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多動癥?該如何治療?
暑假來了,很多家長開始注意孩子的一些身心問題了,最近有不少家長咨詢求助:“我的孩子很不專心,每次寫功課都東摸西摸,搞了半天也寫不完?!?、“老師抱怨我的孩子上課總是發(fā)呆要不然就是很愛講話?!?、“我的孩子好像很散漫,每次都把東西亂丟,一天到晚忘記帶東西去學校。”
其實,這些都有可能是多動癥的癥狀,注意力不足多動癥屬于神經生理方面疾病,發(fā)病率約5~7%,其中又以男生的比例較高;它不單只是專指好動無法專心的孩子,他也可能呈現出來是安靜但容易分心的狀態(tài)。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5版(DSM-V)的診斷標準來看,孩子必須表現出“注意力不集中”的癥狀大于、等于6項,或是“過動/沖動”,例如坐不住、一直動來動去、愛插嘴打斷別人、做事常不耐煩等。
有大于、等于6項癥狀,時間達到6個月以上,表現在12歲之前,且要在2個以上的場合(例如學校和家里)出現癥狀才算。
簡單來說,主要的問題出現在三個層面: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動量過多、沖動控制差。
1、注意力不集中
就是容易分心,無法集中去完成一件工作或任務,容易受到外在環(huán)境影響,對于靜態(tài)或沒有興趣的活動時更加明顯;另外粗心、不能注意細節(jié)也是常見的表現。
2、活動量過多
常見的就是坐不住、屁股好像裝了馬達等,學齡兒童容易出現干擾課程或太愛講話等表現。
3、行為沖動
往往還未聽完問題就回答,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活動,不能乖乖地排隊等候。突然出手碰人,未經他人同意,擅自拿取他人物品,不管是否危險,他想做就做。

不是每一位過動兒都有以上所有癥狀,有些孩子的表現以注意力不集中為主,有些則是以活動量多及沖動為主,有些則是同時合并以上三種特性。這些癥狀在七歲之前,就已存在,而且會對學業(yè)、工作及人際關系上造成不良的影響。
如果你的小孩有多動癥問題,該如何改善呢?一般的治療方法是怎樣的?過動兒可以通過藥物治療、行為技巧訓練、親子教養(yǎng)及心理咨詢方式來改善,以下介紹各項改善方法。
1.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目前最常見的治療方式,對于大多數的有過動困擾的兒童相當有效,常見的藥物包括利他能、專思達;其中利他能是目前較多人使用的藥物,是一種中樞神經興奮劑,能增加注意力、減少躁動不安、改善沖動行為,使孩子更能接受行為治療等。
2.行為技巧訓練
對于過動的孩子,其行為與學習都容易受到分心、沖動特質影響,因此要先理解其目前行為表現狀況,并針對其行為探索可能原因并訂定適當的行為改變策略,另外也需加強自我控制與問題解決的能力如:將學習照時間分段進行、注意力轉換、暫時隔離法、代幣制度等都是在處理孩子過動問題能用的策略。
3.催眠療法
據大部分最新研究表明,催眠療法可以緩解兒童多動癥的癥狀。催眠可以幫助兒童放松身心、改善睡眠品質、增強自我控制力,從而緩解多動癥狀,但催眠并不是治療多動癥的主要療法。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通常是結合多元化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心理咨詢、家庭輔導以及行為療法等。
4.親子教養(yǎng)
家長的親職訓練和咨詢也是治療過動兒的主要模式之一,通常包括三項目標:第一是增加家長對過動兒的認識,其次是持續(xù)地協(xié)助家長運用認知與行為管理技術,第三是協(xié)助家長接受擁有一個過動兒的事實。訓練的效果不只是減少過動兒童的行為問題,對過動兒的其他家人也有正面的效果。
5.其他方法
通常有注意力困擾的孩子也容易合并出現情緒、人際、自我概念低落等問題,因此進一步的協(xié)助孩子處理受挫反應與人際技巧也是相當重要的。

當你發(fā)現孩子有疑似過動或注意力不足之表現時,先別急著下定論,適當的尋求合適的醫(yī)生與心理咨詢師,借由心理咨詢會談、評估測驗、行為觀察,確認孩子的狀況,從中找出最適合孩子的治療策略,與醫(yī)生/心理咨詢師共同努力,才能提供孩子合適的協(xié)助。
本文原創(chuàng)自榮新奇教授催眠心理工作室,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預約催眠心理咨詢,可以點擊頭像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