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chǎn)品思維訓練 | 新用戶從注冊到綁卡流失率很高是什么原因?
本周話題:
現(xiàn)在P2P 平臺新客戶的拓展需要經(jīng)過注冊、綁卡(含實名認證)、充值、交易幾個步驟。從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注冊到綁卡這一步流失率很高,請分析一下原因?
@Bob.王:
好多人記不住卡號,所以注冊時不綁卡,一步步來可能流失率低些。另,注冊一般就損失個人信息,綁卡有時候就有人擔心,會有風險,畢竟缺少信任感,P2P什么都沒干,用戶就提供卡號,就感覺冒失了。
@蘇海媚:
很多游戲,充值都是用微信和支付寶,幾乎不會用快捷支付,因為要利用用戶沖動消費的心理。如果讓用戶去注冊綁卡,這個時間,用戶已經(jīng)冷靜下來了
冷靜的這段時間就在想,這個P2P安全嗎,可靠嗎,會不會跑路,跑路了會怎么樣。
@林俊榮:
綁卡就意味著實名認證,就間接地授權了銀行卡信息給平臺,相當于自己在這個平臺里裸奔了,如果平臺出了什么問題,自己的隱私信息就得不到保障了.
普通用戶在平臺的轉正率會很低,沒有給用戶足夠的安全感,導致直接被拋棄;或者用戶意識不到平臺能夠給到比綁卡更具價值的東西。
參考回答:
從用戶心理考量
1.很多人注冊只是因為有活動,真實需求沒那么大。注冊完后一步是實名認證,涉及到綁定銀行卡。從用戶角度考慮,凡是涉及到實名認證的,特別是銀行卡、身份證認證的注冊,大部分用戶都會在這一步選擇放棄注冊。
2.銀行卡本身是個非常隱私的信息,一個小平臺,用戶擔心信息泄露,到了綁卡的時候用戶會再次衡量注冊的必要性,因為考量到綁卡可能帶來的損失會大于注冊的好處,于是用戶流失了。
從產(chǎn)品設計考量
1.P2P平臺本身是不能綁卡的,只是通過嵌套第三方支付 or 銀行的網(wǎng)銀來實現(xiàn)綁卡,這種不可控的交互可能很糟糕,可能導致綁卡失敗。
2.操作流程太過復雜化。很多用戶只是被活動吸引而注冊了,然后綁卡的時候,如果用戶不知道自己卡號,還要翻錢包掏卡,再輸入一串數(shù)字,這塊的成本比前面都要大,太過繁瑣用戶就會覺得不需要了。
如何設計產(chǎn)品,引導用戶
產(chǎn)品在設計流程的時候就要考慮到用戶的警惕心理,在產(chǎn)品初始上線的時候只要求最簡單的信息填寫,等后期搞活動用積分換取禮品的時候,如果是線上兌換再要求用戶填寫身份證和銀行卡信息,一步一步循序漸進。能走到這一步的用戶也基本上是活躍用戶了,警惕感消除了。
用戶只能通過引導去改變,而且很多用戶需要經(jīng)過多次引導才能達到效果。產(chǎn)品的初始門檻不能設的太高,如果讓用戶一步跨不過去,用戶在這一步的流失就很嚴重了。有些門檻是怎么繞也繞不過去的,只能想盡辦法將“不爽”體驗延遲到最后并盡量降低。不實名沒法往下做的,那就只能把實名的步驟放到最后不得不的時候。比如,一些網(wǎng)站的購物車功能在以前是屬于個人的,后來才改成購物車是公共的,不需要注冊和登錄就可以加入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