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0萬的寶馬3系也想跟我的GT-R跑直線,是不是瘋了!


早期的直線加速賽誕生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的美國,那個時候的直線加速賽會選擇干涸的河床作為場地,用時最短的則被視為冠軍;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高速汽車協(xié)會在美國成立,汽車直線加速賽也呈現(xiàn)出合法化、組織化的趨勢;

(1965年Shelby GT350 4.7L V8發(fā)動機 最大功率275馬力,0-96km/h僅需6秒)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排量、大馬力的車型開始在美國興起,為后續(xù)的肌肉車文化埋下了伏筆。但十年后,也就是七十年代的美國,受到石油危機爆發(fā)影響,肌肉車日漸蕭條,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美國人還在堅持汽車文化,于是時尚、音樂、汽車的結合作品涌上街頭,逐漸形成Funny Car 文化。


(依自己意愿噴涂的Funny Car)
這個時期也是美國汽車文化最鼎盛的時期,個性化的改裝、涂裝再次賦予了汽車年輕的生命。

回到國內,由于中國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較晚,加上法律法規(guī)的限制,導致汽車文化并不能像日本或美國一樣被國民認可,從玩車的氛圍來看可以說中國汽車文化晚了近幾十年。幸運的是,愈發(fā)濃重的汽車文化開始在當今的國內盛行,其中同樣以直線加速賽為初衷的FAST4WARD就是誕生在這個年代,賽事涉及前驅組、高性能前驅組、EVO&STI組、GTR&911組、SUV組、頂級超跑組等共15個組別之多。

(2015年FAST4WARD上海站由一臺950馬力的日產GT-R創(chuàng)下了1/4英里9.488秒的記錄,尾速近288km/h)

記得上次FAST4WARD北京站的時候,我就在現(xiàn)場,比賽車型以德系車(寶馬M4、保時捷911、奧迪S3、高爾夫R、尚酷R、奔馳A級AMG)居多,但也不乏見到一些專業(yè)級的“賽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來自史萌老師的原廠風格寶馬E90 335i。

(史萌老師的寶馬E90 335i,原廠搭載了一臺與寶馬1M Coupe相同的直列6缸雙渦輪增壓發(fā)動機,代號為N54。在原廠發(fā)動機概況、原廠剎車套件、原廠閥門排氣的基礎上,對ECU、進氣系統(tǒng)、冷卻系統(tǒng)、渦輪增壓器等部件進行了升級。為了更貼近原廠風格,史萌老師以原廠輪圈為基礎重新打造了一套18寸鍛造輪圈,重量更輕,而且可以容納后輪285mm寬度的輪胎,最大限度地解決了后驅車的馬力輸出問題)

除了發(fā)動機、變速箱的硬件升級外,直線加速賽還會攻克輕量化、空氣動力學、車輛附著力、車輛制動力等基礎問題。

(頂級的Top Fuel直線加速賽車,0-300米的距離僅需3.2秒就可以完成,而尾速更是達到了600km/h以上的速度。累累戰(zhàn)績除了歸功于上萬馬力的動力輸出,還要為Top Fuel車型的空氣動力學點贊)

后輪驅動的賽車,通常會因為過剩的馬力而出現(xiàn)抬頭的現(xiàn)象,所以從很多車型的后杠上都能看到延伸出來的支撐架。支撐架上方則是負責減速制動的減速傘。


(直線加速賽開傘的過程。受賽道和其它環(huán)境的影響,國內很少會遇到開傘的情況,大部分則被視為帶有表演性質的開傘)
至于直線加速賽的輪胎選取會更有講究,國內的賽車通常會選用一些全熱熔輪胎或者半熱熔輪胎,依靠賽前暖胎加熱的方式使輪胎融化,從而增大摩擦力;國外比較發(fā)燒的車手,會選用光頭全熱熔輪胎,可以減少胎紋與地面間的阻力,而這種輪胎除了以加熱融化的方式提升附著力外,還可以通過加速時發(fā)生的輪胎形變,來拓展輪胎與地面間的摩擦面積。

花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排量肌肉車的出現(xiàn),可以說為今后的直線加速賽打下了基礎,甚至在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也能看到這些肌肉車“隱隱約約”地在為汽車文化做出的貢獻。

(道奇Challenger SRT Demon 6.2L V8 原廠狀態(tài)下9.65秒就可以跑完1/4英里的距離)

(Demon版本有一套Line-Lock系統(tǒng),可以按照個人需求鎖定前輪,達到后輪燒胎的效果,類似的系統(tǒng)在福特Mustang中也有體現(xiàn),不僅在5.0L的GT版本中可以看到,入門級的2.3T也有這個功能)

(你知道這是什么車上的標識嗎?)
即便現(xiàn)在它們不是最快的,即便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讓它們離我們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