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訴的都考不上高中”?希望校長是在搞笑而不是詛咒 | 南都快評
近日,有網(wǎng)友反映廣州市黃埔區(qū)一小學召開的新生家長會上,校長講座PPT上出現(xiàn)“不要隨意投訴,因為投訴的都考不上高中”字樣。9月11日,黃埔區(qū)教育局發(fā)布聲明稱,經(jīng)核實,PPT中確有不當使用以上表述,學校本意是希望家長對于學校能夠多些理解、支持與包容,培育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目前,該局已對當事人作出嚴肅批評,責令學校相關負責人作出書面檢討,并向家長做好解釋工作,消除誤會。
就事論事,單純地看PPT截圖的觀感,與在家長會議現(xiàn)場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因為同樣的內(nèi)容,用不同的語氣講出來,效果可能迥異。因此,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校長只是為了表達得更加生動,活躍氣氛,才講了一些引發(fā)爭議乃至出格的觀點?畢竟,“投訴的都考不上高中”,顯然沒有任何邏輯或數(shù)據(jù)支持,像威脅,也像詛咒,要說是戲謔,似乎也講得通。當然,這么講并不是為校長開脫:不管怎么說,在教書育人的場合,公開向新生家長提這樣的要求,既預設了家長的不堪,也是學校不自信的一種表現(xiàn)。
從網(wǎng)傳圖片來看,除了引發(fā)軒然大波的“不要隨意投訴”外,校長的PPT上還有“孩子有問題百分百是家長的問題”的字樣,這同樣是一句有爭議的表達。不難發(fā)現(xiàn),這兩句話暗含一層邏輯關系:孩子如果有問題,肯定是家長的責任,跟學校沒有什么關系。
有網(wǎng)友表示,“隨意投訴”與“惡意討薪”一樣讓人生厭。確實,這兩者本質(zhì)上都屬于對合法權利行為的污名化。在家校關系中,學生家長其實屬于偏弱勢的一方,害怕孩子因為自己的言行而遭受牽連,老師有可能“恨屋及烏”,對自己的孩子區(qū)別對待。為杜絕這種可能性,家長在與學校的溝通中,其實大多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得罪老師。如果一件事鬧到了投訴的地步,那多半是經(jīng)過了深思熟慮和反復權衡,是慎重而非隨意的。
更讓人遺憾的是,說這話的不是班主任,而是一校之長。如果說教師尚且只能代表個人的話,那校長的表現(xiàn)就很能反映出一所學校的教育理念,校長對一所學校的發(fā)展能起到關鍵的作用?!安坏秒S意投訴”也好,“家長全責”也罷,這樣的認知水平無疑是不合格的。往深一層來看,這也表明學校對家長缺乏接納與信任。
學校和老師需要一定的權威傍身嗎?答案是肯定的,但這種權威不是來自讓學生或者家長閉口,而是來自視野的開闊、思維的引領、知識的傳授、美德的踐行,需要學生去感受,從心里面去認同。校園教育與家庭教育都很重要,學校讓家長沒有顧慮地表達意見、提出建議,甚至于投訴,這樣的互動非但絲毫不會折損學校、老師的權威,反而會讓學校變得可愛、親和起來。
有這樣一則軼事:一位學生罹患重病,其所在班級想發(fā)起捐款,校長否決了。他想到了另外一個法子,玩一個“有償向校長丟紙團”的游戲。校長站在一處地方,任何學生都可以向他丟一個紙團,但代價是必須向那位患病的同學捐獻100元。這位校長想教會全校師生兩件事:第一件,周遭的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應該盡可能地予以幫助。第二件,任何權威都是可以挑戰(zhàn)和質(zhì)疑的,即便那個人是校長。(文/胡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