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而得”的道理
有了前面所講的了解,就可明白“慮而后能得”的內(nèi)涵了。甚至可說這個“慮而得”的道理,就如子思著《中庸》所說“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等于佛學所說的“慧觀”或“觀慧”是相同的情形。那么,“慮而后能得”,得個什么呢?答案:因為經(jīng)過“知、止、定、靜、安”的治心修養(yǎng)以后,思慮的慧力開發(fā)了,就可得入“明明德”而見道的真正成果。這便是關(guān)照上文,“大學之道”與“明明德”,不是空言思想,是有它實際的學養(yǎng)內(nèi)涵??!因此,他的下文,便有“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的結(jié)語。他是說,任何一樣?xùn)|西,都有一個根本的基因,也有一個頂點的末端。任何一件事情,總有最初開始的動因,然后才有最后成就的終結(jié)。如果一個人能夠知道哪個應(yīng)該是在先要做的,才能得到最后好的成果,那么他就可以接近入道之門了!同樣的道理,你要明白“大學之道”、“明明德”的學問成果,必須要知道先從“知、止”開始,逐步漸修,進入“定、靜、安、慮”,而“得”到明悟“明德”,才可以說真的能夠接近“大學之道”的大道了! 說來真可笑,也很慚愧,曾子著作《大學》,為我們所講的開頭一段,他只用了五十八個字,我們卻費了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還不知道了解得對了沒有。如果碰到莊子,他又大笑我們在偷啃死人骨頭,可能還咬錯了地方,把腳趾頭當頂骨用呢!不過不要緊,我們這樣研究,總比六七十年前三家村的老學究稍好一點。為了研究《大學》,昨天劉雨虹老師還為我講了個笑話說:從前有一個鄉(xiāng)村里的財主,開了一個家塾,請了兩位先生來教書,一位先生帶一班學生在樓上,一位先生帶一班學生在樓下。樓上樓下,都先教學生讀《大學》。樓上的先生教的是:“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啊喲!怎么少了一個“得”字呢?樓下的先生也正在教《大學》:“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啊喲!怎么多了一個“得”字呢?有一位學生就說,先生,樓上的先生說少了一個“得”字,這位先生一聽便說,那好,我們把這個“得”字借給樓上好了! 故事很有趣,好像瞎編的,其實,過去時代確有這樣一類似通不通的教書先生。我在童年的時候,聽過很多這一類的故事,現(xiàn)在,我也算得是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