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對“中國女性”的刻板印象,被這部日本動畫打破了?

01.不一樣的中國角色
在ACG作品中,不知為何,日本人總對中國角色有一種刻板印象。
包子頭、旗袍、白毛、怪口癖(中國人均白毛控)這些元素比比皆是,好像沒有這些元素,都不好意思說你這個角色的設(shè)定其實是中國人。
在這些刻板印象下,大多數(shù)中國阿宅都難以對中國角色共鳴,反倒是產(chǎn)生一種審美疲勞。因此,每當有ACG作品出現(xiàn)中國角色的時候,國內(nèi)粉絲大多都是反響平平---

但在最近一部7月番當中,一位中國女孩引起了阿宅們的注意,甚至以表情包的形式成功出圈,榮幸地成為了這一季度番劇的迫害對象。
她的名字叫唐可可,出自作品《LoveLive!SuperStar!》,在設(shè)定上,可可是一名中日混血,從小在中國上海長大,因憧憬學園偶像而在高中的時候獨自來日本生活。
雖說已經(jīng)通過N1(日本語能力測試),但在語法上偶爾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激動時還會飆出幾句中文---

在第一集當中,可可正在校園內(nèi)為尋找志同道合的同伴,而高舉印有宣傳標語的牌子。這一富有趣味的一幕,激起了網(wǎng)友們制作表情包的沖動---

7月17日是可可的生日,由于時差,東京時間比北京時間要一個小時,當日本粉絲們在為可可慶生的時候,可可激動的提醒中國粉絲,老娘要用北京時間過生日---

當然,可可能成為中日粉絲探討的對象,不僅只是因為表情包和角色魅力,更重要的是她打破了日本人對中國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該企劃啟動之初,官方只是公布了人設(shè),正當所有人都以為日本人會秉承刻板印象,把這個白毛包子頭設(shè)定為中國人時,可可的設(shè)定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而在設(shè)定上,可可愛美食、愛打扮,除了頭上時髦的挑染,日常服飾以lo服為代表的洋裙為主,這與許多中國女孩的愛好一致。
與以往的“旗袍”、“包子頭”相比,這樣的設(shè)定更容易引起中國粉絲們的共鳴---

(在LL的虹之咲企劃當中,其實也有一位中國角色“鐘嵐珠”,在這個角色身上,我們多多少少還是能看到日本人對中國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第一集中,可可就激動的飆了一大段中文,雖在很多國內(nèi)粉絲看來,這幾段中文實屬“燙嘴”,聽著非常變扭。
但從日本粉絲的反饋上看,這段臺詞為可可這一角色加了不少分,在他們看來,這幾句咬字不清的臺詞更顯可愛---

有趣的是,可可的聲優(yōu)Liyuu其實是一位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與可可一樣,非常憧憬學園偶像而前往日本追夢(老拉拉人了),并最終參與到《love live》這一企劃當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可以說是非常感人的逆輸入設(shè)定了。

盡管可可的一些設(shè)定還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在很大程度上,日本人已經(jīng)在刻板印象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02.中國角色只有旗袍和包子?
其實,日本人對中國有這樣的刻板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80年代。
當時還是亞洲四小龍的香港,影視業(yè)發(fā)達,很多亞洲國家和地區(qū)都深受香港電影的影響,其中,古裝武打片又是輸出的主力軍。
因此,在當時,很多外國人都以電影中一些古人的形象,作為他們了解中國文化的契機---

在潛移默化當中,外國人便留下了“女性角色就是旗袍和包子頭,男性角色就是山羊胡和盤辮”、“一定要會中國武術(shù)”、“所使用的物品要用中國元素的花紋”這樣的刻板印象,并反映在當時的一些影視作品當中---

《龍珠》里的龜仙人和天津飯、《高達W》的張五飛、街機游戲《街頭霸王》里的春麗,就是這些刻板印象的產(chǎn)物,而《銀魂》當中的神樂更是在這些基礎(chǔ)上加了個“怪口癖”的屬性。
而刻板印象最大的特征就是“固定”,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日本人都對中國人抱著這樣的印象---

當然,印象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即便的刻板印象亦是如此。
隨著國力的增強和文化的輸出,一些刻板印象也在悄然發(fā)生改變。上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后的中國開始崛起,中國人的現(xiàn)代形象也隨之傳入日本。
當時的中國乒乓球隊,已經(jīng)是世界聞名的強隊。球技強勁也就意味著選手都是“萬里挑一”,競爭激烈,能夠參加國際賽事的都是佼佼者。
在1996年日本漫畫家松本大洋創(chuàng)作的漫畫《乒乓》當中,就有一個因未能入選國家隊,而跑去日本發(fā)展的中國選手“孔”。(這樣的情況在國內(nèi)乒壇其實非常常見)---

在乒乓國度出身的孔,經(jīng)歷過地獄般的訓練,看著日本這群訓練不專業(yè)、動作散漫的學生,自然是看不起。
而在與主角星野裕的對決中,更是碾壓對方,并在賽后說出了那句經(jīng)典臺詞:“你反手無力,正手不精,腳步松散,反應遲鈍,沒一個動作像樣!就你還想跟我同臺較量嗎?做你的美夢!”---

(值得一提的是,孔的聲優(yōu)同樣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所以也會在劇中經(jīng)常飆中文)
孔是個狂妄、傲慢的角色,但他的高傲,是建立在自己“中國乒乓球選手”的身份上,他有實力和資本對著當時球技仍未成熟的星野裕說這樣的話。
沒有了中國元素的服飾、怪異的口癖等這些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刻板因素,如果不是他操著一口流利的中文,還真不知道這樣的角色其實是中國人---

當然,在ACG作品中,這類沒有刻板印象的中國角色還有很多,因篇幅原因在此也就不一一列舉了。
雖說是刻板印象,但也并非貶義,某種意義上這也是文化輸出的一種表現(xiàn),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印象終有轉(zhuǎn)變的一天。
03.最后
可以理解,為了美感和彰顯虛擬感,相比于寫實的畫作,ACG作品中的人物會在人體比例、發(fā)色、瞳色等方面做出修改;
而為了更好地區(qū)分角色,特別是為了區(qū)分不同國籍的角色,創(chuàng)造者會在角色身上添加一些別國特有的元素,而添加與否,都來自一些固定、籠統(tǒng)的印象,除非因劇情需要或作者的創(chuàng)作理念,一般不會深入考據(jù)---

好在近年來,已經(jīng)有不少中國角色逐漸脫離這些“刻板印象”。這不僅得益于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傳播,也得益于中國二次元市場對日本動畫業(yè)界的影響力,有不少中國公司和制作人甚至直接參與到日本動畫的創(chuàng)作當中,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就比方說《博人傳》65集的總負責人黃成希,在這位中國動畫大佬的加持下,口碑翻車的日漫也才獲得了久違的熱度,并被無數(shù)漫迷們捧上天---


相信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以及中國動漫人在行業(yè)中獲得更高的話語權(quán),一些嶄新的元素也會更多地進入外國人的視野,并展現(xiàn)在影視作品當中。
也許在未來,“包子頭”、“旗袍”這類中國元素也會成為時代之淚,偶爾還會被阿宅們拿出來懷念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