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詞苑 | 從“上頭”到“下頭”
◎王冬雪
“上頭”是漢語常用詞。一是用作方位詞,讀作shàngtou,相當(dāng)于“上面”“上邊”。二是用作動詞,讀作shàngtóu,現(xiàn)在多用以指喝酒后引起頭暈、頭疼。如:
(1)紹興是黃酒故鄉(xiāng),然而,和許多酒種一樣,黃酒也存在“上頭”和“深醉”等問題。(《浙江日報》2020年9月16日)
(2)他一個勁地勸著:“您看,這種酒簡直跟牛奶一樣,我能一點不費勁地喝上十杯,十二杯。它會像糖似的化掉,既不傷胃,又不上頭,在舌尖上就蒸發(fā)掉了。沒有比這個對身體更有益處的了。”(《文摘報》2016年11月5日)
近期,“上頭”的動詞用法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用來表達因某人或某事而極度興奮、激動的感覺。例如:
(3)張偉麗表示上一場對陣羅斯時,受外界的影響有點大,總感覺外界是在推著自己,整個人很興奮,有點上頭。(《北京青年報》2021年11月4日)
(4) 《山海情》尤其讓很多觀眾追劇“上頭”,張嘉益、黃軒、熱依扎等一眾明星出場,“個個灰頭土臉,但是一秒入戲”,對人物細(xì)節(jié)的刻畫和對時代背景的描摹,成了《山海情》出圈的關(guān)鍵。(《北京日報》2021年1月21日)
“上頭”新義是由基本義引申而來的。飲酒時,身體受到酒精的刺激,血液流通速度加快,頭部顱內(nèi)壓增高,機體一直處于亢奮的狀態(tài),因此會出現(xiàn)面部發(fā)紅、頭暈?zāi)垦5劝Y狀。喝酒引發(fā)的感覺和因某人某事而精神激奮的感覺相類似,都是受到刺激從而導(dǎo)致頭昏、興奮、容易沖動不理智等表現(xiàn)?;谇榫w上的相似點,“上頭”新義誕生了,由生理層面轉(zhuǎn)移到心理層面。
“上頭”一詞既形象又生動,在網(wǎng)絡(luò)媒體和紙質(zhì)媒體中迅速走紅了,于是“上頭”的用法也在日漸擴大,由動詞的用法衍生出形容詞的用法來。其一,“上頭”在句中可受“很”“太”“有點”等程度副詞修飾,比如:“有些讓人特別‘上頭’,也有些讓人尷尬得‘腳趾摳地’。”“最近幾年,這些文博類紀(jì)錄片讓許多年輕觀眾‘很上頭’?!逼涠?,“上頭”可修飾名詞性成分,構(gòu)成“上頭×”格式,比如“上頭電視劇”“上頭姐妹”。
“上頭”的爆火又促使了“下頭”新義的產(chǎn)生。“下頭”與“上頭”用法一致,意義相反,指的是興致和熱情被某人或某事破壞。例如:
(5)下頭的是玲娜貝兒還是迪士尼(標(biāo)題,《北京商報》2021年12月14日)
(6)一個靠著消費者“入坑”賺錢的公司,一旦讓消費者“下頭”,那么很難再吸引他們回來,這帶給公司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北京青年報》2021年9月13日)
“下頭”的流行源于“上頭”的流行,實際上這是一種“相因生義”的詞義演變現(xiàn)象:一個詞受一個相關(guān)詞的意義影響,從而產(chǎn)生新的意義?!跋嘁蛏x”與修辭中的“仿擬”不同,“仿擬”是仿照原有的語言表達形式,臨時創(chuàng)造出新的語言形式。比如“讓廣大群眾宅在家里‘有聊’”,這個“有聊”就是模仿已有的詞“無聊”,在語境中臨時創(chuàng)造出與“無聊”意義相反的仿詞。而“下頭”的語言形式照舊,只是演化出新的意義,所以不屬于“仿擬”。如今,“下頭”跟“上頭”一樣,也廣受年輕人歡迎,已被普遍使用,成了新的流行語。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2年第5期《時尚詞苑》欄目。)

電子刊
我刊郵發(fā)代號4-641,歡迎至各地郵局訂閱。也可撥打我社郵購部電話021-53204211訂購。您還可以通過微信掃碼訂閱。(注意:電子刊只能在手機端閱讀,購買后無法退款)

跳轉(zhuǎn)郵政微商城訂閱

訂閱2022年全年電子刊

咬文嚼字公眾號

咬文嚼字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