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兒的思考:關于畫本問題中角色音和旁白劃分的問題。(奧卡姆剃刀真好用?。?/h1>
經(jīng)常看到一些本來是旁白的臺詞詞,愣是要劃給角色。
我錄的時候一眼就能看出不對勁,然后照著畫本去查原著文本,果然我的猜想是對的,原著中這一句就是用旁白寫的!最近在劇組錄制中頻頻見到這樣的情況,尤其是最近一年的劇組出現(xiàn)這個問題是在太頻繁,實在沒用太多的精力繼續(xù)去一個個解釋了,每次一個新劇組出現(xiàn)這個問題,我都要從頭到尾給人家捋一遍,真的好累。所以我想寫篇文章,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個問題。

為了對事不對人,我這里就不放劇組中有問題的文本截圖了(其實不止一個劇組)。我打個比方:
要是文章這樣寫:?
小女孩問道:媽媽,爸爸怎么還不回家呀??
媽媽笑著回答道:爸爸說今天是你的生日,要給你買禮物,所以晚一點回家。
難道這一段畫本要畫成 :
【小女孩的CV】媽媽,爸爸怎么還不回家呀??
【媽媽的CV】爸爸說:?
【爸爸的CV】今天是你的生日,要給你買禮物,所以晚一點回家。
這要是在里面加一句,爸爸說奶奶給他打過招呼說順路去醫(yī)院看看爺爺,那是不是也要在爸爸的臺詞里面再套娃一個【奶奶的cv】然后用奶奶的聲線說:“順路去醫(yī)院看看爺爺”。這不是荒謬么???????

如果這么畫不是畫龍點睛,不是非常加分的地方,或者是修改原文錯誤的地方,那就沒有必要改。
因為改了會影響旁白敘事的流暢性,還會造成說話方式不一致的問題。
說話方式的問題不僅僅是換個人稱就完了的。
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說話方式,并不會把里面的稱呼換一下就是另外一個人在說。
尤其是內(nèi)心os,很多情況下是旁白替角色說出來的。
還有很多臺詞是旁白以角色的口吻說的。
“旁白”以“角色”的“口吻”說。
說話人的身份還是旁白。
所以我認為,畫本需要有一個整體去畫的邏輯。

旁白以角色的口吻說,?
還有旁白復述角色說的話,
還有旁白替角色說,?
還有旁白以角色的身份說。
這四種情況,本質(zhì)上都是旁白在說。

我的邏輯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我心目中的必要條件只有2個:
1、文本中有明顯的硬傷,非改不可。
2、文本中沒有硬傷,但是是個改了可以畫龍點睛的加分項。
如果可以加分,但加的不多,還沒到畫龍點睛的程度,那么也不是“必要”!

但如果非要改,也不是不行。
如果畫本只是負責把各位CV的臺詞高亮標注出來,那么可以說是不應該擅自改動臺詞歸屬的,因為這已經(jīng)不是把誰誰誰的某一句話“標注”出來,而是在“分配”誰誰誰去錄某一句話。但是這是編劇或者導演的事情。
可是如果編劇和導演這么做的話,必然是涉及到“改本”,這個“改本”不是單純的把里面的某一一個人稱代詞改一下,而是當臺詞從A換成B去說的時候,那么需要把這句原本屬于A的臺詞從B的角度出發(fā),重新寫一遍。

如果這句話就是角色覺得是“這么回事兒”,但是這個“這么回事兒”不是角色臺詞。
是旁白站在角色立場上感受角色的感受然后以角色的身份替角色說話。
替誰說話,不等于替誰把他的臺詞說出來。
就好像角色A受到冤枉了,但是嘴笨,有苦說不出。
這時候旁邊路人甲看不下去了,替這個角色A把他的種種委屈說出來。
那么,這句話是角色A的臺詞么?不是啊!這句話是路人甲的呀!

目前我看到畫本在旁白和角色上劃分容易錯的大概有四種情況,其實仔細看的話不難區(qū)分,就是要看的稍微細一點。
在假設里面,就常見“旁白以角色的口吻說”。
在強調(diào)的時候,就常見“旁白復述角色說的話”。
在角色心里有活動,但是難以啟齒的時候,就會有“旁白替角色說”。
在敘述中插入角色要表達的意思時,就會有“旁白以角色的身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