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蘭湯·虎符纏臂回大宋
端午節(jié),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此外端午節(jié)還稱龍日節(jié)、午日節(jié)、五月節(jié)、龍舟節(jié)、浴蘭節(jié)等。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蘇軾《浣溪沙》

2018年6月17日,杭州市方志館門懸菖蒲、庭熏艾葉,攜手千秋月漢學社、源隱漢學共同開啟一扇時空之門,百余位漢服愛好者與市民游客虎符纏臂,在此沐蘭湯、奏古樂、包粽子、縫香囊、編長命縷、繪紙鳶、射五毒,穿越千年重現(xiàn)大宋端午習俗。
虎符纏臂
民國《杭州府志》記載:“端午日,制虎系小兒襟帶間,曰老虎頭?!碧K軾亦有詩云:“虎符纏臂,佳節(jié)又端午?!被⒎?,是避邪護身之物。舊時人們用綾羅布帛等制成小虎形,縫綴兒童臂上,認為可以避惡消災。
活動當天大家就地取材,用打印出來的傳統(tǒng)虎符圖案和萌萌噠的小老虎圖案,系在手臂上,別有一番意趣。

沐蘭湯
《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古時的蘭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段咫s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游客們進入方志館就可以看到一盆艾葉水,上書“沐蘭湯”,旁邊有穿著漢服的女孩兒手持菖蒲為大家沾水拂拭雙手、脖頸等,以示驅(qū)除晦氣。

包粽子
粽子由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來,清涼的文杏館內(nèi)粽葉飄香、人頭攢動,搶到名額的人喜滋滋下場現(xiàn)學現(xiàn)包,沒搶到名額的也要擠在邊上看個熱鬧。深吸一口氣,五臟六腑都是粽子的清香~

縫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用五色絲線纏成或用碎布縫成,內(nèi)裝香料,佩在胸前,香氣撲鼻,是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工藝品。
傳統(tǒng)小手工藝制作都在古樸的資政堂中進行,門外夏蟬初鳴,門里凝神引線,與熱鬧的文杏館形成鮮明對比。
?
編長命縷
民國《杭州府志》記載:“(端午日)結(jié)五彩線為索,系小兒臂上,即古之長命縷也。”長命縷又名“續(xù)命縷”“避兵繒”“五色絲”“長命壽線”“長命鎖”等,農(nóng)歷五月初五,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或絨線,拴在兒童手臂、手腕(男左女右)等處;或懸掛于兒童胸前、蚊帳、搖籃。
盤五色絲線系腕,更襯得皓腕凝霜,這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要在端午節(jié)后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掉,意味著讓水將瘟疫、疾病沖走,由此可保安康。

?
繪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端午節(jié)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風箏即紙鳶,由于場地限制,大家做不了大風箏,就做袖珍版小風箏;一個個小風箏只有巴掌大小,精巧玲瓏,讓人愛不釋手。
?
射五毒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所以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于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
“地井天花出妙機,瓊田水英生爽氣”,資政堂外的小院里涼風習習,大家手持橡膠頭的木箭投向幾步之外的“五毒”,不知是誰用力過猛投上了粉墻,引來滿堂哄笑。

綠樹陰濃夏日長,滿目青翠的方志館內(nèi)古琴笛簫雅樂悠揚,京昆越劇婉轉(zhuǎn)纏綿,水霧氤氳間漢家女兒搖扇輕送爐內(nèi)艾煙,美輪美奐。今年適逢南宋定都臨安八百八十周年,杭州市方志館地下三米就是南宋德壽宮遺址,端午佳節(jié)在此夢回大宋,豈不快哉!

本次活動也得到了多方媒體的關(guān)注與支持,在此對新華社、“國際在線”、《浙江日報》、《杭州日報》、新動傳媒、“影像重慶”、《福建日報》、《湛江晚報》等媒體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