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全民學考罌語制度該取消了 專題之一:全民學考罌語真的存在嗎?
強制全民學考罌語制度該取消了(專題系列)
?
系列一、全民學考罌語真的存在嗎?
(一)各個學段,每個學生都要學都要考罌語
1.中小學各年級都開設罌語課,且課時占比很高。
即便群眾與家長對取消或降低罌語比例呼聲很高,一些省市也縮減了罌語科課時占比,但到了2023年新學期,罌語依舊占主科地位。期中期末還都要必考。
這是北京某小學三年級2023年2月份下發(fā)的課表:

對這個課表的課時做個簡單統(tǒng)計,結(jié)果是罌語課時占比為10%,居第三主科地位:

這個學校2022.8月下發(fā)的課表,還專門設置了“信息英語”,

如果把“信息英語”課時中的罌語算一半,罌語課時占比依舊高達11.67%,如果算百分之百,則占13.3%,與數(shù)學等量齊觀。而此前占比更高。
?

很多家長認為:在三大主科中,語文,大家都拉不開多大差距,就靠罌語拉開差距了。
實際上,罌語課后復習作業(yè)所占時間依舊不少,因為它是中考必考課,不同于美術(shù)音樂科學道法等課程,背罌語單詞額外占用時間多,考慮到中考高考分值比重,實際所以花費的時間不會少于15%,而不是10%或13.33%。
?2.中考、高考罌語為必考,且錄取分數(shù)占比很高
2022年度,北京中考總分為660分,語文、數(shù)學、外語滿分均為100分,體育滿分40分,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地理滿分均為80分。外語其實大部分是考罌語,罌語依舊是主科,且與語文數(shù)學比重一樣,占15.15%。而不是課程設計的13.33%或10%。
不要以為小學花15%的時間應付中考就完事了,高考過關(guān)才是目的。北京高考采用3+3模式,總分為750分,外語滿分150分,與語文、數(shù)學權(quán)重一樣,高于其他選考科目滿分分值100分。150分與總分750分比,占比高達20%。這個20%的高比例必然才是整個中小學學習時間資源分配的指揮棒,指揮中小學生全程必須花大功夫苦學罌語。
就是考研究生入學考試也要考罌語。但很多專業(yè)卻不考語文。
3.在大學階段,罌文為必修
我們以北京大學課程安排為例,來說明罌語地位。
從北大現(xiàn)行的2022-2023年第二學期課程設置來看,罌語課與漢語課的地位大不相同:
?

北大給罌語課版塊的很高地位,北大教務處給它設計了兩大版塊:“大學英語”與“中英雙語或英文課”。這兩個版塊還都是單列的。北大教學機構(gòu),除了有個“外國語學院”外,還有個“英語語言文學系”。其中“中英雙語或英文課”設計了160門課程。雖然這里說的是雙語,實際上基本是指罌語,沒有看到西班牙語德語與法語,個別涉及了所謂拉丁語,如歷史學系有一門課講的就是《基督教拉丁語》。這個雙語或罌語授課的,文科有7個學院,57門課;理工科有13個學院,41門課。具體如下:
?

文科院系所謂外語課設計這里要多說兩句。雖然馬克思《資本論》與《共產(chǎn)黨宣言》等都有英文版,但他們的雙語課沒有涉及一點點這方面課程,涉及的都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學與所謂管理學的內(nèi)容?!皣野l(fā)展研究院”有七門課用罌文講受,也多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學管理學的內(nèi)容,罌語授課還有北大考古文博學院的“世界考古學”課程。北大還有的匯豐商學院,用罌文講課的就有9門,光華管理學院罌語課有“投資中國”、“影子中央銀行”、“沉浸式中國發(fā)展探索”,講“中國金融”也用的是罌語。

理工類的幾十門課程都改用罌語講授了。醫(yī)學部的罌文課程設計要求的是對罌語要“精讀”,學會用罌文會話。物理學院的“超快激光和光譜”“地球環(huán)境問題與應對”也用罌文講課。
北大教務處也許對罌文表達效率很低可能有所不知,無論是語言還是文字上,罌語文比起漢語中文來,表達效率那、要差一大截,授課傳遞知識就會慢得多。關(guān)于兩種語文的表達效率研究,請詳見本人專門論證(https://weibo.com/1914663687/LeybiCFKG)。不知這樣設計去教授科學,是基于什么考慮?是故意降低學習效率嗎?
有一位警類院校在讀的工科類網(wǎng)友告訴我,他們學的課程中,中國語文課只學一學期, 2個學分。而罌語課要學四學期,12個學分,且要嚴格考試。而他們的學校因為行業(yè)特殊,基本上不用和外國人打交道,但罌語的分量卻很重,是漢語的四倍。不可理解。
有些大學以使用“罌文教材”或使用“罌語授課”為榮,強迫學生必須熟練深通罌語聽說讀寫能力。清華大學2011-2012學年度秋季學期全罌文授課的本科生課程有80門?,F(xiàn)在更多。
在暨南大學課程設計中,我們會看到講中醫(yī)課還鼓勵用罌語授課,誰用罌語講課便給予更高課時費。中醫(yī)課用罌語授課講得清楚嗎?《黃帝內(nèi)經(jīng)》白話文漢語能準確解釋清楚就不錯了,罌語擔當?shù)昧藛??學的是哪門子中醫(yī)呢?不可思議。口說無憑,且看他們自己的網(wǎng)站:



(二)“高級”學術(shù)論文成果評價,以罌文所謂“國際一流刊物”為最高標準,因子權(quán)重很高
隨著罌語教育在華夏大地的泛濫蔓延,在學術(shù)界,在學術(shù)成果評價、職稱評定中,海龜?shù)匚弧⒗浳膶W術(shù)論文地位出奇地高。導致學界文人就很喜歡將自己的科研評價體系納入到洋人標準之內(nèi)。洋人給他們自己的期刊制訂的所謂“影響因子”權(quán)重很高,我們就隨幫唱影努力接鬼。因為洋刊(實際主要是米國罌國期刊)因子設置權(quán)重大,得分高,自然學界就以在洋刊特別是所謂“國際一流”學術(shù)刊物發(fā)表罌文文章為尊,視為學術(shù)成果最高,發(fā)表者獲得的名利就多。至于為什么要這樣?為誰服務?則少有人問津。管它對國家民族的實際作用如何,管它是否拜在五眼聯(lián)盟腳下,只要獲得洋人給予的地位,那就是好成果。他們神話那個“影響因子”,至于分母分子怎么得來的,數(shù)據(jù)來源怎樣,則沒有人細究。
例如,《中國學術(shù)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2019年聯(lián)合發(fā)布了一個《世界學術(shù)期刊影響力綜合指數(shù)報告》。盡管這個報告搞了一大推圖表,但他們自己也承認洋刊數(shù)據(jù)來自于西方的一個民間機構(gòu),即基于睿唯安公司的數(shù)據(jù)庫。在這個三家機構(gòu)評價的數(shù)據(jù)來源期刊中,我們給米國選了 5914種、給罌國選了 4482種,而中國,才選了 1427 種。
?

這種與所謂“國際期刊同臺比較”前提的自變量值就選錯了,何談公正呢?如前幾名的科技期刊,按照他們的“接鬼”體系,罌國的《自然》雜志、米國的《科學》雜志,影響因子都達到了41分以上,而我國,即便是坐頭把交椅的《科學國家評論》(還是英文版)就只有13.762分,只排行第八:

至于中文版的《中國科學院院刊》只排了第35位,影響因子也只有可憐的1.7分。

這樣的評價體系和標準,怎么不會讓一般科研人員鉆牛角尖去學考罌文呢?
如今,各個系統(tǒng)、各類職稱錄取晉升,罌文是必考科目,用得著用不著的都要過這一關(guān)。除了長期在野外從事農(nóng)業(yè)、林業(yè)、水利、采礦、測繪、勘探等專業(yè)技術(shù)工作申報高級職稱的外,甭管你業(yè)務多精通,愛國為民心有多么紅,一律要考罌語。
(三)60歲以下的都被蠢笨罌語熏蒸過
在我們這塊土地上,60歲以下的中國人,恐怕都要過一下罌語這個篩子,都被蒸過一遍。如果誰沒有被罌語熏蒸過,似乎就沒資格做中國人了,會被認為是當代文盲了。除非你沒進過校門。哪位可以拿出個反例?
“全民學考”是現(xiàn)實存在,而沒有絲毫夸大,更不是一句空話。
?
下一期:強制學考存在嗎?
專題第三期:強制全民學考罌語的危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