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愛因斯坦做校友,去看不一樣的天空—2020申請總結

背景介紹:
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專業(yè)
標化:GPA:3.96/4.0,托福108,雅思8.0,GRE:161+170+3.5
錄取結果:ETH MS in EE+IT, Umich MS in ECE, Columbia University MS in EE,?Upenn MS in EE,?Cornell Meng in ECE, USC MS in EE, Gatech MS in EE
申請整體感受
見證了身邊一個又一個小伙伴在拿到海外教授強推之后,申請一路橫掃,我認為海外教授強推的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大學期間做過對申請最有幫助的事情可以概括為:大學前三年比較扎實的專業(yè)課基礎和校內科研的經歷為我赴美暑研奠定基礎;暑研期間和組內的師兄師姐打成一片、合作發(fā)表文章;最后獲得暑研老板認可、拿到phd return?offer。這一路走來背后的磕磕碰碰只有自己知道,做這個申請總結也是希望學弟學妹們少走彎路。
選校選專業(yè)
我個人科研起步的比較晚,對是否要投入五年的時間在國外讀博也一直沒有下定決心,所以申請季我選的都是一些研究型碩士項目,這樣進可轉博,退可畢業(yè)出來找工作。我沒有轉碼的打算,最多只是想結合著做智能通信,所以專業(yè)方向我選的還是通信工程。最后錄取的結果雖然沖刺校斯坦福沒有能夠圓夢,但是能夠去到ETH和愛因斯坦做校友已經很滿足啦。
文書
我的文書寫作還是比較順利的。暑研回國之后,結合著GGU申請培訓課程的經驗和模板,我把自己的學業(yè)和科研上的一些亮點總結形成了一個英文初稿。之后在培訓師、mentor和GGU native expert的幾輪修改潤色之后,我在兩周之內就很快寫出了一份比較滿意的文書。(暑研回國比較晚,所以時間也有點緊)這里推薦英文底子比較好的同學也像我這樣,嘗試著自己寫英文初稿,因為你自己是最清楚你想要表達什么意思的,尤其是涉及到科研的部分,以你最真實的、一手的親身經歷的描述為基礎,加上一些后期的潤色,才有可能打動錄取委員會的老師。
GT和背景提升
我的語言成績因為在格院的原因,平時雅思課程學的挺多,再加上全英文授課,所以過的相對比較輕松。對于GRE,我的建議是短時間內突破單詞,花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每天騰出時間固定地背數百個單詞。一開始的幾周會很痛苦,因為可能大部分的單詞都是陌生的,但越到后面熟練之后就越輕松。當你突破了單詞再刷題的時候,你會很有成就感的發(fā)現原本天書一樣的GRE題現在你基本都看得懂了。
我背景里最大的亮點就是一段赴美暑研的經歷,暑研期間發(fā)表的文章以及暑研大牛老板的推薦信都對我的申請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在大三之前,我甚至對暑研一無所知。雖然我大一就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短期出國交流項目,修了學分,認識了很多朋友,也對國外的學習生活有了基本的了解,但要說對申請的幫助,其實很小。真正改變我的是一次GGU的分享會,我認識了電科的親學長為我講述暑研流程,遇見了lutong姐和我后來的培訓師陳老師,他們非常耐心的解答了我的各種困惑,讓我終于認識到什么才是對申請最有幫助的、我當下應該怎么做。后來暑研期間也并非一帆風順,從海投郵件無回信,到簽證出問題差點“失研”,我的培訓師和mentor一直鼓勵我、為我出謀劃策,最終才有了這樣一段比較成功的科研經歷。
我的大學生活
作為一個從江蘇來的孩子,我大一一進校就努力把精力都投入到學習上?,F在回想起來,比較遺憾的一點就是參加的學生社團、學生會等活動很少,讓我的大學生活少了一些色彩,但有失也有得,我的專業(yè)成績一直保持的不錯。為了彌補些許遺憾,我在大三當了一年班長,投身到科協中和學弟學妹分享一些做機器人的心得,參加了朋輩幫和格院的同學們一起討論成長?;厥走@三年多的大學生活,成電這個廣闊的舞臺讓我接觸到了形形色色各類人群,在不同思想價值的碰撞中我成長、成熟了很多。很幸運能夠遇到一群和藹耐心的教授,認識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分到三個作息相似又開朗大方的舍友,以及路上許多貴人指點引領我,讓我不斷從“井底”窺見不一樣的天空……現在回想起來,只剩下感恩!
關于GGU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GGU的鎮(zhèn)盟培訓課,在聽完龔boss風趣幽默的講座之后,不只是在申請,國外留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為我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第一次看見這背后的種種因緣和巧合。當然,更要感謝一路陪伴我、鼓勵我、指導我的lutong姐、培訓師陳老師以及Mentor(MIT EECS博士畢業(yè)),沒有你們的幫助,我很難取得這樣的成果。
最后,希望疫情快些過去,不要影響到學弟學妹們出國交流,祝愿大家都能去到夢校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