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劣心境 | 這種“輕度”抑郁癥會更讓人痛苦?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他們常以“抑郁”的有色眼鏡看待生活中的日常事件,常把中性的信息解讀為負性的;
他們對挫折、批評、拒絕非常敏感,很容易會讓他們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他們對不好的經歷印象深刻,但好的事情只能引起他們短暫而微弱的愉快情緒;
他們常處于憤怒、自責、憋屈之中……


“惡劣心境”是一種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的輕度抑郁癥,過去也被稱為“神經癥性抑郁”。沒錯,“惡劣心境”就是一種“抑郁癥”,只是癥狀輕,但持續(xù)時間長。
“惡劣心境”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雖然對學習、工作、人際等社會功能影響不如抑郁癥那么顯著,該做的事情還能做,一般也不會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所以沒有那么引人注目。
這樣的情緒低落往往持續(xù)很多年,痛苦長期存在,對人的影響深遠而深刻,給人造成的痛苦是非常折磨人的。

國際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第10版(ICD-10)關于惡劣心境的癥狀標為:在抑郁期內,至少有下述表現(xiàn)中的3項:
①精力或活動減少;
②失眠;
③自信心喪失或感到信心不足;
④集中注意困難;
⑤經常流淚;
⑥對性活動沒有興趣或對其他愉快的樂趣喪失;
⑦絕望和無助;
⑧感到不能承擔一般日常生活的責任;
⑨對前途悲觀或沉湎于過去;
⑩社交退縮;
?言語比平時減少。
但是也要注意,重性抑郁障礙也符合以上的這些描述。

兩者在病因、病程、嚴重程度和情緒波動等方面都有不同,總的來說:重性抑郁障礙患者像是生活在廣袤的冰天雪地中,和世界失去了鏈接,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也走不進來。
他們沒有辦法和快樂、意義、幸福甚至自己的身體取得聯(lián)系,他們在這片荒蕪的雪原中失去了所有。
而惡劣心境的患者更像是因為習慣負性思維,給自己戴上了一副有濃重濾鏡的眼鏡,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蒙在濃重粘稠的陰影里,可能快樂就在身邊,但是他們很難找到,即便摸索很久找到了,也是模模糊糊不清楚、不真切的。
來自他人的關心、愛護,也像是隔了一層障礙,能感覺到,但是不通透。

雖然癥狀被定義為“輕度抑郁”,但“惡劣心境”最“磨人”的地方在于:這種痛苦被無限延長,會一直困擾著你,期間沒有長時間的完全緩解;即便是有短期的緩解,也往往不會超過2個月,這種看似很輕但無論如何都揮之不去的痛苦,真的讓人很抓狂。
像其他形式的抑郁癥一樣,惡劣心境的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有許多因素被認為起作用,包括:
大腦化學:大腦中神經遞質的平衡可以在抑郁癥的發(fā)作中發(fā)揮作用。
環(huán)境因素:壓力、失落、悲傷、重大生活變化和創(chuàng)傷等情境變量也會導致抑郁。
遺傳學:研究表明,有抑郁癥發(fā)病家族史會使個人患抑郁癥的風險增加一倍。
除此以外,惡劣心境的嚴重程度也可能會受到性格以及咨詢水平等因素的影響,乃至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他們常以“抑郁”的有色眼鏡看待生活中的日常事件,常把中性的信息解讀為負性的,“領導今天沒搭理我,我是不是又做錯什么事情了?”等等。
他們的自尊水平不穩(wěn)定,挫折、批評、拒絕對他們有強大的沖擊,很容易會讓他們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以往不好的經歷會長時間困擾他們,而好的事情只會引起短暫而微弱的愉快情緒。

他們更容易處于憤怒、自責、憋屈之中,有對自己的攻擊。“當自己拖延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自責,并再次印證我永遠都改變不了,我永遠都不能好好生活?!?/p>
他們更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輕易表達,不想給別人添麻煩,也害怕被拒絕。他們用堅硬的外殼把自己保護起來,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否定自己,沒有掌握有效合理的應對方式。

那在治療上,惡劣心境作為抑郁障礙的一種,進行抗抑郁藥的系統(tǒng)治療是常用的治療手段;同時,患者往往存在相關的心理社會因素,以及考慮到其成長、性格、環(huán)境等等,心理治療則是另一常用干預方式。
心理治療可能涉及一系列不同的技術,但經常使用的兩種是認知行為療法(CBT)和人際關系療法(IPT)。
CBT:認知行為療法的治療側重于學習識別和改變通常導致抑郁情緒的潛在消極思維模式。
IPT:這種療法類似于CBT,但重點是識別人際關系和溝通中的問題,然后找到改善與他人關系和互動方式的方法。
總的來說,心理疾病的治療方式主要是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而多學科合作的綜合性治療,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盡管聽起來惡劣心境治療起來并不容易,通過規(guī)范系統(tǒng)的治療,患者依舊可以重回正常生活的,心理疾病只是一份醫(yī)學診斷,它并不是人生審判。
希望每一位被心理疾病困擾的人,都能記住:你人生的船票,依舊在自己手中。

References:
[1] Goodman, S. H. ,? Schwab-Stone, M. ,? Lahey, B. B. ,? Shaffer, D. , &? Jensen, P. S. . (2000). Major depression and dysthymia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iscriminant validity and differential consequences in a community sampl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9(6), 761-770.
[2] Barrett, J. E. ,? Williams, J. W. J. ,? Oxman, T. E. ,? Frank, E. , &? Sengupta, A. S. . (2001). Treatment of dysthymia and min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a randomized trial in patients aged 18 to 59 years. Journal of Family Practice, 50(5), 405.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Wei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