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忱: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于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并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叫它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xiàn)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這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心理學家德斯考爾等人在對愛情進行的科學研究時發(fā)現(xiàn),在一定范圍內(nèi),父母或長輩干涉兒女的感情,這青年人之間的愛情也越深。
是什么心理讓這些被“棒打的鴛鴦”關系更緊密呢?
心理學上的解釋之一是從選擇自由與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愛程度之間的關系來說的。讓我們先看一個實驗,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布萊姆在一個實驗中,讓一名被試面臨A 與B 兩個選擇,在低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們選擇的是A”,在高壓力條件下另一個人告訴他,“我認為我們兩個人都應該選擇A”。
結果,低壓力條件下被試實際選擇A 的比例為70%,而在高壓力條件下,只有40% 的被試選擇A??梢娨环N選擇,如果選擇是自愿的,人們會傾向于增加對所選擇對象的喜歡程度,而當選擇是被強迫的時候,便會降低對選擇對象的好感。
因此,當戀愛雙方被強迫作出某種選擇時,會產(chǎn)生高度的心理抗拒,這種心態(tài)會促使他們作出相反的選擇,甚至會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的事物的喜歡程度。
生活中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事例:某對戀愛的青年,盡管遭到父母的竭力反對、親友的百般阻撓,兩人非但不中止戀愛關系,反而更親密,更大膽,有的甚至以自殺來對抗。
另一種解釋,是從維持認知平衡的角度來說的。一般情況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都是從內(nèi)外兩方面去尋找理由,當外在理由消失后,人們就會從內(nèi)部去尋找依托。
反之亦然。戀愛雙方渴望接近對方等行為原因,可以解釋為,由于雙方內(nèi)在的情感因素和外在親人朋友的支持。當親人采取簡單否定的態(tài)度時,便削弱了戀愛的外在理由,這導致戀愛者的認知出現(xiàn)了不平衡。
于是,他們只好把內(nèi)在的情感因素升級,以解釋自己戀愛對方的行為,使自己的認知重新處于平衡狀態(tài)。這便是中學生在異性交往中,易把友情當戀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為好奇心和個性的互補,在異性交往中,交往雙方更容易獲得滿足感。但許多老師、父母對中學生的異性交往都疑神疑鬼,甚至明確反對,這就使交往者把滿足感解釋為雙方的依戀,從而誤認為自己已經(jīng)墜入愛河。
這是因為人們都有一種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夠獨立自主,而不愿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別人越俎代庖,替自己做出選擇,并將這種選擇強加于自己時,就會感到主權受到了威脅,從而產(chǎn)生一種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選擇的事物,同時更加喜歡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這種心理機制導致了羅米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一代代地不斷上演。
心理學家的研究還發(fā)現(xiàn),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對人們越有吸引力;輕易得到的東西或者已經(jīng)得到的東西,其價值往往會被人所忽視。
因此,當外在壓力要求人們放棄選擇自己的戀人時,由于心理抗拒的作用,人們反而更轉向自己選擇的戀人,并增加對戀人的喜歡程度。 中國民間過去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也就是說的這種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