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南方的東西普遍嬌小,蟑螂卻很大?
傳說中國的南北差異,比歐美兩洲都大。 任何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進入“南北大PK”模式:豆腐腦要吃咸的還是甜的;冬至吃餃子還是湯圓;粽子該是甜粽還是咸肉粽…… 南北差異不僅停留在認知層面,還上升到感知層面。 人們普遍認為“北大南小”,北方人骨架更大、個頭大,南方人往往骨架更小、個子小。這不是錯覺,在《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中顯示,在19-22歲的男女學生中,平均身高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黑龍江、遼寧、山東;排名倒數前三的為云南、廣西、貴州。 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蟑螂——南方的蟑螂,可比北方更大更兇猛。對此網友辣評: 北方什么都大,蟑螂卻那么小一只;南方什么都小,蟑螂不但大還能飛。 為什么南方盛產大蟑螂? 有北方個頭兒的南方蟑螂 南北方蟑螂個頭兒差異如此之大,因為它們根本就不是一個品種的蟑螂。 分布在南方的大蟑螂主要是“美洲大蠊”,屬于蜚蠊目蜚蠊科的大蠊屬。雖然叫“美洲大蠊”,但其實它們的老家在非洲。1625年被從非洲帶到美國,之后又跟著商業(yè)傳播散播到了全世界。如今在美國、加拿大、中國南方都已十分常見。 盤踞在北方的蟑螂則是“德國小蠊”,則是蜚蠊目姬蠊科的小蠊屬,與“美洲大蠊”從身材、外貌到飲食喜好都不一樣。
?
論身體“高大強壯”美洲大蠊有絕對優(yōu)勢:
?
美洲大蠊身長一般為27~40毫米,偶有個頭特別出眾的個體。成蟲體長幾乎無性別差異,但雌蟲相對更寬;
?
德國小蠊體長在10~15毫米,雄成蟲的翅接近腹端, 雌蟲的翅超過腹端。
?
看“外貌印象”美洲大蠊也是艷壓德國小蠊:
?
美洲大蠊呈紅褐色,前胸背板(靠近頭部)有黑褐色“蝶狀斑”, 斑的中線向后延伸 成“小尾”,身體后緣呈灰黃色漸變;
?
德國小蠊大多是淺棕色或棕色,體色比美洲大蠊更淺、飽和度更低,成蟲前胸背板有兩條平行的黑色縱條。
熱愛美食的美洲大蠊:
?
美洲大蠊雖食性廣泛,但更熱衷淀粉與糖,因此更喜歡出沒于餐館、食品加工廠、食品雜貨店及面包房等場所;
?
德國小蠊也愛吃淀粉與糖,但對腐爛食物、人的痰也不反感……不挑食是一種生存優(yōu)勢,能使它們無處不在。
熱愛美食的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雖食性廣泛,但更熱衷淀粉與糖,因此更喜歡出沒于餐館、食品加工廠、食品雜貨店及面包房等場所; 德國小蠊也愛吃淀粉與糖,但對腐爛食物、人的痰也不反感……不挑食是一種生存優(yōu)勢,能使它們無處不在。 “將功補過”,美洲大蠊因具有藥用價值,對人類還有一些貢獻。
?
比如常見的藥品“康復新液”,就是由美洲大蠊的蟲體提取物制成,既能內服,治療胃部和肺部病癥,還能外用,恢復潰瘍、燙傷等各種傷口。
另外,我們常說的“蟑螂粉”,也是用美洲大蠊制成的,官方名字為“美洲大蠊粉”,用溫水沖服,能夠解毒消腫,甚至能緩解蟲蛇咬傷。《神農本草經》里就曾記載,美洲大蠊入藥能“ 主血瘀,癥堅寒熱,破積聚,喉咽痹”。 由此可見,“美洲大蠊”雖是害蟲,但在某些領域,存在一定價值;而德國小蠊最大的危害,在于只有危害。 蟑螂普遍有污染食物、傳播病菌的害處,德國小蠊由于個頭兒小,便擅于鉆進各種犄角旮旯,進行更“深層次”的破壞。比如進到衣柜里毀壞衣服,鉆到書柜上啃食書頁,甚至可以鉆到電腦、電視等精密設備中,不知不覺地創(chuàng)建自己的帝國。 別看德國小蠊身材小,人家的繁殖力卻很強,單次可繁殖37~44只“小小蠊”。 相比之下,美洲大蠊單次只能繁殖14~16只“小大蠊”…… 生得多不算本事,子女生存能力差照樣不能實現種族興盛。德國“小小蠊”繼承了父母的優(yōu)秀基因,比美洲大蠊更富含蛋白質,尤其是探索毒素等化學信號的“離子受體”更厲害,抗藥性方面也更加優(yōu)秀,因此生存能力過硬。 而美洲“小大蠊”卻存在一種“基因缺陷”,時常因蛻皮失敗而“夭折”,活不到成年的美洲“小大蠊”就無法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