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時代4武器介紹:火槍(梨花槍)

因為資料來自外網(wǎng),所以多采用西方的說法,對這些武器在中國的使用情況描述較少。
火槍(Fire lance)出現(xiàn)在游戲中的中國元朝,它是現(xiàn)代火器的鼻祖,在歷史上以宋朝的“梨花槍”和金朝的“飛火槍”而著名。該武器是在長槍的槍尖附近綁上一個焰火噴射筒,在近戰(zhàn)時干擾對方作戰(zhàn)。


?

最早出現(xiàn)的火槍的證據(jù)是公元950年的敦煌壁畫,火槍在右上方。

這是14世紀明朝的《火龍經(jīng)》上記載的梨花槍。

《火龍經(jīng)》還記載了神行破陣猛火刀牌,它是一種可以噴火打破敵人陣型的盾牌。

除了單發(fā)的梨花槍外,還有裝有2個噴射筒的火槍,一個噴射筒放完自動放下一個。

火槍的噴射筒向前開口,后部連接一根火繩,點燃后,在理想狀況下會沿著槍尖方向噴出火舌;火槍在11世紀末做了改進,在黑火藥中添加了陶器碎片和鐵顆粒。這種武器的射程只有3米,噴射一次或兩次就消耗完了,持續(xù)幾秒鐘。公元1163年,火槍架在戰(zhàn)車上,用于抵御投擲燃燒彈的移動式投石機。
1232年,金朝也開始使用火槍,根據(jù)《金史》記載,他們的飛火槍將竹噴火筒改成可重復使用的、用16層耐用的黃紙包裹的噴射筒,長度超過2尺。筒內填充柳木木炭、鐵碎片、磁鐵碎塊、硫磺、砒霜(可能不是砒霜是硝石)和其他物質,最后安裝引信。金兵攜帶鐵坩堝用于保存火種,可能攜帶經(jīng)過加熱的煤。
?
在蒙宋戰(zhàn)爭中,火槍已經(jīng)成為了騎兵武器。根據(jù)明朝《火龍神器陣法》的記載,還有一種拋棄了槍尖的火槍——“沖陣火葫蘆”。它在長桿前方裝有一個“葫蘆”,內填充火藥、鉛彈和毒物。

1276年發(fā)明了金屬噴射筒,替代了竹噴射筒;13世紀中后期,為了加強威力,噴射筒越做越大以容納更多火藥,火槍越發(fā)笨重,索性拋棄了槍尖,改進后被稱為“噴發(fā)器”。
?
1259年,火槍成功發(fā)射了一個完整的團塊,這是世界上第一發(fā)有記載的“槍彈”。在13世紀末,金屬槍管誕生,可以利用火藥燃氣能量發(fā)射彈藥了,火槍就演變成了手銃(西方稱為火門槍)。

1280年火槍傳到了中東,后傳到歐洲;1396年,歐洲騎士使用了木噴射筒的火槍,稱為Troncks、fire-trunks或bombas,使用到了16世紀;15世紀的日本武士也使用過火槍。
?
1396年歐洲騎士使用的“噴發(fā)器”,頭部做成尖銳的分叉,可以同時當作長矛用。

1540年,萬諾喬.比林古喬在《火焰學》一書中記載了歐洲的各式火槍。

1622年,漢斯.格奧爾格.席爾瓦特在介紹火焰武器的書中,記載了一種帶有倒鉤的長槍,橢圓形木噴射筒用亞麻布綁在長柄上,內部填充了瀝青、硝石和鐵釘,前面有幾個噴射管,造成類似霰彈的效果。

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