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ab
緊箍咒(發(fā)音jǐn gū zhòu),最早出現(xiàn)于中國四大文學(xué)小說《西游記》中,唐僧用來制服孫悟空的咒語,能使孫悟空頭上的緊箍收縮,頭痛欲裂。后用來比喻束縛人的東西。
觀音送唐僧治孫悟空的東西, 里面有衣服,和緊箍咒,孫悟空好動,問唐僧里面是什么,唐僧騙他說是小時候的衣物,于是孫悟空就戴上了
緊箍咒的深層的象征意是定心真言。就孫悟空形象來看,它本身就是個象征物,悟空從出生到大鬧天宮是人早期最自由、最本真狀態(tài)的象征。悟空不畏艱險漂洋過海,訪仙求道,
得道后緊接著是到龍宮索寶,地府除名。這些行為與社會秩序直接沖突。再者,孫悟空到龍宮索的寶名為“如意金箍棒”,這“如意”二字絕“不是作者的閑來之筆”,而是被
作者賦予了深刻的象征意,是悟空欲的形式化表現(xiàn)。這使得悟空與緊箍咒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使緊箍咒作為定心真言的象征意更加明顯。但緊箍咒的宗教戒律的象征意并未消失,是
作為深層象征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而存在。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