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冉閔為什么能在羯族占統(tǒng)治地位的后趙控制軍事大權?
太寧元年(349年),石閔(冉閔)控制了后趙的軍事大權,為其取代后趙和頒布“殺胡令”奠定了基礎。有意思的是,冉閔早在暴君石虎在位時期就已經是后趙大將了,而后趙是羯族占統(tǒng)治地位的政權。既然如此,漢族冉閔為什么能在羯族占統(tǒng)治地位的后趙控制軍事大權呢?

雖然后世將匈奴、鮮卑、羯、氐、羌并稱為“五胡”,但羯族與“五胡”的另外四個民族有很大不同。根據(jù)史料記載和學者研究,主流觀點認為羯族來自于西域民族。匈奴控制西域的時候,一部分西域民族被吸納入匈奴政權之內,成為匈奴族的分支部落,逐漸演變?yōu)楹髞淼聂勺濉?span id="s0sssss00s" class="pgc-img-caption">

東漢時期,南匈奴內遷中原,羯族也跟隨南匈奴一起內遷。因為羯族在內遷之前都是匈奴的分支(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所以內遷的羯族還不是一個成形的民族。當時的中原人也不是很清楚匈奴和羯族的區(qū)別,史料中就有將匈奴族稱為“羯”或將羯族稱為“匈奴”的記載。

南匈奴內遷后開始漢化,匈奴原有的民族形態(tài)和政權體系在漢末三國時期逐漸瓦解。作為盟主的匈奴尚且如此,更不要說作為附庸的羯族了。羯族的部落體系和民族形態(tài)在三國時期幾乎瓦解(石勒就出身于農奴),再加上人數(shù)較少,導致羯族很難依靠本民族建立割據(jù)政權。

正因如此,羯族在“亂華”時不得不拉攏其他民族。比如在最早跟隨石勒起兵的“十八騎(王陽、夔安、支雄、冀保、吳豫、劉鷹、桃豹、逯明、郭敖、劉征、劉寶、張噎仆、呼延莫、郭黑略、張越、孔豚、趙鹿、支屈六)”就有羯、匈奴、烏桓、鮮卑、漢族、月氏乃至天竺。

等到立國后,后趙的統(tǒng)治核心集團主要有四個:以石虎為代表的宗室和胡人元老、以張賓為代表的漢族士人、以李農為代表的漢族流民、以苻洪和姚弋仲為代表的氐羌部落。后趙主要軍事力量被宗室和元老、漢族流民和氐羌部落控制,后趙的大將幾乎都是這三大集團出身。

冉閔是石虎的養(yǎng)孫,再加上尚未完全成型的羯族對異族血統(tǒng)的排斥程度不是特別高。冉閔被視為后趙宗室旁支,而后趙宗室又是后趙軍隊的主要力量。于是冉閔很年輕的時候就獲得了統(tǒng)兵打仗的機會,在昌黎之戰(zhàn)中一戰(zhàn)成名。此后在與東晉的戰(zhàn)爭中,冉閔的戰(zhàn)功越來越多。

隨著戰(zhàn)功越來越多,冉閔的威望也就越來越高(威聲彌振,胡夏宿將莫不憚之)。再加上冉閔算是后趙宗室和石虎對軍隊的控制力逐漸下降,冉閔就取代石虎而成為后趙宗室的軍方代表。石虎死后,冉閔通過廢立皇帝獲得了“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力,還與李農結成了聯(lián)盟。

通過“都督中外諸軍事”和與李農的結盟,冉閔控制了宗室元老和漢族流民兩大集團的軍事力量,以苻洪和姚弋仲為代表的氐羌部落又在石虎死后不久脫離了后趙。于是冉閔就在石虎死后幾個月內控制了羯族占統(tǒng)治地位的后趙軍事大權,維奇取代后趙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