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紀伊御朱印之旅 篇五:京都市內(nèi)補全 嵐山竹林探秘
【前言】
上回講到利用一早晨的時間逛完了奈良的春日大社、東大寺、冰室神社、興福寺等知名景點,下午乘坐JR故地重游來到京都,將此前由于時間原因沒能逛到的市內(nèi)和郊外嵐山景區(qū)補全。在本篇文章中值友們將會看到京都站、平安神宮、清水寺、天龍寺、嵐山竹林、周恩來詩碑等景點。
關(guān)于上次京都行程本人也寫過相當詳細的游記文章,景點包括:東西本愿寺、二條城、伏見稻荷大社、金閣寺、八坂神社等,超過100張精修美圖,大家要是感興趣猛擊鏈接觀看。
【京都站】


奈良和京都距離較近,在奈良站坐JR列車40分鐘即可直達京都站,時間上相當寬裕終于不用像前幾天那樣疲于奔命了。京都站作為市中心最大的交通樞紐,區(qū)域內(nèi)擁有眾多繁華的購物娛樂設(shè)施,車站中有11層高的伊勢丹、京都劇院,烏丸中央口北面有友都八喜、京都塔,八條口南面有唐吉柯德。


也許大多數(shù)人都將火車站作為匆匆趕路的起點和終點,因此很少有包含京都站的游記文章,實際上這里還是值得一逛。第一個看點是西面從4層到11層的大階梯,階梯上嵌有LED燈,在不同時節(jié)晚上顯示不同的內(nèi)容。


第二個看點是空中徑路,從階梯上至10層,能夠看到通往空中徑路的入口標示牌,由此進入大廈內(nèi)部。


空中徑路連通京都站內(nèi)左右兩端的主體建筑,采用了鋼架結(jié)構(gòu),三面全是玻璃非常通透,在中間區(qū)域的休息平臺可以拍到構(gòu)圖相當棒的京都塔照片。
【平安神宮】


接下來就要轉(zhuǎn)站平安神宮,由烏丸中央口往北行至“烏丸七條”公交站,乘坐206公交在“東山二條”下車,步行5分鐘左右即到。

平安神宮外面參道上的鳥居,高24米、寬18米,比4個車道還要寬上一些,號稱是京都最大的鳥居也是著名地標建筑。朱紅色的主體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加上亮金色點綴,即便是遠距離也格外醒目。


平安神宮建于1895年,建造初衷是為了紀念桓武天皇平安遷都1100周年,主祭神是桓武和孝明天皇。由大鳥居往北穿過神宮道,所看到的雙層構(gòu)造樓門為應(yīng)天門。


平安神宮的建筑是模仿平安時代皇宮的部分建筑所修建,不過只有原建筑物三分之二的規(guī)模。整座神宮包括大鳥居、神宮道、應(yīng)天門、大極殿及神苑等部分,有著明顯的唐代中國建筑的風格。

大極殿前側(cè)廣場的欄桿光潔如新,鮮艷的亮紅色漆面配上發(fā)出金燦燦光芒的裝飾物,仿佛是昨日剛剛安裝一般。


位于大極殿左右兩側(cè)的角樓建筑,右側(cè)的稱為蒼龍樓,左側(cè)的稱為白虎樓,都是經(jīng)過對平安京當時的建筑進行嚴密考證后復(fù)原建成的,被指定為京都重點文物。

神苑入口在白虎樓和大極殿的夾角處,進入需要600日元門票。進門一輛老式鐺鐺車出現(xiàn)在花叢中,這輛車是日本最早的電車,平安神宮建造之年在京都市內(nèi)鋪設(shè)開通。


神苑是一個約3萬平方米的池泉回游式庭園,園內(nèi)有3個池塘和4座庭園,與中式園林風格相仿,從東北西三個方向?qū)⒋髽O殿包圍。

澄心亭作為茶室在西神苑西南角的樹林中,現(xiàn)在作為月釜和賞櫻茶會等時節(jié)使用。與平安神宮主體建筑共同建造,后來經(jīng)過幾次整修,成為如今的樣子。

中神苑池塘中一個個石墩稱之為臥龍橋,石墩大有來歷,為天正年間豐臣秀吉建造三條大橋和五條大橋的橋墩。走在橋上即可感受到建造者的意圖——仿佛乘著龍的脊背,在倒映在池塘里的天空云霧間翩翩起舞。


橫跨在東神苑池塘中的連廊式橋梁是太平閣,也叫做橋殿。在太平閣中心休息的話,往北觀賞廣闊池塘、尚美館,向南眺望東山連山之一華頂山的雄偉景色。
【清水寺】


清水寺離平安神宮不遠,走回“東山二條”車站,乘坐206或202公交在“清水道”下車。上山途中會路過熱鬧非凡的二年坂三年坂,每家店面都各具特色,以手工藝品和特色小吃為主。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被列為日本國寶建筑之一,曾數(shù)次被燒毀并重建。清水寺建于778年,占地面積為13萬平方米,主要供奉千手觀音。從1995年起,每年的12月12日前后都會舉辦確定象征日本年度世態(tài)的漢字,并由擅長書法的主持森清范提筆書寫。


最外側(cè)的仁王門是清水寺正門,寬約10米、深約5米、樓高約14米,在1467~1477年的戰(zhàn)爭中被燒毀,16世紀初重建,2003年解體修理。


來源:清水寺官網(wǎng)
仁王門右后側(cè)為西門,現(xiàn)在的建筑是在1631年重建的。從西門可以看到壯觀的日落景觀,這里一直被認為是通往天堂的大門,是京都最著名的日落之一。

來源:清水寺官網(wǎng)

來源:清水寺官網(wǎng)
本堂坐落在陡峭的懸崖上,是日本著名木結(jié)構(gòu)建筑。大雄寶殿的最里面供奉著“千手觀音”主像,進入本堂需要交納400日元門票。不過遺憾的是自2017年開始維修以來,建筑外側(cè)仍在施工中,昔日的壯美景象只能從官網(wǎng)上欣賞了。

來源:清水寺官網(wǎng)

來源:清水寺官網(wǎng)
本堂與國內(nèi)的懸空寺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禮堂、舞臺均是架設(shè)在山體外支撐結(jié)構(gòu)上的懸空建筑,外側(cè)舞臺是向觀音供奉藝能的地方,自古以來,雅樂、能劇、狂言、歌舞伎等日本傳統(tǒng)藝術(shù)就在這里演出。


舞臺區(qū)域倒還是可以駐足眺望斜對面山上的阿彌陀堂和奧之院。阿彌陀堂為1631年重建,是凈土宗的開祖法然上人最初作為常行念佛道場的地方,所以作為法然上人二十五靈場第十三番札所,有很多的參拜者到訪;阿彌陀堂緊挨著的是奧之院,建在“音羽瀑布”正上方,是和本堂一樣的懸空建筑。


順著規(guī)劃好的道路一路前行,繞到本堂的山對面是拍攝三重塔的最佳地點,在這里本人還拍到了難得一見的景象——近處螳螂和遠方寺廟遙相呼應(yīng),體現(xiàn)出和諧之美。清水寺三重塔是日本最大的三重塔,自古以來就是清水寺的象征。

走到區(qū)域內(nèi)的最遠處還有一座小型的三重塔,叫做子安塔。據(jù)傳是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的祈禱所,但詳細初建年代不明。內(nèi)部供奉著子安觀音,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用于祈求順利生下孩子。


往回走選擇下山方向的岔路,來到清水寺起源,也是寺名的由來——音羽瀑布。滾滾流出的清水自古就被稱為“金色水”、“延命水”,被尊為清澈之水。人們將分成三股落下的清水打在柄杓上,祈求六根清凈,所愿成就。


離開之時天色已晚,還是對沒能拍出“干凈”的清水寺耿耿于懷,詢問了下安保人員告知晚上8-10點會有景觀燈光。在附近簡單吃過晚餐之后,回到仁王門前補了張夜景。
【天龍寺】
嵯峨嵐山位于京都的西北方向,名稱來源追溯到中國唐代,唐德宗安葬在西安嵯峨山崇陵時,日本使團參與了葬禮。此區(qū)域內(nèi)的核心景點包括天龍寺、竹林以及周恩來總理紀念詩碑。交通較為便利,共有4個不同線路的車站,分別是:JR山陰本線嵯峨嵐山站、京福電鐵嵐山本線嵐山站、嵯峨野觀光線トロッコ嵐山站、阪急嵐山線嵐山站。


本人從京都出發(fā)坐JR山陰本線來到嵯峨嵐山站,本打算換乘至トロッコ嵐山站,可沒成想票價略坑,以至于直接扭頭走人選擇步行前往。

車站一旁有個叫做19世紀HALL的博物館,外側(cè)展示了日本國鐵D51型蒸汽機車,猜測館內(nèi)展示的物品以鐵路相關(guān)。


按照手機導航走10分鐘,來到天龍寺的東門停車場,路邊樹立著大大的石柱,上書大本山天龍寺。


停車場兩旁分布著很多小巧精致的院落均是天龍寺派末寺,如:弘源寺、永明院、等持院、寶嚴院、寶泉寺、金剛寺、德光院、長久寺、永興寺等。

天龍寺起源于847年檀林皇后開創(chuàng)的檀林寺,975年兼明親王曾在此修建宮殿和池庭,1254年后嵯峨天皇在此興建離宮竜山殿,并建了凈金剛院作為佛寺,后醍醐天皇在此度過了快樂的少年時光。足利尊氏奪取天下后,聘請夢窗國師在此開創(chuàng)天龍寺,為后醍醐天皇超度亡靈。從此,天龍寺自成一派,成為該派的大本山,位居京都寺院五山之首。

停車場最西側(cè)的黑白相間建筑是法堂,是住持代佛向僧眾解說佛法的場所。曾在1864年遭兵火燒毀,明治年間將江戶時代建造的選佛場遷筑于此,成為禪宗七堂伽藍之一。


進入天龍寺參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路線,一個是內(nèi)部參觀,包含大方丈室、書院、多寶殿,由北側(cè)庫院進入;另一個是庭院參觀,可以看到曹源池和百花苑,從法堂東側(cè)圍墻進入。本人對庭院和建筑外圍較為感興趣,因此選擇后者,票價500日元。

一進圍墻右手邊的巨大建筑就是大方丈室,大方丈室是天龍寺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正面和背面有很寬闊的套廊,再往下還有一層護廊。正面的“方丈”匾額出自第八代管長關(guān)牧翁長老手筆。大方丈室的本尊釋迦如來坐像是重要文物,相傳制作于平安時代后期,遠遠早于天龍寺的建造年代。盡管天龍寺遭遇過八次火災(zāi),但每次佛像都化險為夷,安然無恙。


大方丈室西側(cè)為曹源池,名稱是夢窗國師清淤時發(fā)現(xiàn)池中有塊“曹源一滴”的石碑,故取此名。從大方丈室望去,曹源池中央正面有兩塊巨石,意為龍門瀑布。龍門瀑布因取于中國鯉魚跳龍門之典故,故配鯉魚石。通常鯉魚石放置于瀑布之下,而這里的鯉魚石則放在瀑布水流的側(cè)面,呈現(xiàn)出正在轉(zhuǎn)化為龍的奇特姿態(tài)。

曹源池西北方向是多寶殿,當年龜山太上皇在此地建離宮時,后醍醐天皇在這里從事學問研究?,F(xiàn)在的建筑是1934年時任管長關(guān)精拙長老建成的,反映了后醍醐天皇吉野行宮時代紫宸殿的風格。內(nèi)部中央供奉有后醍醐天皇的像,兩側(cè)供奉著歷代天皇的牌位。
【嵐山竹林】


此次來嵯峨嵐山就是被這里的竹林所吸引,狹窄的小徑兩側(cè)茂密翠綠的勁竹直沖云霄,遮蔽了天空。這片竹林的最佳拍照點在天龍寺北門往西的丁字路口處,要想拍出人少的照片可要多一些耐心。


如果來的晚了人實在太多的話,還有個一定沒人打擾的備選地點。在野宮神社以東,有很多只能人力車進入的林間小徑,在入口處以低視角也能拍出滿意照片。

野宮神社北面的鐵路道口也是很好的取景地點,站在道口中央能夠照到兩旁郁郁蔥蔥的樹林和遠景的青山。
【周恩來詩碑】


從丁字路口處一直往南進入嵐山公園內(nèi),順著標志牌即可找到周恩來詩碑,中國領(lǐng)導人在境外留下相關(guān)地標性建筑的情況并不多見。1917年9月周恩來東渡日本留學,1919年4月在回國途中游覽了京都,并撰寫白話詩四首。1979年1月22日,由京都各日中友好團體和知名人士聯(lián)合倡議,成立了“周恩來詩碑籌建委員會”,4月16日詩碑建成。

詩碑通高2.4米,用質(zhì)地堅硬的京都特產(chǎn)馬鞍石建造,略呈橢圓形,碑身矗立在大小石塊堆砌的圓臺上。碑的正面鐫刻著廖承志書寫的周恩來所作《雨中嵐山》詩文:雨中二次游嵐山,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到盡處突見一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瀟瀟雨,霧蒙濃;一線陽光穿云出,愈見姣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由于時間較為充裕干脆就走到桂川邊,細細體會周總理詩中所描繪出的意境。


奔波了一早晨忽然覺得有些餓了,往回走時發(fā)現(xiàn)京福電鐵嵐山本線嵐山站門口有很多特色小吃店,這家做蟹肉棒的格外醒目,就它了!
【小結(jié)】
前后兩個半天的行程,終于補全了本人在上一次日本之行中留下的遺憾。這個古跡遍地的故都,真的不是2-3天就能逛完,非常值得花上一周時間細細品味。下篇文章就要到這次旅程的終點——名古屋,大家敬請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