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 顏勤禮碑 (顏真卿)




























顏勤禮碑
【原文】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kuí)州都督府長史/上護(hù)軍/顏君/神道碑
曾孫/魯郡開國公/真卿/撰并書
【注釋】故:過去的、曾經(jīng)的。
秘書省著作郎、長史、上護(hù)軍:均為官名。
夔州都督府:唐代一級行政區(qū)劃名,治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
曾孫:顏真卿是顏勤禮的曾孫。
【譯文】唐代曾任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hù)軍的顏君(顏勤禮)之神道碑(這是此碑的碑額)
曾孫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文并書寫
【原文】君諱勤禮,字敬,瑯邪(láng yá)1 臨沂人。
【注釋】1、瑯邪(láng yá):同“瑯琊”。國內(nèi)有瑯琊山數(shù)處,此處則指秦置瑯琊郡。秦時,在古瑯琊邑置瑯琊郡。東漢,瑯琊郡改為瑯琊國,治開陽(今臨沂老城)。瑯琊臨沂(即瑯琊國臨沂縣之簡稱)自此始。歷史上很多望族以瑯琊為郡望,如東晉“王謝”的王家。諸葛亮也是山東瑯琊人,為避戰(zhàn)亂隨叔父遷到荊州。據(jù)記載顏氏始祖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顏回。顏子后裔世居于魯之曲阜,至二十四代嫡孫顏盛,遷瑯琊臨沂孝悌里。顏氏后人皆自稱“瑯琊臨沂人”。
【譯文】君名諱勤禮,字為敬,瑯琊臨沂人。
【原文】高祖諱見遠(yuǎn),齊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不食數(shù)日,一慟而絕2。事見《梁》、《齊》、《周書》3。
【注釋】2、東晉滅亡后,南朝宋(420-589)、齊(479-502)、梁(502-557)、陳(557-589)如穿梭般交替更迭。在齊朝,御史中丞是負(fù)責(zé)糾察彈劾官僚的最高官員。齊朝倡節(jié)儉,政治清明,后因內(nèi)亂被梁武帝蕭衍所代,顏見遠(yuǎn)絕食而殉國,可見顏氏的忠烈源遠(yuǎn)流長。梁武帝就是編《昭明文選》的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老爹,倒行逆施士族門閥制,對百姓則實施殘暴苛政,競也在位48 年。《梁書》列傳第四十四《顏協(xié)傳》載:“高祖受禪,見遠(yuǎn)乃不食,發(fā)憤數(shù)日而卒。高祖聞之曰:'我自應(yīng)天從人,何預(yù)天下士大夫事?而顏見遠(yuǎn)乃至于此也?!?/p>
3、《梁書》、《齊書》和《周書》名列“二十四史”,為貞觀十年(636)魏徵主持編寫,歷時七年修成。《梁書》、《陳書》、《齊書》、《周書》、《隋書》稱五代史,時稱良史。
【譯文】勤禮君的高祖名諱為見遠(yuǎn),是齊朝的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禪登基,他絕食數(shù)天,一聲痛哭,與世長辭,此事記載于《梁書》、《齊書》和《周書》中。
【原文】曾祖諱恊(xié),梁湘東王記室參軍,《文苑》有傳4。
【注釋】4、梁湘東王為梁武帝蕭衍第三子,名蕭繹。記事參軍是掌管軍中文書的官員。顏見遠(yuǎn)為梁朝篡國而死節(jié),兒子顏協(xié)也得接著當(dāng)梁朝的官,他沒去采薇。《梁書》列傳第四十四《文學(xué)》有《顏協(xié)傳》,《南史》列傳第六十二《文學(xué)》亦有《顏協(xié)傳》。但唐姚思廉撰《梁書》、唐李延壽撰《南史》均無《文苑傳》,倒是李延壽撰《北史》之《文苑》有《顏之推傳》。所以,此處“文苑”可能應(yīng)為“文學(xué)”,系魯公筆誤,清董誥編《全唐文》上作“文學(xué)”,是對的。
【譯文】勤禮君的曾祖名諱為協(xié),曾任梁湘東王的記事參軍,《梁書·文學(xué)》中有傳記。
【原文】祖諱之推,北齊5 給事黃門侍郎6,隋東宮學(xué)士7,《齊書》有傳。始自南入北8,今爲(wèi)京兆長安人。
【注釋】5、北朝先后有北魏(386-534)、東魏(534-550)、北齊(550-577)、西魏(535-556)和北周(557-581)等朝代。南朝禁碑,書法以尺牘行草為時尚。北朝刻石書法棱角鋒利,質(zhì)樸勁健,后世統(tǒng)稱為魏碑。
6、給事黃門侍郎:黃門即皇宮門。給事黃門侍郎是侍從皇帝,傳達(dá)詔命的官員,史稱顏之推為“顏黃門”,在下文中魯公直接以“黃門”代顏之推的名諱?!额伿霞矣?xùn)》就是顏之推的傳世之作,后世序跋中又稱作《黃門家訓(xùn)》。
7、太子所居之宮稱為東宮。東宮學(xué)士為太子?xùn)|宮里掌管典禮、編撰的文官。
8、顏之推自南朝入北朝做官,隋統(tǒng)一后再出仕,故曰“始自南入北”。
【譯文】勤禮君的祖父名諱為之推,曾任北齊的給事黃門侍郎,后任隋朝的東宮學(xué)士,《齊書》有傳記。從之推公開始從南朝入北朝為官,所以顏氏如今是京兆長安人。
【原文】父諱思魯,博學(xué)善屬(zhǔ)文1,尤工詁訓(xùn),仕隋司經(jīng)局校書2、東宮學(xué)士、長寧王侍讀3,與沛國劉臻辯論經(jīng)義4,臻屢屈焉。
【注釋】1、屬,“屬”之俗寫。屬文,撰寫文章?!额伹诙Y碑》中“屬”字無論音zhǔ、shǔ,均從俗寫作“屬”,所謂“手頭字”。手頭字是1956 年簡化字的一個重要來源。
2、司經(jīng)局:官署名,南朝梁太子官署有典經(jīng)局,北齊有典經(jīng)坊,隋稱司經(jīng)局,唐一度改名桂坊,有洗馬等官,掌太子宮中圖書。明清時仍有此官署,清亡乃廢。校書,掌管???、管理典籍的官職。
3、長寧王,楊儼,隋太子楊勇之子,隋文帝楊堅之長孫,六歲封長寧郡王,楊勇廢,長寧王亦遭黜,后為煬帝所鴆。侍讀,陪侍帝王讀書論學(xué)或為皇子等授書講學(xué)的文官。
4、沛國劉臻:《文苑》載“劉臻,字宣摯,沛國相人也?!彼逦牡劢y(tǒng)一中國后,未設(shè)置藩王,故并無沛國,這里是以古國名為籍貫。《文苑》又載:“皇太子勇引為學(xué)士,甚親狎之。臻無吏干,又性惚怳,耽經(jīng)覃思。至于世事,多所遺忘。”又載“精于兩漢書,時人稱為漢圣?!笨梢妱⒄槭莻€皓首窮經(jīng)的老夫子,太子楊勇與之親昵。
【譯文】勤禮君的父親名諱為思魯,他學(xué)識廣博,擅寫文章,特別精通訓(xùn)詁學(xué)。在隋朝時他擔(dān)任司經(jīng)局的校書、東宮學(xué)士、長寧王的侍讀等官職。他曾與劉臻辯論經(jīng)籍義理,劉臻屢屢理屈辭窮。
【原文】《齊書·黃門傳》云集序君自作5,後加踰岷(yú mín)將軍6。太宗為秦王,精選僚屬,拜記室參軍,加儀同7。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8 呼顏郎是也,更唱和者二十餘首。
【注釋】5、史稱顏之推為“顏黃門”,故魯公稱“顏之推傳”為“黃門傳”?!侗饼R書》列傳第三十七《顏之推傳》載:“之推在齊有二子,長曰思魯,次曰敏楚,不忘本也。之推集在,思魯自為序錄?!?/p>
6、踰岷將軍:根據(jù)網(wǎng)上流傳的《隋唐以前的將軍名號》,踰岷將軍的級別為“從六品下”。
7、儀同:儀同將軍,車騎大將軍、儀巖石司的簡稱,又可簡稱為儀同?;蜓詢x同即“儀同三司”,三司即三公(太尉、司空、司徒),西漢時為軍務(wù)政務(wù)首腦,后泛濫為散官,儀同三司即雖然不是三司但儀制同于三司。與如今的“相當(dāng)于廳級”、“相當(dāng)于副總理級”大致一個意思。
8、《英童集》,這里應(yīng)加書名號,應(yīng)當(dāng)是殷英童的個人詩文集,該書中稱呼顏思魯為“顏郎”。不如此斷句,則“集”字與“呼”字連讀,就沒法解了。電子版《全唐文》誤。
【譯文】《齊書·顏之推傳》記載,《顏之推集》的序都是思魯親己撰寫。后來他被加封為踰岷將軍。太宗皇帝還是秦王的時候,精選手下的幕僚,他被授予記室參軍的職務(wù),并加授儀同一職。他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的女兒為妻,《英童集》所說的顏郎就是指他,而且該書還收錄了他們之間來往唱和的詩二十余首。
【原文】《溫大雅傳》9 云,初君在隋,與大雅俱仕東宮,弟愍(mǐn)楚與彥博同直內(nèi)史省,愍楚弟遊秦與彥將俱典祕閣。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選。少時學(xué)業(yè),顏氏為優(yōu),其後職位,溫氏為盛。事具唐史10。
【注釋】9、溫大雅(約572-629 年),字彥弘,他有兩個弟弟彥博(大臨)、彥將(大有)。溫彥博是唐貞觀年間著名宰相,《虞恭公溫彥博碑》為歐陽詢所書名碑。《溫大雅傳》原文如下:“初,大雅在隋,與顏思魯俱在東宮,彥博與思魯?shù)茼眱?nèi)史省,彥將與愍楚弟遊秦典校祕閣。二家兄弟,各為一時人物之選。少時學(xué)業(yè),顏氏為優(yōu)﹔其後職位,溫氏為盛。”可見顏真卿基本是引用原文。
10、如今提《唐史》,一般指《舊唐書》和《新唐書》。五代后晉(936-947)時官修的《舊唐書》,原名《唐書》,宋代歐陽修、宋祁等編寫《新唐書》問世后,改稱《舊唐書》。中唐的顏真卿自然無緣讀到后朝史家所修的《舊唐書》和《新唐書》,則此處的“唐史”二字所指為何?原來唐代歷任皇帝均設(shè)史官修《實錄》(春秋時便有“董狐之筆”!),并先后有吳兢、韋述、柳芳等根據(jù)《實錄》三篡《國史》,后世史家修《唐書》皆以此為底本?!稖卮笱艂鳌樊?dāng)首見諸唐史官《國史》,后世舊新《唐書》因之。顏真卿“事具唐史”即是指唐史官所輯錄的《實錄》和《國史》。清人編《全唐文》時,將這四字改為“事具國史”,更精當(dāng),亦可免除后人混淆。
【譯文】《溫大雅傳》記載,最初他在隋朝,與大雅先生同在東宮做官,思魯公的弟弟愍楚與大雅先生的弟弟彥博同在內(nèi)史省當(dāng)值,愍楚的弟弟游秦與彥博的弟弟彥將一同掌管秘閣。顏溫兩家的兄弟,都是當(dāng)時的著名人物。年輕時的學(xué)業(yè),以顏氏兄弟為優(yōu),后來官場的職位,則以溫家兄弟更為顯赫。這些事在《唐史》中有詳細(xì)記載。
【原文】君幼而朗晤 1,識量弘遠(yuǎn),工於篆籀(zhòu)2,尤精詁訓(xùn)3,秘閣司經(jīng)史籍多所刊定4。
【注釋】1、“晤”字的今義,以“會晤”為主,不過該字的本義卻是“聰明”,這是個形聲字,從日,表日光,吾表聲。在《顏氏家廟碑》中,作“朗悟”,可見二字的含義非常相近。
2、篆籀:篆,專指秦朝統(tǒng)一文字后的小篆;籀,即秦之前的大篆。有“史籀所作為大篆,李斯所作為小篆”的說法,史籀,相傳是周宣王時太史,作《史籀篇》。
3、詁訓(xùn),即訓(xùn)詁學(xué),探究古文字義的學(xué)問,是傳統(tǒng)“小學(xué)”之一。
4、此處斷句破費思量。秘閣,是宮廷藏書機(jī)構(gòu),自晉、南朝宋至隋、唐,皆設(shè)有秘閣藏書,宋《淳化閣帖》全稱實為《淳化秘閣帖》。司經(jīng),或為秘閣的官職名,或為司經(jīng)局簡稱,這里取后一種。全句義:秘閣和司經(jīng)局的史籍,多數(shù)都是經(jīng)過他修正、定稿的。
【譯文】勤禮君小時候就明朗聰穎。他見識氣度寬宏深遠(yuǎn),擅長篆書,尤其精通訓(xùn)詁學(xué),秘閣和司經(jīng)局的史書,很多都經(jīng)過他修正、定稿。
【原文】義寜元秊5 十一月,從太宗平京城,授朝散正議大夫勳(xūn)6,解褐秘書省校書郎7。
【注釋】5、義寧元年:隋恭帝楊侑義寧元年,即公元617 年,李世民揮師攻破長安,次年,隋滅唐立。
6、根據(jù)唐朝官制,朝散大夫等級為從五品下,正議大夫為正四品上,可見顏勤禮先封朝散大夫,后升任正議大夫。勛官實際上是沒有實職的榮譽稱號。
7、解褐:褐即平民所穿的粗布衣,解褐,意即脫去布衣,擔(dān)任官職。因為授勛是沒有實職的,此處才曰“解褐”。秘書省校書郎:秘書省是專門管理國家藏書的官署,從東漢桓帝始置秘書監(jiān),南北朝升為秘書省,唐代曾改稱“蘭臺”及“麟臺”。秘書省長官為秘書省監(jiān),級別為從三品,校書郎為正九品上,掌校對典籍,刊正文章。
【譯文】義寧元年十一月,他跟隨太宗平定京城,被授予朝散大夫和正議大夫的勛官,擔(dān)任秘書省校書郎的官職。
【原文】武德中授右領(lǐng)左右府鎧曹參軍8,九秊十一月授輕車都尉兼直秘書省。
【注釋】8、武德為唐高祖李淵年號,公元618-627 年。隋文帝置左右領(lǐng)左右府,唐仍之,執(zhí)掌護(hù)衛(wèi)侍從等。鎧曹參軍是主管皇帝和太子行路儀仗的官員。
【譯文】武德年間授予右領(lǐng)左右府鎧曹參軍一職,武德九年十一月授予輕車都尉,并兼職于秘書省。
【原文】貞觀三秊六月兼行雍州參軍事,六秊七月授著作佐郎,七秊六月授詹事主簿,轉(zhuǎn)太子內(nèi)直監(jiān),加崇賢館學(xué)士9。
【注釋】9、一串官制名,拗口且費解,大致如下:
輕車都尉,從四品勛官,非實職?!凹嬷泵貢 钡摹爸薄?,即“值”的本字,當(dāng)值之義。
參軍事,又稱參軍,即參謀軍務(wù)之義,大概相當(dāng)于今天的參謀。
著作佐郎:品級為從六品上,比校書郎高升了好幾級!
詹事主簿:詹事府是太子?xùn)|宮的最高行政機(jī)構(gòu),詹事主簿是負(fù)責(zé)來往政務(wù)文書的收發(fā)、審核、用印的職務(wù),品級為從七品上。
太子內(nèi)直監(jiān):正六品,此時的太子是太宗長子李承乾,該職務(wù)的權(quán)責(zé)暫未詳。
崇賢館學(xué)士:貞觀十三年(639 年)設(shè)置崇賢館,歸東宮直轄。上元二年(675 年)因避太子李賢名,改為崇文館。置學(xué)士掌經(jīng)籍圖書,教授生徒。學(xué)生均為皇族貴戚及高級京官子弟。東宮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置太師,太傅,太保及少師,少傅,少保,專司訓(xùn)導(dǎo)。此外,在其府下還有一套文武人馬,其制擬中央官制,門下坊擬門下省,統(tǒng)領(lǐng)司經(jīng)、宮門、內(nèi)直、典膳、藥藏、齋帥等六局。典書坊擬內(nèi)史省,下文的“太子通事舍人”即任職典書坊。家令寺、率更令寺、仆寺,制擬中央諸寺諸監(jiān)。歐陽詢便曾任太子率更令,故世稱歐陽率更。
【譯文】貞觀三年六月兼任雍州的參軍職務(wù),六年七月授予著作左郎,其年六月授予詹事主簿,轉(zhuǎn)任太子內(nèi)直監(jiān),加任崇賢館學(xué)士。
【原文】宮廢,出,補蔣王文學(xué)10,弘文館學(xué)士11。
【注釋】10、“宮廢”,指東宮太子李承乾被廢一事。蔣王,唐太宗子李惲封蔣王。文學(xué),官名,漢代于州郡及國王設(shè)置文學(xué),或稱文學(xué)掾、文學(xué)史,為后世教官所由來。隋唐時,太子及諸王下亦置文學(xué)。
11、唐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時為天策上將軍的李世民設(shè)立文學(xué)館,作為其智囊機(jī)構(gòu),聚集了房玄齡、杜如晦、虞世南等政治人才,時稱“十八學(xué)士”,顏勤禮胞兄顏相時名列其中。文學(xué)館的建立,標(biāo)志著李唐從武功到文治的轉(zhuǎn)折。魏晉時盛行門閥制度,官僚階層被幾個望族壟斷(如王謝)。隋廢“九品中正制”開科考先河,唐承襲科考取仕制度,極大地激發(fā)了儒家讀書人“修齊治平”的政治熱情,故唐太宗才有那句著名的豪語“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李世民登基后,下令在弘文殿聚書20 萬卷,改修文館為弘文館,又集聚一批英才,“聽朝之際,引入殿內(nèi),講論文義??或至夜分而罷?!眱绅^相繼只有幾年,薈萃人才,開拓文化,功不可沒。
【譯文】東宮太子被廢后,勤禮君出宮補任蔣王的文學(xué)一職,后任弘文館學(xué)士。
【原文】永徽元秊三月制曰,具官君“學(xué)藝優(yōu)敏,宜加獎擢(zhuó)”12。乃拜陳王屬學(xué)士如故,遷曹王友13。無何,拜秘書省著作郎。
【注釋】12、制,帝王“命為制,令為詔”,帝王的命令統(tǒng)稱為制或詔。具官,官爵品級的省寫。唐宋后,官吏在公文函牘或其他應(yīng)酬文字上,常把應(yīng)寫明的官爵品級簡寫為“具官”,又稱“具位”。
13、陳王、曹王,李世民的皇子皇孫封王,不查名字了。曹王友,不是朋友,而是輔佐、侍從之類的官職,與上文“文學(xué)”類似,合稱“友學(xué)”??梢娡鯛斶B朋友都不能自己隨意交,那也得封。
【譯文】永徽元年三月皇帝下詔令說,官員勤禮君“學(xué)藝優(yōu)敏,宜加獎擢”,于是官拜陳王部屬學(xué)士,一如從前。后又調(diào)任曹王友。不久,又授予秘書省著作郎之職。
【原文】君/與兄/秘書監(jiān)/師古、禮部侍郎/相時/齊名,監(jiān)與君1 同時為崇賢、弘文館學(xué)士,禮部為天冊府學(xué)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於司經(jīng)局校定經(jīng)史。
【注釋】1、此處斷句甚費解。因為碑在此處斷為兩截,拓片缺一字?!度莆摹窞椤??齊名秘監(jiān)與君同時??”,衍一“秘”字,且“與”字與拓片明顯不符。此字外形似為“上”,實為“與”字。“與”為“與”的異體字,顏真卿有二者混寫的習(xí)慣,《顏氏家廟碑》有兩個字形各五處。參見專文考證。兄弟三人同時進(jìn)入唐太宗的智囊機(jī)構(gòu),果是世代望族。不過顏氏在官場的頂峰,還是顏真卿,下文有述。
【譯文】勤禮君與兩位兄長秘書監(jiān)顏師古,以及禮部侍郎顏相時名望相齊,師古、勤禮同時任崇賢館和弘文館的學(xué)士,相時任禮部任天冊府學(xué)士,勤禮君的弟弟,時任太子通事舍人的顏育德,又奉命在司經(jīng)局校正、刊定經(jīng)籍、史籍。
【原文】太宗甞圖畫崇賢諸學(xué)士,命監(jiān)為讃,以君與監(jiān)兄弟,不宜相襃述,乃命中書舍人蕭鈞特讃君曰:“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德彰素里,行成蘭室,鶴龠(yuè) 馳譽,龍樓委質(zhì)。2”當(dāng)代榮之。
【注釋】2、依仁服義:仁義是儒家思想體系中的兩個核心概念,后世儒家擴(kuò)充為仁義禮智信,合稱“五?!保蔀橹袊说赖聝r值體系的核心內(nèi)容。“服”,即踐行、從事之意,《論語·為政》:“有事,弟子服其勞?!?。“依仁服義”四字采用了古詩文中常見的互文修辭句式。
懷文守一:“文”,本義為飾紋,引申為文字、文章,儒家典籍中又專指禮儀制度。守一,出自《老子》“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在道家、儒家的修為中均有專指,此處就是遵守專一之意。
履道自居,下帷終日:自居,究竟是“獨自居住”,還是“以??自任”?字面上看應(yīng)當(dāng)是前者,但后者似更有深意,取之。下帷,放下室內(nèi)的帷帳,引申為閉門苦讀,或講學(xué)。
德彰素里,行成蘭室:注意此處是“里”(鄉(xiāng)里),不是“裏”或“裡”(裏外),這屬于雀占鳩巢式的簡化字。素里,意指純樸的鄉(xiāng)里。蘭室與素里對仗,惠蘭之室,幽香芳潔,自然是賢人所居。鶴龠馳譽,龍樓委質(zhì):《顏氏家廟碑》作“鶴鑰馳稱”,“龠”、“籥”、“鑰(鑰)”三字在此處通用,皆為“鎖”意。鶴鑰,又作“鶴禁”,指太子所居住的地方,即東宮?!稘h宮闕疏》:“鶴宮,太子所居,凡人不得出入,故曰鶴禁?!饼垬?,漢代太子宮門名,亦借指為太子?xùn)|宮。委質(zhì),古代卑幼拜見尊長,把禮物(即“質(zhì)”,又作“贄”)放在地上抽身而退,稱為“委質(zhì)”,引申為向君主獻(xiàn)禮、獻(xiàn)身、歸附。以上的贊,是夸耀唐太宗在位時顏勤禮對東宮太子李承乾的服侍之功,太子被廢,自然就煙消云散了,但德行猶存,且是皇上的褒揚,故顏真卿在多通神道碑中引用。以上贊詞收錄于《全唐文》卷148 蕭鈞目下,文作“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業(yè)彰素里,行成蘭室。鶴鑰馳稱,龍樓委質(zhì)?!眰€別字略有出入,當(dāng)以《全唐文》為準(zhǔn)。
【譯文】太宗皇帝曾籌劃崇賢館的諸位學(xué)士,指派秘書監(jiān)師古來撰寫贊詞。因為勤禮君與秘書監(jiān)是親兄弟,不宜由兄長來褒揚,于是指派中書舍人蕭鈞特別撰寫贊詞如下:“依仁服義,懷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終日。德彰素里,行成蘭室,鶴龠馳譽,龍樓委質(zhì)。(意譯:顏勤禮言行遵從仁義,心懷圣賢禮儀,恪守如一。他以履行圣人之道為己任,終日在帷帳內(nèi)勤奮研讀。他的道德彰顯于純樸的鄉(xiāng)里,他的品行修成于芳潔的雅室。他的美譽在太子的鶴宮中傳揚,他傾力獻(xiàn)身于太子的偉業(yè)。)”同代人都以勤禮君為榮耀。
【原文】六秊,以後夫人兄中書令柳奭(shì)親累3,貶夔州都督府長史,明慶六秊加上護(hù)軍。君安時處順,恬無慍色。不幸遇疾,傾逝於府之官舍,既而旋窆biǎn于京城東南萬秊縣寜安鄉(xiāng)之鳳棲原。先夫人陳郡殷氏臮(jì)5 柳夫人同合祔(fù)6焉,禮也。
【注釋】3、顏勤禮先后娶兩位夫人,原配殷夫人生二子,繼配柳夫人生五子,參見下文。柳夫人之兄中書令柳奭是唐高宗皇后王氏的外祖父(李治還得管顏勤禮叫表姥爺),李治欲廢王皇后,立武則天,柳奭與顧命大臣褚遂良力阻,事敗,柳奭被誅,褚遂良外逐而沒,顏勤禮受連累被貶夔州都督府長史,柳夫人所生的五個兒子終生不得進(jìn)仕。
4、窆,下葬之意。
5、臮,形旁為下面的“眾”,聲旁為“自”,古同“暨”,“和、與”之意。碑中顏真卿寫作“自 水”,為其異體字,非“洎”,更非“泉”。而在《顏氏家廟碑》中,二種寫法均有。
6、合祔,即合葬。注意,“祔”從“示”(表祭祀、禮儀),而不是“衣”字旁。
【譯文】永徽六年,因為繼配柳夫人的兄長中書令柳奭的親戚關(guān)系而受到連累,被貶為夔州都督府長史,明慶六秊擔(dān)任上護(hù)軍。勤禮君安于時遇,處事平順,內(nèi)心恬淡,面無怨色。后來不幸身染疾病,在都督府的官宅中去世,不久歸葬于長安東南萬年縣寧安鄉(xiāng)的鳳棲原。先夫人陳郡殷氏和柳夫人一起合葬,這是遵循禮節(jié)。
【原文】七子:
昭甫,晉王曹王侍讀,贈華州刾史1,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
敬仲,吏部郎中,事具劉子玄神道碑2。
殆(dài)庶、無恤、辟非、少連、務(wù)滋,皆著學(xué)行,以柳令外甥不得仕進(jìn)。
【注釋】1、贈,死后追封官爵。刾,“刺”之異體字。華州,今陜西華縣。
2、劉子玄,字知己,661~721 年,唐代史家,畢其一生撰《史通》,是我國首部史學(xué)理論著作。
【譯文】勤禮君有七個兒子:昭甫,曾任晉王、曹王侍讀,逝后追封華州刺史,他的事跡在真卿所撰寫的神道碑中有詳細(xì)記述。
敬仲,曾任吏部郎中,事跡記載于劉子玄所撰寫的神道碑中。
殆庶、無恤、辟非、少連、務(wù)滋,學(xué)問品行卓著,因為是中書令柳奭的外甥,未能做官。
【原文】孫:
元孫,舉進(jìn)士3,考功員外劉奇特標(biāo)牓之,名動海內(nèi),從調(diào)4 以書判入高等者三5,累遷太子舍人屬6。玄宗監(jiān)國,專掌令畫7,滁、沂、豪三州刾史,贈秘書監(jiān)。
惟貞,頻以書判入高等,歷畿(jī)赤8 尉丞、太子文學(xué)、薛王友,贈國子祭酒、太子少保,德業(yè)具陸據(jù)神道碑。
會宗,襄州參軍。
孝友,楚州司馬。
澄,左衛(wèi)翊衛(wèi)。
潤,倜儻,涪城尉。
【注釋】3、唐朝承襲了隋朝科舉制并完善之,成為王朝選拔人才,運行文官制度的主要形式。唐朝的科舉分明經(jīng)、進(jìn)士兩個主要的科目,明經(jīng)重經(jīng)學(xué),即對經(jīng)籍的熟稔程度,屬于記誦之功,而進(jìn)士重詩賦策問,難度遠(yuǎn)遠(yuǎn)高于明經(jīng)。故登進(jìn)士科猶如登龍門,時稱“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jìn)士”。顏氏世代重經(jīng)學(xué),子弟多登明經(jīng)科,如下文稱春卿“明經(jīng)拔萃”,唯有顏元孫、顏真卿二人登進(jìn)士科。
4、從調(diào),又作“從調(diào)選”,即參與吏部銓選,以期得到官職。
5、唐朝選拔人才從身、言、書、判四方面考察,身即體貌,言即言辭,書即書法,判指文理?!皶腥敫叩取保磿▋?yōu)美,文理優(yōu)秀,被列入高等。
6、屬,猶言“之類”,并非“部屬”之意。該句意思是,屢次升遷太子舍人之類的官職。
7、皇帝因故暫不能親自主政,由太子理政,謂之“監(jiān)國”。畫,意為籌謀,令畫,即政令謀劃。此意又寫作“劃”,故“計畫”同“計劃”,“筆畫”同“筆劃”。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劃”與“劃”古為兩個不相關(guān)的字,“劃”音huá,劃船、劃槳的“劃”。推行簡化字后,“劃”被歸入“劃”,“劃”遂成為多音字、多義字,混亂不小。
8、唐代京城所治之縣為赤縣,京之旁邑為畿縣,合稱“畿赤”。
【譯文】勤禮君的孫子:元孫,舉進(jìn)士科,考功員外郎劉奇專門予以夸獎,因而名聲震動海內(nèi),吏部銓選時,因為書法、文理而三次被列入高等,多次升任太子舍人等職。玄宗以太子身份監(jiān)國期間,元孫專門掌管政令籌劃,后任滁州、沂州、豪州三州刺史,逝后追封秘書監(jiān)。
惟貞,多次因書法、文理而被列入高等,歷任京畿數(shù)縣的縣尉和縣丞、太子文學(xué)、薛王友,逝后追封國子祭酒、太子少保,他的品德和業(yè)績記載于陸據(jù)所撰神道碑。
會宗,曾任襄州參軍。
孝友,曾任楚州司馬。
顏澄,曾任左衛(wèi)翊衛(wèi)。
顏潤,灑脫不羈,曾任涪城縣尉。
【原文】曾孫:
春卿,工詞翰,有風(fēng)義,明經(jīng)拔萃(cuì),犀浦蜀二縣尉9。故相國蘇頲(tǐng)舉茂才,又為張敬忠劍南節(jié)度判官、偃師丞。
杲卿,忠烈有清識吏幹,累遷太常丞,攝常山太守10,殺逆賊安祿山將李欽湊,開土門11,擒其心手何千秊、高邈,遷衛(wèi)尉卿兼御史中丞。城守陷賊,東京遇害,楚毒參下,詈(lì)言不絕,贈太子太保,諡曰忠12。
曜(yào)卿,工詩善草隸13,十六以詞學(xué)直崇文館,淄川司馬。
旭卿,善草書,胤山令。
茂曾,訥言敏行,頗工篆籀,犍為司馬14。
闕疑,仁孝,善《詩》、《春秋》,杭州參軍。
允南,工詩,人皆諷誦之15,善草隸,書判頻入等第16,歷左補闕、殿中侍御史,三為郎官、國子司業(yè)、金鄉(xiāng)男。
喬卿,仁厚有吏材,富平尉。
真長,耿介,舉明經(jīng)。幼輿(yú),敦雅有醞藉17,通班《漢書》,左清道率府兵曹。
真卿,舉進(jìn)士18,校書郎。舉文詞秀逸19,醴(lǐ)泉尉,黜陟(zhì)使王鉷(hóng)20以清白名聞。七為憲官,九為省官21,薦為節(jié)度採訪觀察使,魯郡公。
允臧,敦實有吏能,舉縣令,宰延昌,四為御史,充太尉郭子儀判官、江陵少尹、荊南行軍司馬。
長卿、晉卿、邠(bīn)卿、充國、質(zhì),多無祿早世。
名卿、倜、佶(jí)、伋(jí)、倫,並為武官22。
【注釋】9、犀浦縣、蜀縣,唐代成都府二屬縣。
10、攝,本意為統(tǒng)轄,假借為代理之意。常山,今河北正定縣,古稱常山、真定,三國趙云的故里。
11、安祿山自天寶14 年(公元755 年)于范陽(治幽州,今北京西南)起兵反叛,鐵騎南下,河北諸郡望風(fēng)披靡,莫敢抵抗。時任平原郡(今山東德州)太守的顏真卿率先舉起平叛義旗,時任常山太守的顏杲卿響應(yīng),用計擒殺安祿山部屬李欽湊,一舉收復(fù)土門要塞。土門,即土門關(guān),《唐書·地理志》稱:“鎮(zhèn)州獲鹿有井陘關(guān),又名土門關(guān)?!蓖灵T關(guān)位于今河北省鹿泉市(原獲鹿縣)太行山“井陘”之口,因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故稱井陘。土門關(guān)東扼滹水燕趙,“遠(yuǎn)通秦晉,誠東西之咽喉,而往來之沖要也”,是重要的軍事關(guān)隘,兵家必爭之地,故顏真卿在多通神道碑中屢屢提及堂兄杲卿“開土門”的戰(zhàn)功。
12、顏杲卿起兵平叛,已在洛陽稱帝的安祿山派重兵回?fù)舫I?,太原唐軍擁兵不救,顏杲卿孤軍拒敵,最終矢盡糧絕,城池失陷,杲卿子季明戰(zhàn)死,顏氏死難者三十余人,顏杲卿被執(zhí)解洛陽(即文中之“東京”),遭凌遲而死,時在公元756 年正月。楚,古指行刑的荊條。楚毒,指酷刑。參,并也。楚毒參下,意為酷刑齊下。詈,痛罵。
13、唐之所謂隸書,實為今之正楷,非指漢隸。
14、犍為,縣名,在四川。
15、諷,本意即背誦朗讀,勸諫、諷刺為其后起之詞義。
16、唐代科舉,由京兆府考試后選送前十名升入禮部再試,稱為“等第”。
17、醞藉,簡化字作“醞藉”,同“蘊藉”,寬容含蓄。
18、唐玄宗開元22 年(公元734 年),時年26 歲的顏真卿舉進(jìn)士第。如注3 所述,登進(jìn)士第的難度遠(yuǎn)高于明經(jīng),“三十老明經(jīng),五十少進(jìn)士?!倍佌媲鋬H以26 歲之少齡舉進(jìn)士,足見真卿文華之高,顏門視之為光宗耀祖的希望。堂兄春卿臨終前對真卿曾有托孤之言:“爾當(dāng)大吾族,顧我不得見,以諸子諉汝。”
19、天寶元年(公元742 年),顏真卿參加“博學(xué)文詞秀逸科”考試,又以甲等登科,授予醴泉縣尉之職。
20、黜陟使,又稱“黜陟大使”,是中央政府派出的巡察、獎懲地方官吏的大員。王鉷,時任京畿、關(guān)內(nèi)道黜陟使,是一位善于媚上欺下、搜刮民財?shù)呢迹苄趯櫺?,顯赫一時。天寶十一年(公元750 年)受謀反案牽連被賜死。后人因此對魯公有微詞。
21、憲官,御史臺所屬的官員,因掌持刑憲典章故稱。顏真卿數(shù)任監(jiān)察御史等職。省官,指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等中央級官署的官員,不同于元朝以后的地方行省的概念。顏真卿出任過戶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隸尚書?。┑戎醒爰壒賳T。
22、倜佶伋倫,查不到相關(guān)資料,暫斷為“倜、佶、伋、倫”。
【譯文】勤禮君的曾孫:春卿,擅長詩文,有節(jié)操,舉明經(jīng)科,才華出眾,任犀浦、蜀縣二縣尉。已故相國蘇颋舉薦他為茂才,又為張敬中擔(dān)任劍南節(jié)度判官、偃師縣丞。
杲卿,忠誠剛烈,見識清雅,有為政才干,連續(xù)升任太常丞,代常山太守,殺死逆賊安祿山的大將李欽湊,攻陷賊兵所據(jù)的土門關(guān),擒取其心腹干將何千年、高邈。杲卿因戰(zhàn)功升任衛(wèi)尉卿兼御史中丞。后來常山城失陷于逆賊,杲卿被解至洛陽遇害,當(dāng)時各種酷刑齊下,而杲卿至死罵聲不絕,后被追封太子少保,謚號為忠。
曜卿,擅長作詩,善寫草書和楷書,十六歲因詞學(xué)而當(dāng)值崇文館,后任淄川司馬。
旭卿,擅長草書,任胤山縣令。
茂曾,訥于言而敏于行,非常擅長篆書,任犍為縣司馬。
闕疑,仁愛孝道,精通《詩經(jīng)》、《春秋》,任杭州參軍。
允南,擅長作詩,時人廣為傳誦,擅長草書和楷書,他的書法、文理多次被列入等第,歷任左補闕、殿中侍御史,三次擔(dān)任郎官、國子司業(yè)、金鄉(xiāng)男。
喬卿,仁愛敦厚,有為政才干,任富平縣尉。
真長,為人耿直,舉明經(jīng)科。幼輿,敦厚,風(fēng)雅,寬容,含蓄,精通班固《漢書》,任左清道率府兵曹。
真卿,舉進(jìn)士科,官拜校書郎。后再舉博學(xué)文詞秀逸科,任醴泉縣尉,因為有清白的名聲,被黜陟使王鉷所聞知。真卿七次擔(dān)任御史憲官,九次擔(dān)任省官,被薦舉為節(jié)度采訪觀察使,封魯郡開國公。
允臧,敦厚誠實,有治理才干,被舉為縣令,主管延昌縣,四次任御史,擔(dān)任太尉郭子儀的判官、江陵少尹、荊南行軍司馬。
長卿、晉卿、邠卿、充國、質(zhì),大多沒有官祿,早年過世。
名卿、倜、佶、伋、倫,都是武官。
【原文】玄孫:
紘(hóng),通義尉,沒於蠻1。
泉明,孝義有吏道,父開土門佐其謀,彭州司馬。
威明,邛州司馬。
季明、子幹、沛、詡、頗、泉明男誕2,及君外曾孫沈盈、盧逖,並為逆賊所害,俱蒙贈五品京官。
濬(jùn),好屬文3。
翹、華、正、(yuè),並早夭。
熲(jiǒng),好五言,校書郎。
頲(tǐng),仁孝方正,明經(jīng),大理司直,充張萬頃嶺南營田判官4。
顗(yǐ),鳳翔參軍。
頍(kuǐ),通悟,頗善隸書,太子洗馬、鄭王府司馬,並不幸短命。
通明,好屬文,項城尉。
翽(huì),溫江丞。
覿(dí),綿州參軍。
靚(jìng),鹽亭尉。
顥(hào),仁和有政理,蓬州長史5。
慈明,仁順幹蠱,都水使者6。
穎,介直,河南府法曹。
頔(dí),奉禮郎。
頎(qí),江陵參軍。
頡(jié),當(dāng)陽主簿。
頌,河中參軍。
頂,衛(wèi)尉主簿。
願(hùn),左千牛。
頥(yí)、頮(huì),並京兆參軍。
頩(pīng)、須、?(biàn),並童稚未仕7。
【注釋】1、通義,唐時縣名,治今四川眉山東坡鎮(zhèn)。沒于蠻,即死于荒蠻之地。唐時的劍南道為西南邊陲,多族雜居,故曰蠻。
2、季明,杲卿之子,常山陷落后,為叛軍所害。叛亂平息后,顏真卿派人尋得季明首骨,悲憤交集,作文祭悼,此即《祭侄文稿》。泉明男誕,即顏泉明的兒子顏誕。
3、濬,同“浚”。
4、熲,同“炯”。明經(jīng),即舉明經(jīng)科,參見上文注釋。大理司直,唐官職,待查。劍南,指劍南道,唐貞觀元年,廢州郡制,益州改劍南道。營田,即屯田,利用兵士或召募流民于駐扎地區(qū)種田以供軍餉。
5、鳳翔,唐之風(fēng)翔府,今陜西鳳翔縣。項城,縣名,在今河南。溫江,唐縣名,今為成都溫江區(qū)。
6、幹蠱,語出《易·蠱》:“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 王弼注:“以柔巽之質(zhì),干父之事,能承先軌,堪其任者也?!?后稱兒子能擔(dān)任父親所不能擔(dān)任的事業(yè)為“干蠱”,亦指干練有才能。都水使者,主理河渠水運事務(wù)的官職。
7、奉禮郎,原作治禮郎,因避唐高宗諱而改,系掌管朝會、祭祀大禮的官員。老顏家人丁興旺,帶頁字旁的漢字幾乎被用光了!
【譯文】勤禮君的玄孫:顏紘,通義縣尉,死于荒蠻之地。
泉明,孝順,仁義,有做官為政之道,他父親杲卿攻克土門關(guān),便是泉明輔助謀劃,后任彭州司馬。
威明,邛州司馬。
季明、子干、沛、詡、頗、泉明的兒子誕,以及勤禮君的外曾孫沈盈、盧逖,都被逆賊殺害,均被追封為五品京官。
濬,喜歡寫文章。
翹、華、正、,均早年夭亡。
熲,喜作好五言詩,任校書郎。
頲,仁厚,孝道,方正,舉明經(jīng)科,任大理司直,后任嶺南道張萬頃營田判官。
顗,任鳳翔參軍。
頍,通達(dá)了悟,很擅長楷書,任太子洗馬、鄭王府司馬,不幸短命早亡。
通明,喜好寫文章,任項城縣尉。
翽,溫江縣丞。
覿,綿州參軍。
靚,鹽亭縣尉。
顥,仁厚平和,有為政之道,任彭州長史。
慈明,仁厚和順,干練有才能,任都水使者。
穎,耿介率直,任河南府法曹。
頔,任奉禮郎。頎,任江陵參軍。
頡,當(dāng)陽主簿。
頌,河中參軍。
頂,衛(wèi)尉主簿。願,任左千牛。頥、颒,均為京兆參軍。頩、須、(弁頁),均為孩童,尚未出仕做官。
【原文】自黃門、御正至君父叔兄弟臮子侄揚庭、益期、昭甫、強(qiáng)學(xué)十三人,四世為學(xué)士、侍讀,事見柳芳《續(xù)卓絕》、殷寅著《姓略》8。
小監(jiān)、少保9,以德行、詞翰為天下所推。
春卿、杲卿、曜卿、允南而下,臮君之羣從10 光庭、千里、康成、希莊、日損、隱朝、匡朝、升庠(xiáng)、恭敏、鄰幾、元淑、溫之、舒、說、順、勝、怡、渾、允濟(jì)、挺、式宣、韶等,多以名德著述,學(xué)業(yè)文翰,交映儒林,故當(dāng)代謂之學(xué)家。
【注釋】8、柳芳,唐著名史官,唐肅宗時掌管官修國史,編訂國史130 卷,并有編年體《唐歷》40 卷,為正史《舊唐書》和《新唐書》的編撰提供了寶貴史料?!额伹诙Y碑》中“事具唐史”大約就指柳芳及其前任韋述所撰“國史”。
9、此處指顏真卿的父親顏惟貞。因顏惟貞身后被追封秘書少監(jiān)(《顏勤禮碑》遺漏此職,顏氏族譜資料及《顏氏家廟碑》有記載。)、國子祭酒、太子少保,此處簡稱“小監(jiān)、少?!?。《顏氏家廟碑》銘曰:“小秘監(jiān),盛名鴻?!?/p>
10、群從,堂兄弟及諸子侄。
【譯文】自從黃門侍郎之推、御正中大夫殷英童,直到勤禮君的父親、叔父、兄弟,以及眾子侄揚庭、益期、昭甫、強(qiáng)學(xué)共十三人,四代任學(xué)士、侍讀,這些事跡參見柳芳的《續(xù)卓絕》、殷寅所著《姓略》。
秘書少監(jiān)、太子少保惟貞,以其道德品行、文辭翰墨而為天下人所推重。
春卿、杲卿、曜卿、允南以下,以及勤禮君的兄弟子侄孫輩光庭、千里、康成、希莊、日損、隱朝、匡朝、升庠、恭敏、鄰幾、元淑、溫之、舒、說、順、勝、怡、渾、允濟(jì)、挺、式宣、韶等,大多憑名聲道德著作,學(xué)業(yè)文章,在儒林中交相輝映,所以同代人都稱他們?yōu)閷W(xué)家。
【原文】非夫君之積德累仁,貽謀有裕11,則何以流光末裔,錫(cì)羨盛時12?
【注釋】11、《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焙笠浴霸r謀”、“貽謀”指父祖對子孫的訓(xùn)誨。按,古經(jīng)傳中,詒、貽二字互通。電影名導(dǎo)張藝謀本名為張詒謀,因常被人誤讀為臺謀而改今名。
12、末裔,即后輩子孫。錫,同“賜”。羨,富足。錫羨,即先人神明賜福之意。
【譯文】若非勤禮君道德仁愛累積,訓(xùn)誨豐裕,怎么會光照后輩,賜福于盛世呢?
【原文】小子真卿,聿(yù)修是忝(tiǎn)13。嬰孩集蓼(liǎo),不及過庭之訓(xùn)14;晚暮論撰,莫追長老之口15。故君之德美,多恨闕遺16。
銘曰:(銘闕)17
【注釋】13、顏元孫字聿修,不過此處非指顏元孫,而另有義。聿,本義為毛筆,又用作句首助詞,無義,如《詩·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毙蓿葱拮旧竦辣?。忝,本義為愧,用作謙辭,如“忝為人師”、“忝列門墻”。是,助詞,無義,把賓語提前,用作強(qiáng)調(diào),多見于“惟命是從(從命)”、“馬首是瞻(瞻馬首)”、 “唯利是圖(圖利)”等句式。聿修是忝,原本句式是“忝修”,意即有幸愧而為曾祖修撰神道碑文。
14、蓼,一年生草本植物,亦稱水蓼,莖葉味辛辣,可入藥。集蓼,謂遭遇苦難,語出《詩·周頌·小毖》:“未堪家多難,予又集于蓼?!鳖佌媲溆锥ъ?,由舅、叔撫養(yǎng)成人,故曰“嬰孩集蓼”。過庭之訓(xùn),指父親的教導(dǎo),語出《論語·季氏》:“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不學(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贝司涞囊馑际?,真卿在孩童時遭遇喪父之難,來不及接受父親的教導(dǎo),未曾從父親那里獲知曾祖的事跡?!度莆摹纷鳌凹健?,訛。
15、長老,即年老的長輩。此句意思是,真卿到了晚年,才為曾祖樹碑立傳,而此時長輩都已故去,再也不能從長輩口中聽到曾祖的事跡了。
16、闕,同“缺”。闕遺,即散失未流傳。此句意思是,雖然曾祖有顯赫的美德,但遺憾的是很多都散佚了,沒有流傳下來。
17、根據(jù)北宋末趙明誠《金石錄》:“右《唐顏勤禮碑》,魯公撰并書。元祐(按:公元1086~1094)間有守長安者,后圃建亭榭,多輦?cè)【硟?nèi)古石刻以為基址,此原先幾毀而存,然已摩去其銘文,可惜也!”可知此碑就是在元祐間被摩去了銘文及立碑年月,并被埋入了地下,直至1922 年在西安出土。由此可以推斷,清朝董誥編篡《全唐文》收錄《顏勤禮碑》時,其文本乃依據(jù)北宋元祐年間銘文被損以后的拓本,且有衍文訛字??上гv年間之前的拓本,早已蕩然無存了。
【譯文】晚輩真卿,現(xiàn)有幸為曾祖立傳??上液⑼瘯r遭受喪父之難,無緣接受父親教導(dǎo)勤禮君的事跡;而今我于暮年為曾祖立傳,長輩均已故去,再也無緣為我講述勤禮君的事跡。所以,勤禮君雖有顯赫美德,但遺憾的是很多都散佚,沒有流傳下來。
銘曰:(銘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