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洞驚現(xiàn)“汽車連”

近日去了一趟三仙洞,被洞中出現(xiàn)的“汽車連”字樣驚呆了。
三仙洞在喀什前往阿圖什/烏恰公路的左側(cè),且有一條河流淌在其中,這條河百度地圖上標注為阿其克吉勒尕河。
資料上介紹三仙洞在喀什市北郊,但到達現(xiàn)場才發(fā)現(xiàn),三仙洞古跡標示牌的豎立單位為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也就是說現(xiàn)在并不屬于喀什所管。但有關(guān)喀什旅游推介上,很多資料依然會有三仙洞這個古跡景。根據(jù)資料介紹,三仙洞位于喀什市北部10余公里處的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的半腰間。三仙洞是朝正北方向開鑿的三個并列的洞口,三個洞都是前后二室結(jié)構(gòu),前大后小。前室長寬各4米,高約2.5米,后室僅有前室一半。三窟間洞壁厚越有1米,中洞為最大,高近2米,寬約 1.5 米。東洞前室四壁繪滿了大小不同的各種佛畫,頂部為蓮花藻井,藻井四周又繪有高50厘米的坐佛。后室有一石床,上有40厘米左右長方孔,是當年固定佛像的底座,但佛像早已無存。


三仙洞開鑿于何年代有多種說法,一說三仙洞中的壁畫與塑像最早開鑿年代約在2世紀中晚期,其下限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說三仙洞開鑿于東漢時期(140年前后),是中國西部保存較好的最古的佛教壁畫洞窟。另一說則來自豎立在三仙洞處的兩個標示牌,一個標注為唐代,一個標注為唐-宋,相聚不到10米的標示牌在時間上都打架。
其實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三仙洞古跡,成書于1804年的《回疆通志》就有記載,《回疆通志》卷七為喀什噶爾卷,在“古跡”部分中寫到:
回城北三十里土山下有泉甚甘冽,迆北徒壁之半崖有石洞三洞,中置石仙像,傍山豎木梯約三四丈,登而觀之,亦無甚異趣。回語名玉曲布爾罕,漢人名三仙洞。



可見當時的人們不僅注意到了三仙洞的存在,而且都想去三仙洞一睹真容。清末民初,國內(nèi)外人士去的人
更多,且更喜歡在洞內(nèi)提筆留字。迄今為止,三仙洞的洞壁上至今仍保留有許多各種文字的題記,其中漢文的題名以清朝人為多,外國人斯坦因、伯希和、勒柯克等也留有筆墨。
現(xiàn)在的三仙洞克州給出的地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阿圖什縣阿圖什鄉(xiāng)塔庫提村的恰克瑪克河岸邊的懸崖峭壁上。
三仙洞前面的河流,歷史資料記載的是伯什克然木河,百度地圖上標注的是阿其克吉勒尕河,還有資料記錄為“恰克瑪克河”,以哪一個為準就不好說了。
三仙洞標示牌上的正式名稱是“脫庫孜吾吉拉千佛洞(三仙洞)”。


三仙洞目前保存并不算很好,前些時候過去觀看時,竟然在中間一個洞中看到了“汽車連”三個大字,明顯是旅游者進入了洞中并悠哉悠哉地寫下了三個紅色字跡。如果不加以保護,將來說不準還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