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大鼓簡介
梅花大鼓也稱梅花調(diào),由北京的南板梅花調(diào)改革、發(fā)展而來。創(chuàng)始人為金萬昌及蘇啟元。由千伴奏樂器為三弦、四胡、琵琶、揚琴及鼓板,有人便以“梅花五瓣”喻之,故稱梅花大鼓。它流行千京津地區(qū),是北方鼓曲的重要曲種之一。
20世紀10年代中期,金萬昌來津獻藝,深受歡迎。從此,長期在津演唱。他嗓音寬厚宏亮,行腔曲折婉轉(zhuǎn),吐字有力,韻味醇厚,世稱金派。20世紀30年代,曾與劉寶全、王佩臣一起被觀眾譽為“鼓界三絕”。他的徒弟有榮少昌、劉連玉、王玉珍,私淑弟子周麟閣(票友)。他們都有較高的演唱水平。
弦?guī)熐裼裆綇?0世紀20年代后期起,廣為收徒,傳授梅花大鼓?,F(xiàn)在天津曲壇的梅花大鼓老演員,大多由其開蒙。
從20世紀30年代起,這些演員陸續(xù)投師盧成科。盧成科是著名弦?guī)?,曾為金萬昌伴奏,深知梅花大鼓三昧。他教授的第一個梅花調(diào)弟子是花四寶。他們師徒在演出實踐中,根據(jù)花四寶嗓音高亮、音色純美的特點,揚女聲之所長,開辟了梅花大鼓的高腔音域,變金派的蒼勁為華麗,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風(fēng)格。世稱盧派或花派。
繼花四寶之后,盧成科還傳授了花五寶、花小寶(史文秀)、花云寶、花銀寶、周文如、花蓮寶、丁慧寶等弟子。他們在繼承、發(fā)展盧派梅花大鼓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比如:花小寶發(fā)展了鼓板技藝。
建國后,為了表現(xiàn)新的生活,演員、弦?guī)熀妥髑覍γ坊ù蠊牟粩噙M行了改革?!韭濉砍恢虚_始的“哎哪”被取消了,末眼起唱改為板上起唱;壓縮了唱腔旋律,字少音長的弊病被改變了;伴奏音樂——特別是上、下三番被豐富了;花五寶在《傻大姐泄機》中創(chuàng)造了【跟頭板】(【原板】);周文如在《羅昌秀》中創(chuàng)造了【散板】;花五寶、馬滌塵、李光等在《英娘恨》中發(fā)展出了【搖板】;《二泉映月》等唱段還引進了歌曲、戲曲……
梅花大鼓的曲目.多為表現(xiàn)兒女情長的悲辛故事。傳統(tǒng)曲目有《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寶玉探病》《寶玉勸黛玉》《探晴雯》《黛玉思親》《昭君出塞》《杏元和番》《蟠桃會》《目連救母》《雷峰夕照》《王二姐思夫》《青樓遺恨》《指日高升》《拆西廂》《老媽上京》等。
梅花大鼓的演唱形式,與京韻大鼓基本相同。過去,演員鮮少表演;現(xiàn)在,這一情況巳有所改變。伴奏樂器除鼓板外,還有三弦、四胡和琵琶。
梅花大鼓還有“五音聯(lián)彈”等演出形式,五音聯(lián)彈也稱“五音換手聯(lián)彈",即演員司鼓擊板,樂隊四人相互協(xié)作,操五種樂器。從左起,第一人右手打揚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彈三弦,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弦;第三人右手拉四胡,左手按第四人懷中的琵琶;第四人右手彈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揚琴。演員演唱短段,如《指日高升》。每落之間樂隊分別演奏【柳青娘】【萬年歡】【夜深沉】等曲牌。
梅花大鼓均為短篇鼓曲。每個短篇唱段,一般不超過一百句。每段唱詞一般分為四五個段落.每個段落在音樂上叫一“落”。唱詞為上、下句對應(yīng)形式。上句尾字除首句為平聲(起韻)外,均為仄聲。下句尾字為平聲,押韻;除《王二姐思夫》外、一轍到底。唱詞以七字句、十字句為主,句格一般為二、二、三或三、二、二、三。
梅花大鼓是偏重于唱的板腔體曲種。它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種板式和三個基本唱腔,這三個唱腔分別以其板式命名。
【慢板】唱腔是梅花大鼓的基本唱腔。它是一個一板三眼的樂句。以唱詞尾字的平、仄來區(qū)別上、下句。一般是眼起板落:多為中眼或末眼起唱,落在板上。早期落音均為1,后期上句有落其他音者,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chǔ)的七聲宮調(diào)式。它舒展悠長,字少腔繁,速度舒緩。骨干音為5、3。曲調(diào)自高而下,在高、中音區(qū)回旋進行。樂句多由三個小分句組成。
第一小分句多以兩個虛字開頭,一般從末眼起唱;第二小分句多由頭眼起唱,第二字落在板上;第三小分句也是從頭眼起唱,尾字落在板上。旋律由高而低,呈下行趨勢.最后終止在主音1上。它的特點是字間距離遠,裝飾音多,速度較慢,宜于表現(xiàn)曲折、委婉、悲涼的情緒。
【二六板】唱腔是兩個一板一眼的樂句。其板式也稱【野知了】或【野雞溜兒】。上句先揚后抑,尾音落3;下句先抑后揚,尾音落2。它旋律短小,節(jié)奏明快,兩個樂句呈對答式,落音又均不在主音上,給人以循環(huán)往復(fù)之感。骨干音與慢板不同,上、下兩句分別強調(diào)3、2。
【上板】唱腔是兩句有板無眼的樂句,其調(diào)式、曲式及落音均與【二六板】唱腔相同。它速度快,旋律簡化,近似數(shù)唱。
【上板】唱腔多在梅花大鼓的最后一段,也即故事高潮處。它有速度變化,一般越來越快,富于緊張感。
梅花大鼓還有一個插入腔【怯何】。據(jù)說是一位何姓弦?guī)焺?chuàng)造的。它是帶有悲腔性質(zhì)的抒情樂段,多用在以【慢板】唱腔構(gòu)成的一落結(jié)尾處。上句唱詞末字拖一長腔;下句唱詞前三字拖一長腔,接著歸回【慢板】唱腔。
伴奏樂器三弦(弦式為151)、四胡(弦式為15)、琵琶(弦式為5125)以齊奏方式隨腔伴奏,但由于它們弦式不一,音區(qū)各異,加上弦?guī)煵捎眉踊▋?、翻高兒、借字兒、填縫兒、搭橋兒等技法,伴奏音樂的色彩十分豐富,效果十分強烈。
它的前奏為一板三眼,約十二小節(jié)。曲調(diào)流暢,呈級進狀態(tài),為宮調(diào)式。第十二小節(jié)后速度減慢,以便于起唱。三件樂器或合奏,或齊奏,相互配合。
過去,在前奏之前還有個名為"鼓套子”的樂段,起招攬觀眾和靜場的作用,與今天的前奏基本相同?,F(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演奏了。
它的間奏有兩種,一為樂句之間的小過門,一為以【慢板】唱腔組成的落與落之間的大過門。小過門前兩小節(jié)的旋律常常有些變化。大過門有兩個,一為【上三番】,一為【下三番】,一般情況下.一落之末的【慢板】唱腔的上句后,接上三番,下句后接下三番。一段曲目一般只用一次上、下三番。
上三番一般接尾句的落音2起奏。曲調(diào)層層推進,速度由慢而快。連續(xù)的加花兒和十六分音符的連續(xù)使用,使其色彩十分鮮明。
下三番接尾音1起奏,速度極富變化,強弱對比特別強烈,起伏跌宕,大開大闔,實際上已成為相對獨立的樂段。
下三番有八種,但音樂結(jié)構(gòu)大體相同。之所以分為八種,是演奏處理方法不同的結(jié)果。
梅花大鼓的持板方式為“按板”(即左手食指夾在板隙中間,以拇指來按板敲擊)。演唱【慢板】與【二六板】時,第一拍擊板;【上板】時,每拍均擊。大鼓則視曲情的需要,進行點綴性敲擊。在上、下三番時,每位演員都有自己的擊法。大鼓敲擊的技法多而講究,有輕擊、重擊、輪兒擊、壓擊、擊鼓幫等。
人物介紹
盧成科(1904—1953) 弦?guī)?。天津市人。自幼失明?0歲拜韓永祿為師學(xué)習(xí)樂器。14歲登臺伴奏。曾為金萬昌、花四寶、王佩臣、趙小福、花小寶、周文如、謝韻秋等著名演員伴奏;對花四寶、王佩臣、趙小福藝術(shù)風(fēng)格的形成,做出了貢獻。其中.他與花四寶合作,創(chuàng)立了挴花大鼓的新流派:盧派,也稱花派。他的三弦聲音飽滿音色優(yōu)美。伴奏時,不僅能恰如其分地烘托唱腔,而且能保待自己的藝術(shù)特色。梅花大鼓的間奏上、下三番和天津時調(diào)的大過門,經(jīng)其改進,均發(fā)展為色彩鮮明、相對獨立的樂段,他還擅長巧變絲弦.以三弦彈奏摹仿京劇、歌曲演唱和中、西樂曲,頗負盛名,
建國后,他參加了天津市曲藝團?;ㄋ膶?、花五寶、花小寶、花云寶、周文如、花蓮寶等梅花大鼓演員,謝瑞東、阮文祿、王文奎等弦?guī)?,都出自他的門下。
花四寶(1915—1941) 梅花大鼓女演員。天津市人。本名范靜宜。幼年家貧,袚賣與龐氏為養(yǎng)女,改名張淑文。花四寶為其藝名。10歲師從邱玉山學(xué)唱梅花大鼓。14歲登臺演唱。后拜盧成科為師,并由盧為其伴奏。她與盧合作,對梅花大鼓進行改革,形成了梅花大鼓的女聲唱法:開辟了高腔音域,易蒼勁典雅為婉轉(zhuǎn)華麗。行腔圓潤俏皮,節(jié)奏靈活多變;他們還豐富了伴奏音樂。她嗓音甜美,吐字清晰,悲、媚、脆是其最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世稱盧派或花派。代表曲目有《杏元和番》《青樓遺恨》《王二姐思夫)《鴻雁捎書》《寶玉勸黛玉》等。20世紀30年代被觀眾譽為“梅花女鼓王”。
1941年病逝于天津。
花五寶(1923—)梅花大鼓女演員。天津市人。本名張淑筠。12歲師從邱玉山學(xué)唱梅花大鼓,14歲登臺演出,18歲拜盧成科為師。她是繼花四寶之后最受歡迎的梅花大鼓演員之一。她音質(zhì)純凈,高亢嘹亮,擅用長腔,委婉中不乏剛健。代表曲目有《黛玉悲秋》《黛玉思親》《探晴雯》《老媽上京》《杏元和番》等。
建國后,參加天津市曲藝團。對梅花大鼓音樂的革新做了不懈的努力。她創(chuàng)造了半說半唱的【跟頭板】,為梅花大鼓增加了新的表現(xiàn)手段。在《千里堤送別》《傻大姐泄機》《繡紅旗》《半屏山》等新曲目中,她吸收、融化了某些新的旋律,進行了探索。
花小寶(1928—1996) 梅花大鼓女演員。天津人。本名史文秀。12歲師從邱玉山習(xí)唱梅花大鼓,13歲登臺演唱。后又拜盧成科為師,并由盧伴奏。20世紀40年代享名京津曲壇。她嗓音寬亮,吐字清晰有力,臺風(fēng)優(yōu)美,頗具花四寶之風(fēng),鼓板技藝尤其見長:節(jié)奏多變善打花點。在上、下三番中,與樂隊密切配合,往往引起熱烈的掌聲。她還能以鼓板渲染氣氛,表現(xiàn)情緒。代表作為《摔鏡架》《雷峰夕照》《勸黛玉》等。
建國后,先后參加天津廣播曲藝團和天津市曲藝團,在梅花大鼓革新方面頗有成績,《秋窗風(fēng)雨夕》《江姐進山》等均獲好評。
周文如(1929—2007) 梅花大鼓女演員。天津市人。12歲師從邱玉山學(xué)唱梅花大鼓。13歲登臺演唱。16歲拜盧成科為師。她音色優(yōu)美,注重韻味,融金派唱腔于盧(花)派唱腔之中,妖媚而不乏蒼勁。代表曲目有《黛玉悲秋》《青樓遺恨》《鴻雁捎書》《目蓮救母》等。
建國后,參加紅風(fēng)曲藝社,后歸屬和平區(qū)曲藝團。她致力于梅花大鼓的革新,創(chuàng)造了【散板】等新板式,化用了京韻大鼓的身段,增強了梅花大鼓的表現(xiàn)力?!读_昌秀》《夜走蟠龍谷》等新曲目,均獲好評。
張雅琴(1946—) 梅花大鼓女演員。1960年考入當時的紅橋區(qū)曲藝團青年訓(xùn)練隊,跟隨花云寶教師學(xué)習(xí)梅花大鼓。在教師的言傳身教和悉心栽培下,很快掌握的傳統(tǒng)梅花大鼓“悲、媚、脆”的演唱特點,學(xué)習(xí)演出傳統(tǒng)梅花大鼓《黛玉悲秋》《探晴雯》《寶玉探病》《鴻雁捎書》等經(jīng)典唱段。60年代就小有名氣,85年在天津文藝界率先舉辦了個人曲藝演唱會,贏得了觀眾的好評。
多年的演唱生涯中,博采眾長,細心揣摩,不斷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嗓音甜美、高昂醇厚、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精琢細磨、含蓄委婉”的演唱風(fēng)格,被曲藝觀眾成為高調(diào)梅花。在京津兩地的曲藝界頗具影響。
籍薇(1956—) 梅花大鼓女演員。天津市人。1973年考入天津市曲藝團訓(xùn)練隊,隨小嵐云學(xué)唱京韻大鼓。1975年改唱挴花大鼓。在史文秀指導(dǎo)下,掌握了演唱和鼓板技巧。1988年拜花五寶為師。她嗓音圓潤甜美,表演文靜大方,演唱多有新意。在全國曲藝匯演、調(diào)演中多次榮獲一等獎。代表曲目有《二泉映月》《吉他魂》《釵頭鳳》《黛玉葬花》等。1984年,曾隨中國曲藝代表團赴美演出。

圖文摘自:孫慎,劉瑞森主編;《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天津卷》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曲藝音樂集成 天津卷. 北京:中國ISBN中心, 199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