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中,如果德軍一個班和美軍一個班遭遇,如何進行戰(zhàn)斗

? ? ?? 好吧,不太清楚這個問題為啥這么火。在各種平臺上都能見到一堆討論,扯兩句僅供參考。
? ? ? ?首先,這種問題的實際意義可以忽略不計,在整個二戰(zhàn),且不說美德步兵交戰(zhàn)的主要形式,在兩軍直接交戰(zhàn)的部隊里面,僅僅說班組情況都是各式各樣的,當把人員、編制、裝備、地形這些因素通通定死以后,這個問題的實際適用范圍自然也壓縮到忽略不計。
? ? ? ?所以以下僅是假設一種不太具備普遍意義的情況并盡量合理化分析。
? ? ? ?現信對軍事了解一些的朋友可能知道二戰(zhàn)德軍比較倚重機槍火力,其實不僅僅是德軍,在二戰(zhàn)早期歐洲軍隊的班組戰(zhàn)術中,受一戰(zhàn)以及自動武器的實際情況影響步兵班的分組基本都是以機槍組+步槍組的形式運用的。英軍的班每名步槍手也要給布倫機槍彈帶彈匣。但是二戰(zhàn)前后,美德兩軍在機槍組+步槍組這個模式的基礎上又有不同的發(fā)展。德軍由于步槍和機槍火力差異過大,開始強調以機槍為核心的戰(zhàn)術建設思路,而美軍在配發(fā)加蘭德后步槍手和自動步槍手(BAR)的火力差距縮小,步兵班開始分出更多的小組互相掩護。
? ? ? ?而且步兵班人數普遍在十人以上。隨著自動火器和機械化的普及,各國軍隊班的人數才開始降到十人以下。例外的是美陸戰(zhàn)隊受八路軍影響沿用至今的13人制大班。

受八路軍影響這個是真的并不是地攤文,當然具體情節(jié)國內可能有所夸大
? ? ??20世紀30年代,美陸戰(zhàn)隊研究組建突擊單位,但是苦于沒有成熟模式效仿。珍珠港事件爆發(fā)前幾年,美軍派出了人員前往中英兩國了解特種作戰(zhàn)模式。其中就包括了卡爾森和小羅斯福。
? ? ? 珍珠港事件爆發(fā)前一個月,美陸戰(zhàn)隊向英軍突擊隊派遣實習官兵受訓,卡爾森回國。珍珠港事件爆發(fā)后一個月,小羅斯福致信陸戰(zhàn)隊司令希望組建類似英國突擊隊和中國游擊隊模式的突擊部隊。
? ? ? ?這些建議的直接結果就是陸戰(zhàn)隊第1獨立營(后改名第1突擊營)和陸戰(zhàn)隊第2突擊營(工合營)的先后組建。前者是美軍在英軍協助下組建的,確立了后續(xù)突擊單位的基本框架。
后者營長正是卡爾森,副營長(疑似兼任營參謀)是小羅斯福。且不說卡爾森提出的著名口號“工合”,在班組編制上,卡爾森依照三三制原則提出了3人火力小組概念,每組至少有一支BAR(約翰遜輕機)和一支沖鋒(湯普森或雷興),3人為一組,3X3+1名班長構成一個10人制步兵班。
? ? ??43年,先后組建的4個突擊營陸續(xù)開始了重組,1、2兩個最初成立的突擊營的建設思路被整合,卡爾森提出的班組編制被留用。在這一時期,陸戰(zhàn)隊普通部隊采取了E1編制,此編制下步兵班有12人兩支BAR,采取雙6人組模式,但此模式仍不能滿足需要。
? ? ? 44年5-6月,陸戰(zhàn)隊根據突擊營的三三制模式推出了新的F1編制,即每排三個班,每班三個火力小組,火力小組(fire team)首次被正式提出,新的小組增加到4人,由組長,BAR射手,副射手,來福射手組成,4X3+1名班長,組成13人制步兵班。這個13人班一直沿用到18年,今年陸戰(zhàn)隊提出了3X3+3的12人模式,目前離全面推廣還有一段距離。所以說,陸戰(zhàn)隊的編制和我軍還有點關系。
? ? ? 這是B站一位UP傳的介紹二戰(zhàn)美陸戰(zhàn)隊步兵班編制發(fā)展變化的,也講到了卡爾森的突擊營步兵班編制及其影響: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5913122/

? ? ? ? 此外二戰(zhàn)初期因為戰(zhàn)事失利,英美仔細研究過德軍的戰(zhàn)術運用,給予高度評價的同時研究過應對措施,英美軍翻譯了德軍官方和非官方手冊,發(fā)行了很多研究簡報、刊物或書籍(《戰(zhàn)斗中的德軍班組》《戰(zhàn)斗中的德軍步兵(小分隊戰(zhàn)術)》《德軍簡報》《德軍步兵戰(zhàn)斗》《德軍戰(zhàn)術教義》《今日德軍》《納粹德國必敗》)給軍隊,OSS還拍攝了德軍班組戰(zhàn)術彩色影片。所以當時盟軍(甚至蘇軍)的戰(zhàn)術和德軍有時候是非常接近的。


? ? ??由于美德雙方情況千差萬別,我們以43年末以前G43,MP44還不太普及,美德兩方最有可能遭遇的班組為例。假設美陸軍一個12人班在單縱隊徒步行軍時迎面遭遇德軍同樣單縱隊徒步行軍的一個10人班,雙方隨即爆發(fā)了遭遇戰(zhàn)。
? ? ? ?教條情況下,德軍的十人班正副班長使用MP沖鋒槍,班長打頭,副班長殿后,班長后面跟著一個三人MG機槍組,正射手肩扛帶50發(fā)彈鏈盒(突擊鼓)的MG機槍和一把手槍,后面副射手按編制帶手槍提著四個鼓式彈鏈盒(突擊鼓),再后面彈藥手背著98K手里提著兩箱彈鏈。隨后是5名步槍手或者1名沖鋒槍手4名步槍手。
下兩圖為二戰(zhàn)時期德軍副射手攜帶突擊鼓使用的部分包具


? ? ? 美軍的12人班情況類似,班長和副班長按照編制使用加蘭德步槍,但多數情況會向上級調撥湯姆森沖鋒槍或者M1卡賓,班長打頭,副班長殿后,班長后面跟著BAR三人組,一般是一支BAR兩支加蘭德,有時候也有兩支BAR一支加蘭德的情況。BAR小組后面跟著7名步槍手,其中一名資深的步槍手要么拿著狙擊型1903A4步槍,要么拿著春田加裝了MkIII VB或M1槍榴彈(或者拿著加蘭德配了M7槍榴彈)。(在陸戰(zhàn)隊編制里面,每個班會有一名指定的擲彈兵,他額外配備有手榴彈,槍榴彈,手榴彈拋射器等裝備)
? ? ? ?假設雙方同時展開(實際上處下風的一方一般會立即后撤脫離戰(zhàn)斗),且所有武器均能攻擊對方。
? ? ? ?德軍會以MG小組為核心在兩翼或一側展開形成鏈式隊形每名士兵保持5步間隔。

美軍類似以BAR小組為核心展開成一線陣形。但是,美陸軍教材建議步兵班在交戰(zhàn)時分為三組:
1、班長帶領兩名步槍手組成偵察指揮組即Able組(A組)
2、BAR三人小組組成機動支援組即Baker組(B組)
3、由副班長帶領5名步槍手組成的機動攻擊組即Charlie組(C組)


? ? ? 此時誰能夠第一時間壓制對方機槍火力就能占得先機。

? ? ? 假設德軍能夠在第一時間打倒美軍班長所指揮的A組,同時壓制美軍班展開,教條情況下美軍就會分成兩組,人少的一組配有BAR,利用BAR以及煙霧彈配合人多的另一組交替掩護撤退。

? ? ? 但是假如雙方都能展開并對射,或者德軍機槍組被壓制時,美軍較多的自動/半自動火力以及相比德軍更有可能會加強的狙擊/槍榴彈火力就會讓德軍非常被動。

? ? ? ?


? ? ??

? ? ?假如美軍能夠集中班內大部分力量對德軍MG機槍組開展點打擊,98K顯然不能提供有效掩護,MG機槍組只能轉移戰(zhàn)位,這也是后來德軍在部分裝甲擲彈兵班內設置雙MG組以及為普通班組加強G43、MP44的重要原因(盟軍研究認為德軍后期戰(zhàn)術水平下降,也是其加強火力的一個因素,單兵火力的提升可以減少班組人數,進而減小指管的難度)。






? ? ? 所以德軍在MG機槍50發(fā)子彈打光之前重創(chuàng)美軍十分重要,用98K掩護機槍換彈或者和美軍對射火力都不夠,或許副班長組織放排槍會好一些。
? ? ? 當然這種假設非常非常片面(這種問題沒卵用)。實際編制情況復雜得多,德軍也有9人班,13人班。班組也存在加強有半自動或者MP44或者MG不夠用ZB機槍補充的情況。而美陸戰(zhàn)隊13人班有三支BAR,或者裝甲步兵班編制上一支BAR都沒有但是有半履帶車M2機槍火力支援(德軍也有三支MG機槍支援的裝甲擲彈兵班),此外假設也沒有認真考慮德軍槍榴彈,狙擊槍的實際配置情況。
? ? ? ?但比較肯定的是,如果僅指火力,美軍由于普及了加蘭德,班組戰(zhàn)術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機槍核心,而德軍由于沒能全面普及半自動,機槍仍較為倚重。美軍可能機槍火力弱于德軍,但是火力豐富性以及平均火力強度多數情況要強于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