǎn))
為什么總是有人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西方古代有歷史,有“科學”嗎?西方古代那么厲害的話,為什么不在古代就“工業(yè)革命”,發(fā)展西方“科學”呢?
干嘛要等中國發(fā)明好了一切,坐享其成,還反過來說中國人沒有“科學”!
沒有“科學”的中國,幾千年是最發(fā)達的國家,發(fā)明了N多科技,有“科學”的西方卻幾千年落后無比,這不是莫大的諷刺嗎?!
明明就是西方抄襲盜竊中國科技,卻倒打一耙中國,西方能夠承認從中國抄襲盜竊了科技嗎?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奇器圖說》與中國古代機械
圖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封面插圖01

圖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封面插圖02

在世界數(shù)字圖書館里偶然找到這本《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開始看不明白其中機械圖所表示之意,后來才明白是作圖的人畫的太拙劣導致的。
據(jù)說“在16世紀晚期一種新的類型的書籍出現(xiàn)在歐洲,其代表種類的文獻被稱作“機器制造場”。第一座制造場由雅克·貝松(約1540-73年)制作,他生于格勒諾布爾,在皇家贊助光顧他之前主要是作為一位數(shù)學教師工作”。
其中說到“圖版描述了儀器的尺寸和圖像,許多后來被用于制作機器的原型圖,包括車床、石頭切割機、鋸床、馬車、炮管、疏浚機、打樁機、磨面機、拖拉機械、吊車、電梯、泵、打撈機械、航海推動機械以及許多其它的機械?!?/p>
不過,這本書里的機械圖實在對不上提到的那些機械原型,后來,無意間在某處看到明《奇器圖說》的一張“循環(huán)鏈斗式輸送機”圖,感覺特別像《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的某張圖。
對比了下,兩者確實很像,又有些區(qū)別,如果不是這張圖發(fā)現(xiàn)的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恐怕也不會想到《奇器圖說》與《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的關(guān)系。
國內(nèi)看到的明代《奇器圖說》資料,沒有發(fā)現(xiàn)外國的哪本書與此有關(guān),在世界數(shù)字圖書館里的《奇器圖說》有兩本,《奇器圖說》和《遠西奇器圖說錄最》。
此時,再去看兩本書的簡介,則會看到《遠西奇器圖說錄最》提到了法國雅克·貝松。
《奇器圖說》:“王徵看到當時金尼閣(Nicolaus Trigault ,1577-1628 年)帶來的7000 冊的西方圖書,其中有關(guān)科學和技術(shù)的專著,附有印刷精美的插圖,王徵從中認真鉆研并依此想象設備的制作方法。他請?zhí)貍惔臑樽约悍g講解了維脫魯維 (Vitruvius)、西蒙·布魯日 (Simon de Bruges)、干治士·阿格里科拉 (Georgius Agricola)、阿戈斯蒂諾·拉梅里 (Agostino Ramelli) 等人的作品,并一邊聽取特倫茨的講解,一邊記下筆記。特倫茨通過 50 余幅插圖,詳細介紹了起重機、引重機、轉(zhuǎn)重機、調(diào)水機、轉(zhuǎn)動石磨機,解木、解石和巖石切割機,以及日晷和水銃的工作原理?!?/p>
《遠西奇器圖說錄最》:“意大利工程師阿戈斯蒂諾·拉梅利(Agostino Ramelli)及維托里奧·宗卡(Vittorio Zonca),以及法國工程師雅克·貝松(Jacques Besson)的作品復制于此譯本中。”
兩本書雖然據(jù)說是一樣的,可是版本不同,說法不一。
但是,即便如此也故意漏掉了那些人的書名,只提到了人名。這樣就發(fā)現(xiàn)不了《奇器圖說》與“引進”的某些西方科技書籍之間的關(guān)系了。
如果不是先看到《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又偶然間發(fā)現(xiàn)《奇器圖說》的某張圖將兩者聯(lián)系了起來,再通過《奇器圖說》和《遠西奇器圖說錄最》中的插圖對照《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發(fā)現(xiàn)了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恐怕也只能按照這些篡改的歷史來“胡說八道”了,即便懷疑,卻缺少證據(jù)。
不過,也有人發(fā)現(xiàn)西方這些書籍與《奇器圖說》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卻沒能利用這些證據(jù),反而受偽史影響來證明西方的“先進”,看不出這些機械圖的錯誤,頗為可惜,西方偽史只是個自我循環(huán)證明的圈套!
現(xiàn)在看到的是1578年版,按其所說的最早出版時間:1571-72年相當于明·隆慶五年、六年?,F(xiàn)在的1578年版相當于明神宗萬歷六年。但是,經(jīng)過對比驗證后,證明這本書的出版時間實為篡改,提前了年代,里面的錯誤無法解釋,《奇器圖說》如何從錯誤的機械圖“抄襲”為正確的配圖及解釋。
而且《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繪圖也太拙劣了,更難聯(lián)系其與中國古代機械的關(guān)系,不過加上明《奇器圖說》配圖就很容對比出來了。
明代《奇器圖說》這種“引進”(出賣)西方(中國)技術(shù)的行為,真是篡改歷史,顛倒黑白啊,倒打一耙中國,信了外教的中國人就不是中國人了!
--------------------------------------
中國古代機械
我國是一直世界上發(fā)明和利用機械最早的國家,在機械原理、結(jié)構(gòu)設計和動力應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極高成就。
春秋時期就發(fā)明了蘊涵杠桿原理的桔槔;自東漢始,形狀用途各異的齒輪廣泛應用在水轉(zhuǎn)連磨、指南車、記里鼓車等機械上;在原動力方面,逐步從人力、畜力向利用水力、風力的方向發(fā)展,機械傳動方式亦逐步擴大。
在歷史上,我國的先民對機械的不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革新,大大推動了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程。
簡單機械?
西元前8000~前2800年期間出現(xiàn)了陶輪(制陶用轉(zhuǎn)臺),農(nóng)具大約出現(xiàn)在西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還有石鋤、石鏟、石鐮、蚌鐮、骨鐮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質(zhì)砂子磨削而成的孔。
中國在大約40~50萬年前,就已出現(xiàn)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狀器等原始工具。4~5萬年前出現(xiàn)磨制技術(shù),許多石器都已比較光滑,刃部也較鋒利,并有單刃、雙刃、凸刃、凹刃和圓刃之分?! ?/p>
杠桿、滑輪,物理學上稱作簡單機械。石器時代人們所用得石刃、石斧,都用天然繩索把它們和木柄捆綁在一起,或者在石器上鑿孔,裝上木柄。這表明他們在實踐中懂得了杠桿得經(jīng)驗法則:延長力臂可以增大力量。?
春秋后期,魯班曾經(jīng)制造過一只能在空中自由飛行的木鳥,“三日不下”。三國時期的蜀漢,為了運送糧食,著名軍事家諸葛亮發(fā)明了木制的帶有晃動貨箱的人力步行式運輸器具——木牛流馬,雖然其樣貌不明,卻被稱為最早的陸地軍用機器人。
雖然這都是些簡易的裝置,可是它們也都有著自己的動力來源。
據(jù)史料記載,今天可知的我國古代機器人的動力來源主要有彈力和水力。如《維西見聞紀》和《焦氏說楛》中記載的自動彈出的箭就是利用了弓箭的彈力。
而北宋年間蘇頌等人設計制造的水運儀象臺則是用水力作為動力的很好的代表。它將渾儀、渾象和報時器集于一身,分為三層,上層是一臺渾儀,中層是渾象,下層是報時系統(tǒng)。報時系統(tǒng)中的一層木閣中有三扇小門,每扇門中各有一個報時的小木偶機器人,每到一個固定的時刻就會有小人表演擊鼓搖鈴敲鐘等動作報時。其制作之精美,工藝之精細,設計之巧妙,不得不讓人稱嘆,并且被考古學家王振鐸先生成功復原。
--------------------------------------
起重機械
中國古代用于灌溉的桔是懸臂式起重設備的原型。?
據(jù)說在十四世紀,西歐出現(xiàn)了一種由人力和畜力驅(qū)動的旋轉(zhuǎn)吊臂式起重設備。十九世紀初,出現(xiàn)了橋式起重設備,起重設備的重要磨損部件,如軸,齒輪,提升機等,開始用金屬材料制造,開始使用液壓傳動。?
在十九世紀后期,蒸汽驅(qū)動的起重設備逐漸取代了液壓起重設備。?
20世紀20年代以來,由于電力和內(nèi)燃機的快速發(fā)展,基本形成了以電機或內(nèi)燃機為動力單元的各種起重設備
起重設備主要包括起升機構(gòu),操作機構(gòu),變幅機構(gòu),回轉(zhuǎn)機構(gòu)和金屬結(jié)構(gòu)。?
起升機構(gòu)是起重設備的基本工作機構(gòu),大部分由懸掛系統(tǒng)和絞車組成,并且還通過液壓系統(tǒng)提升重量。?
操作機構(gòu)用于縱向水平移動重物或調(diào)整起重機械的工作位置,一般由電機,減速器,制動器和車輪組成。?
變幅機構(gòu)僅配備在吊臂式起重設備上。當?shù)鯒U抬起時,振幅減小,彎曲時振幅增加。
和非平衡變幅兩種?;剞D(zhuǎn)機構(gòu)用以使臂架回轉(zhuǎn),是由驅(qū)動裝置和回轉(zhuǎn)支承裝置組成。金屬結(jié)構(gòu)是起重設備的骨架,主要承載件如橋架、臂架和門架可為箱形結(jié)構(gòu)或桁架結(jié)構(gòu),也可為腹板結(jié)構(gòu),有的可用型鋼作為支承梁。
滑車、轆轤、與絞車統(tǒng)稱為“轆轤”
中國古代有時把滑車、轆轤、與絞車統(tǒng)稱為“轆轤”,如遼陽三道壕漢代壁畫中 的“轆轤圖”,如山東東漢墓像石中的“轆轤圖”,以及四川城垛出土的漢代鹽場畫像 磚上的“轆轤圖”,它們有個共同特點是沒有曲柄,僅僅是轆轤的圓柱體變成兩頭大、中間小的細腰狀。這樣就克服了繩容易從滑輪中滑脫的缺點。由于這種拉繩式的細腰轆轤與滑車的工作原理相同,實質(zhì)上仍是一種滑車,只不過是滑車向轆轤過渡的一種形式。
轆轤
轆轤是滑車的另一種形式,它的主要部件是一根短圓木,上繞繩索,圓木可環(huán)繞其固定軸而轉(zhuǎn)動。明代羅頎所編的《物源》載:「史佚始作轆轤」,「史佚」為周初史官,故轆轤可能起源于商末周初。
春秋時期,曾在一種軍用巢車或八輪車上裝有轆轤,以便將巢車舉起,車內(nèi)人即可居高望敵城。自戰(zhàn)國到漢代,轆轤常被人用作入葬下棺的機械。
但轆轤的最廣泛用途,無疑是用于從井中提水。將吊水桶系在轆轤上的繩子兩端,將兩股繩逆順交轉(zhuǎn)于轆轤上,便能發(fā)揮功用。這樣的轆轤稱為雙轆轤。王禎所著《農(nóng)書》指出:轆轤「或用雙綆而逆順交轉(zhuǎn)所懸之器,虛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輟,見功甚速」??梢姡p轆轤的發(fā)明不會遲于《農(nóng)書》一書完稿的1313年。
古代人亦曾將轆轤、滑輪與架空索道聯(lián)合應用,將山下的流水引到山上,在機械工程上,也是很有意義的創(chuàng)造。
《新制諸器圖說》,明代用圖和文字介紹多種機器設備的機構(gòu)和用法的著作。所述機器設備均作者所創(chuàng)制。一卷。明王徽撰。明天啟六年(1626年)成書,次年刻印于北京。
王徵,字良甫,又字葵心,自號了一道人,天主教教名斐理伯(Philip)。生于明隆慶五年(1571年),卒于崇禎十七年(1 644年)。陜西省涇陽縣人。天啟二年進士,曾任廣平府、揚州府推官,山東按察司僉士,監(jiān)遼海軍務。受舅父張錨影響,好鉆研機器構(gòu)造,在京見到西方傳教士攜來的科技圖書,請鄧玉函(JeanTerrenz,瑞士人,1576—1630)口授,手自繪圖,譯著《遠西奇器圖說錄最》三卷,天啟七年刻??;同時王徵將前此自行設計的機器設備的-圖說一并刻版問世,即本書。為與“遠西奇器”區(qū)別稱為“新制諸器”。所介紹的機器設備,多數(shù)經(jīng)過制造使用,行之有效。以后王徵尚有涉及不同學科的多種創(chuàng)造發(fā)明,見遺著《額辣濟亞牗造諸器圖說》。惜原著未刊,圖亦遺失。王徵堪稱十七世紀我國的發(fā)明家。
本書內(nèi)容,小序稱所載均“裨益民生日用”,另有自動風翼(扇)、活輥木、活地平及小力運輸重物的機器,因非日用急需未編入。
正文包括:一、引水之器二種:l.虹吸,2.鶴飲(均有銘);二、轉(zhuǎn)磑(即磨)之器三種:1.輪激磑(有銘),2.風(動)磑,3.自轉(zhuǎn)(行)磨;三、自行車;四、輪壺(有銘);五、代耕;六、新制連弩。全書有不同形式的圖十一幅,分件表示的圖稱為散形圖。
其中,代耕是用人力代替畜力的耕地的農(nóng)業(yè)機具。
所謂代耕是安裝在用人字木架支持的軸上的轆轤。一對代耕各坐一人,相向轉(zhuǎn)動轆轤,另一人扶犁,使纏在轆轤上的繩索牽引犁轅,犁即可耕地。清代廣東仍在使用,稱為“木?!?。見屈大鈞《廣東新語》。新制連弩是經(jīng)過改進的用木制成弩床,用鐵代銅制造機件的新型弩機。
這里也提到了轆轤,卻改名稱作“代耕”,一般很難想到兩者同為一物啊。
圖 《天工開物》中的「轆轤」圖

圖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中的“轆轤”

雖然看起來《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的轆轤和中國轆轤很像,但是,根據(jù)中國所畫的“轆轤”使用方法,法國的雅克·貝松畫的轆轤圖,實際是不能使用的,它并不清楚具體結(jié)構(gòu)使用方法,也就無法清楚的畫出來。
也就是說,它們至少從中國得到了“轆轤”的使用方法的信息,所以,才在畫里盡量表示出“轆轤”從井中提水的情景,卻不代表它們畫的真的能夠做到使用。
--------------------------------------
滑車
西方人稱為「滑輪」的東西,古代中國人稱為「滑車」,滑車的含義,除了主要部件滑輪外,還包括安裝滑輪的構(gòu)架、繩索或皮帶。在使用上,應用一個定滑輪,可以改變力的方向;應用適當配合的一組滑輪,則可以省卻氣力。
中國最遲從戰(zhàn)國時代開始,滑車已經(jīng)在作戰(zhàn)機械、井中提水等實際作業(yè)中被廣泛使用,墨翟在其《墨經(jīng)》中將其稱為「繩制」,并討論了它的力學原理。
以繪畫形式表現(xiàn)滑車的,大約起于漢代,可能是從漢代起,滑車在工程技術(shù)中普遍應用的反映。在山東武梁祠漢代的畫像石中,便描繪了人們通過使用滑輪以打撈鐵鼎的「泗水取鼎」故事。在明代的科學名著《天工開物》中,也可以看到高聳的鹽井架上,安裝了定滑輪的場面。
滑車也是一種起重機械,主要構(gòu)件是木架、滑輪、短軸、及繩索,其核心構(gòu)件是滑輪。滑車使用繩索繞在滑輪中間的槽內(nèi)。滑輪中穿一短軸,兩端固定在木架上,這種機械叫定滑輪滑車。
1988年江西瑞昌古銅礦遺址發(fā)現(xiàn)商代中期的滑車,滑輪為五齒形,輪寬320毫米,輪的直徑是350毫米。下圖為《天工開物·作咸》記述的蜀省井鹽汲鹵機械,它由一個轆轤和兩個定滑輪組成,用牛拉轆轤作動力。
圖 《天工開物·作咸》記述的蜀省井鹽汲鹵機械

《天工開物》中的安裝鹽井架圖。圖中可見一人手持杠桿,一人拉繩索,共同撬移和調(diào)整井架的架基,井架頂部并安裝有滑輪。
很明顯,它比單個滑車的功效要高。還有一種復式滑車,在同一軸上裝有直徑不同的兩個滑車,直徑大的為絞,作為原動力由人搬動絞車,帶動直徑小的轆轤轉(zhuǎn)動,把東西吊起來。
歷史記載:
明朝王圻、王思義編著的《三才圖繪》記述了煮絮滑車,這種滑車有點和上面說的滑車不同,是用環(huán)代替了滑輪。
圖 王思義編著的《三才圖繪》記述了煮絮滑車

在《孫子·攻謀》篇中,論述了攻占敵城時必須建造帶樓櫓的車,巢車是一種桿上安有滑車的活動瞭望臺,可見滑車在春秋時已擴大到用于軍事方面 。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中的起重機械
在《奇器圖說》中有很多篇起重的圖及解釋,現(xiàn)在都說成是西方成果,明明寫的都是中國起重裝置,怎么看成是西方的呢?
圖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各種機械圖29

圖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各種機械圖29起重機械

與中國古代起重機械不同,圖上所示機械有問題,恐怕無法達到起重目的,畫出了滑輪,缺少人力,還需要人控制才能完成起重啊!
與《奇器圖說》對照了下,都不能完全對應的上,有滑輪和沒滑輪的,不用滑輪的話,就要用杠桿,還是需要一人才能起重;要用滑輪的話,就有很多種了,皆與“《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的起重機械”不相符合,使用滑輪,或者滑車,也需要多人控制才能起重。
圖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各種機械圖29起重機械

圖 明代《奇器圖說》起重第一圖(無滑輪)

明代《奇器圖說》起重第一圖說:“假如有石重五百斤欲起之使髙,先用立架一具如圍中之,次于橫梁之,系系秤之索如,秤頭之,為舉重之索秤尾之,為人墜之索秤桿長十有一尺秤頭至,為一尺秤頭過,至,為十尺,為人力,為石重夫,至,既為一尺是為一分,至□既為十尺是為十分以十分而舉一分故一人之力可起五百斤也?!?/p>
用杠桿,需要一人才能起重。
圖 明代《奇器圖說》起重第二圖(有滑輪)

明代《奇器圖說》起重第二圖說:“假如途次猝無立架止用直木三根或四根以索,縛一頭竪之三根作三足形,四根作四足形,以秤桿中心系索系在上端中央,以秤桿前端一尺者系重物,以后端十尺盡處,系人用力之索更便也。”
圖 明代《奇器圖說》起重第四圖(有滑車)

明代《奇器圖說》起重第四圖說:“假如有石若干重,欲起之先作三足形立架上收下開,上端收處平安短鐵橫梁,梁上系滑車一具,下系滑車一具。鉗石上用索一端從上滑車轉(zhuǎn)垂而下,即從下滑車內(nèi)轉(zhuǎn)輪而上,復過上滑車而下,或即用人力曳之可矣;如石太重則滑車上下各加一具或加二具,亦無不可愈多愈輕,人力愈可少也;如石仍太重難起,即于兩竪架上安一轆轤在內(nèi),轆轤兩端各十字相反安四椿木,用人力轉(zhuǎn)其滑車內(nèi)所轉(zhuǎn)之索,更便且力甚勁也兩法總具上圖中?!?/p>
這里都用上“滑車”、“轱轆”了,正是中國古代的起重機械。
如果依照《奇器圖說》配圖來看,《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中的起重機械畫圖錯誤,如果這是錯誤的話,為什么《奇器圖說》卻能畫出正確的起重使用方法呢?
德國傳教士“口授”,能把當時錯誤的說成是正確的嗎?
況且,據(jù)說是傳教士鄧玉函口譯,王徽整理并配圖,王徽沒看見西方機械豈能配圖并做出解釋,這不是胡說八道嗎?
如此,再次將《奇器圖說》與《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進行對照后,發(fā)現(xiàn)了不少圖非常相似,但是由于《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的作者不理解這些機械的使用,畫圖不清楚,以至于無法看出是工作原理,導致沒能認出來。
例如中國的引重機械,也有出現(xiàn)。
圖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各種機械圖29、引重

在明代《奇器圖說》引重里也有出現(xiàn),不過,分成了好幾種,在《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的出現(xiàn)的引重機械,能夠?qū)纳蟽蓮垐D。
圖 明代《奇器圖說》引重第二圖

明代《奇器圖說》引重第二圖說:“先為方架如,架之前端安立軸如,中有大輪如,輪周有螺絲轉(zhuǎn)齒如,輪上有立齒如,立軸下端有星輪如, 靠星輪兩旁各有立柱亦各安星輪如,兩旁星輪上有纒索之搰轆如, 靠螺絲轉(zhuǎn)大輪安立輪如,立輪之齒與大輪上立齒相合立輪之軸有長螺絲轉(zhuǎn)如,其長螺絲轉(zhuǎn),靠有大立輪亦是螺絲轉(zhuǎn)齒如□立輪兩旁系系重之索如,前端立軸大輪之外有螺絲轉(zhuǎn)之柄如,以一人轉(zhuǎn)之則重行矣凡重之下有長輥木如□逓輥逓支而前。”
圖 明代《奇器圖說》引重第三圖

明代《奇器圖說》引重第三圖說:“先為大平車下有活安長輥木如,車前端兩旁安有斜柱上有軸兩端各有十字木椿如,于其前再為兩車各如其制如,如,但其前兩空車用時暫柅不動,待載重之車至近然后起而移之前也?!?/p>
在《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里出現(xiàn)錯誤的機械圖,至少說明當時西方不懂機械。
不得不人懷疑它們真的有過,并且真的見過這些機械嗎?所以,明代《奇器圖說》的機械不可能是從西方“傳入”。
--------------------------------------
絞車
絞車是與滑車、轆轤相似的另一種機械,它在古代也被普遍應用。
絞車可能起源于西晉?!稌x書》載十六國后趙王石虎令人盜邯鄲趙簡王墓,因墓穴有水,故作「絞車,以牛皮囊汲之」。而從唐代開始的各種軍事著作中,對它都有詳細描述,成為軍用必備器械之一。曾公亮在《武經(jīng)總要》中描述「絞車,合大木為床,前建二叉手柱,上為絞車,下施四輪,皆極壯大,力可挽二千斤?!?/p>
其實,古代人在釣魚竿上安裝的卷線輪,實則也是一種絞車。明代王圻所編的《三才圖會》一書中載有釣魚圖及釣鱉圖,圖中的釣竿上均裝有卷線輪。這種卷線輪起始的年代不詳,但是在很多古畫中都有出現(xiàn)。
在轆轤的基礎(chǔ)上,古代人還創(chuàng)制了另一種絞車,將一根圓軸削成同心而不同徑的兩部份,在其上繞以繩索,繩下加一滑輪,只須轉(zhuǎn)動其軸即可將重物吊起,這種絞車又稱較差式絞車,或稱「中國式絞車」,但其起源年代不詳。
圖 中國絞車結(jié)構(gòu)示意圖

絞車是與滑車、轆轤相似的另一種機械,它在古代也被普遍應用。
圖 《武經(jīng)總要》「絞車」圖

圖 《三才圖會》中的「釣鱉」圖

還可以用于釣魚的卷線輪的絞車。
1、絞車是與滑車、轆轤相似的另一種機械,可節(jié)省人力。
2、絞車是我國古代軍用必備器械之一。
3、古代人在釣魚竿上安裝的卷線輪,實則也是一種絞車。
4、古代人還創(chuàng)制了較差式絞車,或稱“中國式絞車”。
在明代《奇器圖說》起重第七圖中出現(xiàn)絞車,看到該圖才明白《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的某圖是怎么回事。
圖 《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各種機械圖34、起重機械

圖 明代《奇器圖說》起重第七圖(有滑車)

明代《奇器圖說》起重第七圖說:“假如作屋作墻起運磚石泥土之物,即不大重然或桶或筐一人可運五六筐桶,其法上用夜乂平架兩頭各安滑車一具,每滑車貫長索一根其兩索各一端定縛長桿一根,將所用筐桶諸物鉤懸桿上下,用兩轆轤各將前垂長索一端系定安置架上。如物力不大重不大多則人轉(zhuǎn)轆轤足矣,倘物或太多太重則于兩轆轤中而更安一大輪,大輪另有索旁系一轆轤上,其轆轤另是一架,一人轉(zhuǎn)此單轆轤曳動大輪之索,則雙轆轤自轉(zhuǎn)諸物俱運上矣?!?/p>
實際上《奇器圖說》里的配圖及解釋就是介紹使用方法而已。
前面《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畫了很多起重、引重機械,使用了轱轆、滑車、絞車,看起來似乎會用似的,實際分析后,根本只是做樣子而已,具體機械結(jié)構(gòu)畫不出來,各種不合理,達不到使用效果。
圖 ?明明畫了那么多起重、引重機械,卻不會使用?
最后,只能爬樓梯去磨面,即便這個磨面的圖,也沒有具體機械結(jié)構(gòu),來說明如何磨面的,只是放個磨面的漏斗,好像這樣就能磨面了似的,實際上真倒進去什么樣,出來還是什么樣??!
如此落后,現(xiàn)在也能說成西方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比當時的大明朝還“先進”!這不是說笑話呢嗎,這樣的它們能懂力學、重學、數(shù)學、度數(shù)之學、律呂之學嗎?《奇器圖說》里的詞語全都是中國自古以來使用的,可不是西方“帶來”的,在中國都是常識了,倒不如說是給西方寫的簡介。
所以,真實的情況是,落后的它們需要這樣的基礎(chǔ)知識,況且,西方當時統(tǒng)一度量衡了嗎?中國的尺寸和西方不一樣的啊,現(xiàn)在是接軌了,當時可沒有接軌,如何換算的......
反正,就能這么“對接”、“接軌”了,西方任何事物都不需要“基礎(chǔ)”,空中就能建樓閣,在中國耶教徒嘴里,一下子就能比大明朝還“先進”!不得了,又來造“神跡”了。
這些東西真要研究,也不至于看不出法國雅克·貝松的《機器與儀器的制造場》里的很多毛病,能把自己家的東西研究成別人家的,某些磚家真厲害!
從來就不思考、質(zhì)疑西方所謂的“科學”嗎?!那么,所謂的“科學家”又怎么能稱之為“科學家”,這一切本身就不“科學”,實事求是呢?“科學”不過是披上了“科學”外衣的耶教,掌握了人們崇拜“科技”的心理,制造并塑造了西方是“科技之神”的幻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轉(zhuǎn)自天涯長安今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