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西安張家堡新莽墓發(fā)掘簡報

2021-12-08 09:31 作者:考古快遞  | 我要投稿

西安張家堡新莽墓發(fā)掘簡報

《文物》 2009年05期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

2006~2007年,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配合西安市行政中心北遷項目,在西安市北郊張家堡發(fā)掘漢墓數百座。此墓地西距漢長安城約2.5公里(圖一),墓葬以西漢墓為主,其中207年初發(fā)掘的一座新莽時期墓葬(編號M15),規(guī)模宏大,出土器物豐富,尤其是出土的九鼎,甚為重要?,F將其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5為長斜坡墓道豎穴土壙磚室墓,坐北向南,方向180°。墓上原有封土,現已不存。墓上方因取土被破壞,現墓道開口于擾土層之下,距地表深約0.9米。全墓由墓道、墓道東側北耳室、墓道東側南耳室、甬道、墓室五部分組成(圖二、七)。

墓道位于墓室南端,平面呈長方形,底為斜坡狀?,F墓道開口長13.4、寬3.4、斜坡長13.75、底寬2.2,底距開口深3.2米,坡度13°。墓道兩側有兩級生土二層臺,第一級二層臺距開口深0.7、長10.75、寬0.3米,第二級二層臺距開口深1.4、長7.9、寬0.3米。

耳室2個,一北一南位于墓道東壁靠近甬道處。兩耳室形制、結構、大小相同,平面均呈長方形。條磚砌壁,拱形券頂,壁條磚順置錯縫平砌,1排條磚縱向對縫券頂,條磚橫向錯縫平鋪底,條磚縱向錯縫平砌封門。耳室長4.7、寬1.38、壁高0.9、室高1.4米。

甬道位于墓道與墓室之間,條磚砌成,多被破壞,磚鋪底與墓室相同。甬道長1.75、寬1.45、壁高1.6、洞高2.2米。

封門位于甬道口,磚封門,條磚縱向錯縫平砌。封門高2.3、寬2.2米。

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先開挖土壙,土壙底鋪一層0.5米厚的細沙,然后其上磚筑墓室,磚室與土壙之間填以細沙?,F土壙開口長10.6、寬4.8、底距開口深4.15米,土壙內距開口1.35米深處有一級二層臺,兩側二層臺長10.2、寬0.3米,北側二層臺長4.4、寬0.3米,土壙后壁刻劃一“大”字及一戴尖帽的人物(圖八),應是修墓人中途休息時隨意所作。磚室因盜擾多已毀壞,殘存少量拱頂及鋪地磚。墓室壁條磚順置錯縫平砌,所用磚均被打磨光滑,底部鋪四層條磚,由下至上一、三層縱向錯縫平鋪,二、四層橫向錯縫平鋪。磚室長7.1、寬2.1、壁高1.6、室高2.2米。磚室口東西兩側各有一側室,形制相同,平面呈長方形,拱頂土洞,磚券門。西側室長3.2米,東側室長3米,兩側室均寬1.2、壁高0.6、室高1.2米。

葬具、葬式因墓室盜擾嚴重,人骨已不存,葬具、葬式不詳。

出土器物位置器物主要出土于墓道東側兩耳室內。其中北耳室共出土器物49件,集中于耳室后部,計有小陶罐31、小釉陶鼎13、銅蒸餾器1套(3件)、銅環(huán)1、銅鉤形飾1(圖三、九);南耳室共出土器物139件,也集中于耳室后部,有大釉陶鼎4、小陶罐90、大陶罐2、釉陶筒形器3、銅鼎5、銅筒形器3、器蓋銅握手10、漆木器環(huán)形銅構件10、漆木器月牙形銅構件10、鐵器1、鉛飾1組(圖四、一○、一一)。另外,墓室內殘存有釉陶鼎蓋7(另有部分釉陶鼎殘片)、釉陶盒蓋1、釉陶壺1、釉陶倉1、陶燈1、殘

瓦當1、銅蓋弓帽2、銅環(huán)1、鐵筒形器1等,另有大泉五十銅錢1枚。

盜洞 墓室上方共有盜洞5處(編號D1~盜洞自上而下打破土壙填土及墓室、側室或甬道頂部,直接進入墓室。D1,位于封門處,平面呈長方形,長1、寬0.6米;D2,位于墓室東側室,平面近圓形,長徑1.1、短徑0.85米;D3,位于墓室西側室,平面近圓形,長徑1.1、短徑0.85米;D4,位于墓室中部,平面呈長方形,長1.2、寬0.7米;D5,位于墓室后部,平面呈長方形,長1、寬0.65米。

二 出土器物

M15共出土器物204件(組),另有銅錢1枚,質地有陶、銅、鐵、鉛四種,分述如下。

1.陶器 155件。

大釉陶鼎4件(M15南∶2、24、32、37)。泥質紅陶,器腹輪制,耳、足模制,而后粘接,器表施黃綠色釉,部分釉層脫落。子口內斂,方唇,口沿兩側附對稱方穿耳,耳稍外彎,扁球形腹,圜底,底附三蹄形足,足跟略鼓,內側為三角棱形,斷面呈“”形,著地處有臺棱一周。中腹有凸棱一周,上腹模印竊曲紋,足跟內側中空。標本M15南∶2,口徑30.6、腹徑37.2、通高40.8厘米(圖五∶1、一二、三三∶2)。

小釉陶鼎 20件(M15北∶6、12~14、17、18、27、30~32、37、40、49;M15∶7~1、13、14)。泥質紅陶,器腹輪制,耳、足模制,而后粘接,器表施綠釉,其中墓室出土的釉陶鼎僅殘存7件器蓋和部分器身殘片,形制基本相同。器身,子口內斂,圓唇,口沿兩側附對稱雙耳(12件環(huán)耳、1件方形耳),扁球形腹,圜底,底附三踞熊形足,口沿下有臺棱一周,腹中部飾凸棱一周。蓋,淺覆缽形,弧頂近平,兩周凸棱將蓋面分為內外兩區(qū),內區(qū)中心模印一銜環(huán),之外三朱雀和一龍、一虎、一野豬相間分布,朱雀立于內區(qū)凸棱三乳突之上,外區(qū)模印山巒、龍、虎、鹿、豹、羽人、兔等圖案。為覆燒,口沿處有粘燒痕,唇部及耳面有垂釉現象。標本M15北∶30,環(huán)耳,腹略深??趶?3.6、腹徑20.4、通高18.8厘米(圖五∶2、一三)。標本M15北∶18,方形耳,頂端向外彎曲,腹略淺。口徑13.6、腹徑19.2、通高16.4厘米(圖五∶3、一四)。標本M15∶7,殘存器蓋,蓋頂模印雙龍紋和三乳突,之外模印走獸。

盒蓋1件(M15∶16)。泥質紅陶,器表施醬黃釉,僅存殘片,無法復原。覆缽形,頂有圈足形捉手。

壺1件(M15∶17),泥質紅陶,器表施綠釉。僅存部分口沿、腹壁、假圈足殘片,無法復原。

小罐 121件(M15北∶1~3、7~9、15、16、19~26、28、29、3~36、38、39、41~47;M15南∶1、3~7、9、1~13、18、19、29~31、3~35、41、42、4、46~50、53、60~6、68、73~79、81、86~10、12~127、129、130、135~138)。泥質灰陶,輪制,北耳室38件器表裝飾朱彩圖案,3件(M15北∶3、4、46)體較小,形制基本相同。侈口,圓唇,短束頸,溜肩,鼓腹,低矮圈足。標本M15北∶36,體略大,器表裝飾朱彩圖案,口沿下飾倒三角紋,三角紋內飾花葉紋,腹飾四組(每組兩周)弦紋,上下兩組弦紋之間裝飾幾何形目紋,圈足飾弦紋一周??趶?.6、腹徑18、底徑10、高19.4厘米(圖五∶5、一五)。標本M15北∶3,體較小,器表朱彩圖案與M15北∶36相同??趶?.4、腹徑13.6、底徑7.2、高13.6厘米(圖五∶6)。標本M15南∶3,體略大,鼓腹,器表無朱彩圖案??趶?.6、腹徑17.6、底徑9.6、高19.2厘米(圖六∶1、一六)。標本M15北∶39,體略大,圓鼓腹,器表無朱彩圖案??趶?.8、腹徑17.6、底徑9.6、高18.2厘米(圖六∶2、一七)。

大罐2件(M15南∶8、45)。泥質灰陶,輪制,形制相同??谖?,方唇,矮領稍內束,弧肩,圓鼓腹,平底內凹。標本M15南∶8,口徑17.5、腹徑29.5、底徑13.5、高29厘米(圖五∶4、一八)。

倉1件(M15∶2)。泥質紅陶,器表施綠釉,僅存?zhèn)}頂、腹部殘片和一足,無法復原。直口,圓唇,矮領,斜肩出檐,繞口一周環(huán)狀臺面,之下均勻布置放射狀瓦楞和四道粗短凸棱,瓦楞間模印出板瓦,獸形足。

燈 1件(M15∶15)。泥質灰陶,合模制,胎體厚重。燈盤殘,盤底近平,實心柱狀柄較粗,實心圓餅形底座。座面模印三角幾何紋和三乳突。底徑8.8、殘高8厘米(圖六∶3)。

筒形器 3件(M15南∶10、27、28)。泥質紅陶,輪制,器表施淺綠色釉,部分已脫落,形制、大小相同。子口,筒形腹,平底,底邊附三扁足??谘叵卵b飾一周凸面寬帶,腹部淺刻卷云紋圖案。標本M15南∶28,口徑10.4、底徑10.2、通高20.4厘米(圖五∶7、二○、三一)。瓦當 1件(M15∶1),泥質灰陶,殘存四分之一。圓形,邊緣凸起,當面中心之外凸弦紋兩周,間有4字,現殘存一“疆”字。直徑17.4、厚1.4厘米(圖三二)。

2.銅器46件,另有銅錢1枚。

鼎5件(M15南∶14、16、17、2、23)。體大,子口內斂,口沿兩側附對稱方穿耳,耳稍外撇,扁球形腹,圜底,底附三蹄形足,足跟略鼓,內側平直,斷面呈半圓形,著地處有窄臺棱。腹中部飾凸棱一周,上腹凸弦紋兩周,間飾竊曲紋。鼎原有木質蓋,已朽不存,僅存銅質握手和銀扣邊,鼎內淤土中有大量朱彩印跡。器表打磨光滑,不見范痕(封面)。標本M15南∶16,口徑28.2、腹徑36.6、通高45厘米(圖一九、二九∶1、三三∶1)。

筒形器3件(M15南∶15、20、21)。器表有綠色和紅褐色銹,形制、大小相同。直口,筒形腹,平底,底邊附三矮足,足外側較平直,內側圓弧,斷面近半圓形。口沿下飾凸面寬帶一周。標本M15南∶20,口徑10.4、底徑10、通高18.4厘米(圖二一、二九∶4)。

蒸餾器3件1組(M15北∶4、5、48)。由筒形器、、蓋三部分組成,出土時置于筒形器內,蓋置于上,器表均有綠色和藍色銹(圖二二)。

標本M15北∶4,為器蓋。整體形似一燈,上部呈淺盤形,敞口,平沿外折,方唇,沿面附對稱銜環(huán),淺腹,圜底近平,實心柱狀柄,柄由上下兩段組成,中間相接處為榫卯結構,之間以鉚釘相連,底座呈覆缽形。座底有氣泡修補痕,器表打磨光滑,不見范痕。盤口徑23.2、沿寬2、底徑16.8、通高18.8厘米(圖六∶6、二三)。

標本M15北∶5,為筒形器。平沿外折,方唇,筒形腹,下部稍內收,上腹有一周凸面寬帶,寬帶上有一周凸棱,并附對稱鋪首銜環(huán),平底稍內凹,底邊一側有一小而短的管狀流,底中心中空,上置一米格孔形箅,箅中心附一銜環(huán),底下外凸一圈足,圈足向下稍內收,底端有一周凸棱,凸棱斷面呈三角形,使用時方便與其他器物相套接。器表口沿下鋪首上方刻一“大”字,底外側隱約可見對稱范線??趶?3.4、沿寬1.8、底徑2.8、圈足徑12、通高35厘米(圖六∶4、5,二四)。

標本M15北∶48,為銅。斂口,圓唇,平沿,口沿兩側附對稱銜環(huán),扁球形腹,中部出檐,檐上翹與腹壁形成凹槽,檐一側有一流口,圜底,底附三矮蹄形足,足跟外鼓,著地處有臺棱一周,內側平直,斷面呈半圓形。外底有打磨痕,器表不見范痕,檐下腹側刻一“甲”字符號??趶?2.4、腹徑16.4、檐徑2.4、通高9.6厘米(圖六∶7、二五)。

器蓋握手 10件(M15南∶36、39、40、43、51、57、67、11、132、134)。其中5件(M15南∶39、40、43、51、67)體較大,形制、大小相同。圓形,上部大,下部小,中空。小端有一周朱漆弦紋,出土時內有朽木,且部分置于銅鼎中,推測其應為銅鼎木質器蓋的握手。標本M15南∶43,直徑6~13.8、高6.3厘米(圖二六、二九∶2)。另5件(M15南∶36、57、11、132、134)體較小,形制、大小相同。圓形,上部大,平頂封閉,頂下內束,下部小,中空。小端有一周朱漆弦紋,出土時內有朽木,推測其應為漆木器器蓋的握手。標本M15南∶134,直徑6~8.8、通高4厘米(圖二七、二九∶3)。

環(huán)形構件10件(M15南∶52、54~56、58、69~72、13)。其中4件(M15南∶52、5、69、13)形制、大小相同。圓環(huán)形,上部凸起圓形子口,應為漆木器口沿銅扣。標本M15南∶52,直徑19.2、口徑17.2、高1.8厘米(圖三○∶1)。另4件(M15南∶54、56、58、70)形制、大小相同。扁平狀圓環(huán)形,兩側邊緣上折,未折處一側呈葵花形,應為漆木器底邊銅扣。標本M15南∶56,直徑19.2、高1.2厘米(圖三○∶2)。標本M15南∶72,器略呈方形環(huán)狀,四側中部外弧,內側凸起圓形子口,內側殘存黑色炭灰和零星朱漆印跡,應為一漆木器口沿銅扣。直徑19.6、口徑15.6、高2厘米(圖三○∶3)。標本M15南∶71,圓角方形環(huán)狀,四側中部外弧,兩側邊緣上折,內側殘存零星朱漆印跡,應與M15南∶72為同一漆木器銅構件,此為底邊銅扣。直徑19.6、高1.6厘米(圖三○∶4)。

月牙形構件10件(M15南∶25、26、59、80、82~84、128、131、139)。形制基本相同,兩件一組,每組中一件稍窄長。體似月牙形,正、背兩面形成夾角,正面凸起簡化獸面紋,背面邊緣有朱漆窄條帶。應為漆木器構件。其中5件(M15南∶59、80、82~84)面稍寬,獸面鼻梁呈乳突形。標本M15南∶80,長13.5厘米(圖二九∶6)。另5件(M15南∶25、26、128、131、139)面稍窄,獸面鼻梁呈條形。標本M15南∶128,長15.3厘米(圖二九∶5)。

蓋弓帽2件(M15∶3、4)。形制、大小相同。管狀,頂端封閉,略細,中部伸出一刺,刺先平伸,而后上折,斷面近三角形。標本M15∶3,直徑1.2~1.6、長10.6厘米(圖二八、二九∶7)。

環(huán)2件(M15北∶1、M15∶12)。形制相同,圓環(huán)形,斷面呈圓形,一側有接痕,原應為其他器物的提環(huán)或鋪首銜環(huán)。標本M15∶12,外徑3.3、內徑2.5、斷面徑0.4厘米(圖二九∶8)。

鉤形飾1件(M15北∶10),鉤首呈獸首,柄呈長條狀三角凹槽形,內殘存朽木黑灰。長1厘米(圖二九∶9)。

銅錢1枚(M15∶6)。圓形方穿,兩面內外均有郭,篆書“大泉五十”4字。錢徑2.76厘米,重6.82克(圖三四)。

3.鐵器 2件。

筒形器 1件(M15∶5),殘存一半。圓筒形,敞口,平底??趶?、底徑8.6、高7.6厘米(圖三○∶5)。

另外1件(M15南∶38)銹蝕殘碎成小渣,無法復原,器形不詳。

4.鉛器1組(M15南∶85-1~15)。為小方鉛塊,大小略有不同。標本M15南∶85-1,邊長1.4厘米(圖三○∶6)。標本M15南∶85-13,邊長1.1厘米(圖三○∶7)。

三 ?結 語

1.墓葬年代

M15為長斜坡墓道豎穴土壙磚室墓,墓室積沙,墓道有耳室。關中地區(qū)長斜坡墓道豎穴土壙單室墓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已出現,西漢時期繼續(xù)沿用,東漢時期趨于消失,是大中型墓葬的主要形制。春秋戰(zhàn)國至西漢早中期土壙內為木構棺槨,且部分木槨與土壙之間積沙或積炭,如西安尤家莊交校西漢積沙墓[1]、咸陽楊家灣西漢早期墓(積炭)[2]、西安新安磚廠漢初積炭墓[3]、西安棗園西漢早期積炭墓[4]等,至西漢晚期磚室墓流行起來之后就由木槨改為磚室,積炭墓比較少見,但積沙墓仍然存在。墓葬出土的綠釉小陶鼎多見于西漢晚期和新莽時期墓葬中,其中出土的附耳綠釉小陶鼎多見于《長安漢墓》[5]西漢晚期和新莽時期墓葬中,東漢時期的墓葬中基本不見此類陶鼎[6]。出土的侈口短束頸矮圈足小陶罐在兩漢墓葬中比較少見,與西安地區(qū)雅荷M30、交校M3、電信M10、理工M9、曲花M9出土的圈足小陶壺形制相近或相同,而后者中前三座墓的時代均為西漢晚期[7],后兩座墓的時代為新莽至東漢初期[8]。此墓出土有1枚大泉五十錢,大泉五十錢為王莽居攝二年(7年)改制所始鑄,終止于地皇元年(20年)。另外,此墓出土的銅鼎形制與江蘇邗江縣楊壽鄉(xiāng)寶女墩新莽時期墓葬M104[9]出土的銅鼎形制基本相同,唯耳部不同,并且M15銅鼎所飾竊曲紋具有明顯的仿古意味,這種銅鼎的產生應具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因此,綜合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我們認為M15的年代應為新莽時期。

2.墓主身份

M15上方原有封土,帶封土的墓葬目前在西安地區(qū)主要見于帝王陵和高級貴族墓葬,而且此墓周圍就現存多處封土冢。此墓規(guī)模較大,其中現墓道開口寬達3.4米,而同期的小型墓葬墓道則寬約為1米。墓室先開挖土壙(殘長10.6、殘寬4.8米),然后其內砌筑磚室(長7.1米),墓道和墓室土壙均有二層臺,墓室平面呈“甲”字形,且墓道兩側或一側有形制較大的耳室或側室。這種形制與西安棗園西漢積炭墓[10]、長安郵電學院列侯墓[1]、西安理工大學西漢壁畫墓[12]等基本相同,而這三座墓葬均為貴族或列侯墓葬,因此,M115墓主身份也應與這三座墓的墓主身份相當。此墓出土器物達20多件,其中有5件大銅鼎和4件大釉陶鼎的九鼎組合,據文獻記載,西周時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此墓出土九鼎數量上雖為禮制中的天子級別,但墓葬規(guī)模卻較小,我們推測墓主應屬高級貴族,至少應為卿大夫,其地位也可能高至列侯。

3.墓葬出土相關器物

M15出土的5件銅鼎,形制、紋飾完全相同,應為一套列鼎,其形制為西漢晚期,所飾竊曲紋則是仿自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紋飾。西漢中、晚期不再流行隨葬銅禮器,出土的少量銅器,多為實用器,器形也較小。此次出土的銅鼎體大,較之西安三橋鎮(zhèn)高窯村出土有明確紀年的西漢銅鼎[13]還要大許多,銅鼎保存完好且無使用痕跡,說明其并非實用器,應是用于享祀的青銅重器。此墓出土的銅蒸餾器造型復雜而奇特,應為一件實用器。有關銅蒸餾器,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馬承源先生對其工作原理做過詳細的論證[14],但M15出土的由筒形器、蓋組合的蒸餾器之前從未發(fā)現過,從構造來看,可能用作蒸餾藥、酒之器,它的出土為漢代飲食和醫(yī)藥技術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其詳細工作原理則需進一步的研究。出土的10件環(huán)形構件,應為5件漆木器口沿和底邊的銅扣,由環(huán)形構件形狀來看,其中4件漆木器呈圓筒形,可能為漆奩,余1件橫斷面近方形,四壁略向外弧,可能是漆方盒。出土的10件月牙形構件,出土時2件成對置于一處,其中1件面稍窄,1件稍寬,形制非常少見,但從其結構來看,可能為某種漆木器的構件,最有可能是和南耳室內的5件漆奩或漆盒相配。

M15的時代明確,出土的銅鼎和大釉陶鼎以及由其形成的九鼎組合,在兩漢墓葬中應為首次發(fā)現。秦漢時期,墓葬中已不再流行隨葬青銅禮器,王莽時期實行托古改制,其中包括依托《周禮》進行禮制方面的改革,但僅見于文獻記載,缺少考古材料,此墓隨葬的九鼎應是王莽禮制改革的一個例證。這一墓葬的發(fā)現,為我們對新莽時期歷史、文化的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發(fā)掘:程林泉 張翔宇 張小麗 翟霖林 呼安林 楊永剛 王志勇 羅再朋

繪 圖:呼安林

攝 影:王 磊 陳 斌

拓 片:李明亮

執(zhí) 筆:張小麗 張翔宇 翟霖林

西安張家堡新莽墓發(fā)掘簡報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牟定县| 西青区| 栾城县| 新蔡县| 天全县| 钟祥市| 兴文县| 防城港市| 安仁县| 南江县| 新民市| 连云港市| 崇礼县| 西藏| 华坪县| 蓝山县| 高青县| 喜德县| 青岛市| 济宁市| 清远市| 安吉县| 福建省| 莱阳市| 商水县| 高阳县| 镇原县| 青岛市| 城固县| 淮北市| 绥化市| 繁昌县| 东乌珠穆沁旗| 亳州市| 萝北县| 垣曲县| 大化| 嘉祥县| 枣阳市| 西和县| 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