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殺管寧重置版
原版管寧:
管寧[十周年]
群 3/7
〖遁世〗每回合限一次,你可視為使用或打出一張【殺】,【閃】,【桃】或【酒】。然后當(dāng)前回合角色本回合下次造成傷害時,你選擇兩項:1. 防止此傷害,然后從三個其未擁有的包含“仁義禮智信”的技能中選擇一個令其獲得;2. 減1點體力上限并摸X張牌(X為你選擇3的次數(shù));3. 刪除你本次視為使用或打出的牌名。

首先簡單評價一下原版武將:
客觀來說,
鐵王八,22場基本死不掉,無損印基本的情況下還能高頻率防止傷害,強制給自己制造發(fā)育環(huán)境,除了高頻率直傷基本沒有反制手段,保核能力強,不吃隊友,個人能力也強,而且越發(fā)育越強,拿到強配合的技能效果更不用說。智遲,禮賂,仁政,義襄等等。就我個人而言,除了遁世防止傷害,教化眾人“仁義禮智信”的的形象勉強貼合管寧的歷史形象,但改變不了本身垃圾設(shè)計的基礎(chǔ)。
作為一名玩家的角度,
這武將設(shè)計出來已經(jīng)不是強了,就是惡心,不知道這種武將的設(shè)計意義在哪里,你要提價錢你要堆強度你怎么能往這種方向堆呢?自己選出來就不死,也不讓場上的人干事,強行拖慢游戲節(jié)奏,純純的惡心人。一把5分鐘的游戲硬被他拖到20分鐘。作為一個玩家,甚至是隊友,我都想逃跑,更不用說作為對手。
從武將立意,原畫設(shè)計的角度,
首先最著名的“管寧割席”,無論是技能還是原畫,竟然都沒有涉及,窗戶外的人也不是華歆,只能大概猜到是征管寧做官的人被拒絕。唯一能透露出的信息是手上的匕首,左手持書,右手持匕首,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你要荊軻刺秦呢?神態(tài)動作方面也沒有特征性的表現(xiàn),也看不出管寧超脫世俗,教化義禮的感覺。除了原畫的畫風(fēng)質(zhì)量還不錯,實在找不到其他優(yōu)點。

接下來我個人對管寧進行技能重置,重置版技能如下:
群 管寧 3勾玉 混元辟境
技能:
遁世:
每回合限一次,你可以視為打出一張【殺】,【閃】,【桃】或【酒】。然后你須選擇一項:1. 失去一點體力上限;2. 刪除本次的牌名,摸x張牌(x為已刪除的牌數(shù))。
割席:
鎖定技,當(dāng)你“遁世”的牌名均被刪除后,你獲得技能“潛隱”。
潛隱:
當(dāng)你使用牌指定一名其他角色為目標或被其他角色指定為目標時,你可以重鑄所有手牌,若此時是你本回合第一次發(fā)動該技能,你額外摸一張牌。

解釋一下技能設(shè)計的立意和思路:
首先是遁世,這個技能的定位是防御技和輔助技,和原版技能定位相同。管寧作為一名隱士,主要技能不應(yīng)該有那么強的攻擊性,所以印基本主要是防御和回復(fù)。在原有基礎(chǔ)上控制了次數(shù),使得其有較強的防御力但不至于變態(tài)。接下來看到印牌之后必須執(zhí)行的兩項效果:
1.失去一點體力上限。
在之前的效果里,獲得技能雖有不確定性,但是一旦拿到關(guān)鍵技能將會質(zhì)變,作為本身就可以印牌的角色,強度上屬實不妥,所以在原版基礎(chǔ)上刪除了獲得技能的機制,將武將定位改為印牌拿收益的武將。游戲前期管寧可以通過消耗體力上限來將自身的印牌收益提高,在印牌加入限制的情況下,導(dǎo)致管寧不會頻繁盲目觸發(fā)遁世,需要謹慎考慮印牌的時機。
再來看第二個選項:
2. 刪除本次的牌名,摸x張牌(x為已刪除的牌數(shù))。
如果不想扣除過多的體力上限,就必須在恰當(dāng)時機選擇選項2,適當(dāng)?shù)膭h除牌名來提供過牌,第2項總共可以觸發(fā)4次,在印牌的基礎(chǔ)上,提供共計10張牌的收益,但在4次觸發(fā)完后,就會失去“遁世”,面臨覺醒。

其次是2技能:“割席”

顧名思義,這個技能出自典故“割席斷義”,意在與世俗劃清界限,強調(diào)自己與世俗的不同,當(dāng)管寧發(fā)現(xiàn)一些人和事物發(fā)展與自己預(yù)想的不同,就可以和他們斷交,即廢除場上之前因“遁世”獲得的所有技能,成為一名徹徹底底的隱者。
強度方面,管寧可以根據(jù)局勢自己選擇是否獲得技能“潛隱”,即使是因為情況被迫刪除所有基本牌,也有后路可以選擇。

最后是3技能潛隱,
該技能是一個獲得性技能,立意是與世俗劃清界限之后,變成一個徹徹底底的隱士,高深莫測,難以捉摸。被人指定時,你可以重鑄所有手牌并多摸1張,這個技能還可以頻繁觸發(fā),并且沒有人能猜到你的手牌(包括你自己),手牌差的時候可以回合外大制衡,有一定防御力。回合內(nèi)也能不斷制衡,保證一定的輸出能力。增加了游戲性和隨機性。更突出了“不可琢磨”的“隱者”形象。

本次的管寧重置版武將強度定位在新服的t1至陽頂天水平,強調(diào)設(shè)計感同時爭取做到不失強度,大家有什么想法,歡迎評論區(q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