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兒女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前日晚飯后跟媳婦兒一起散步,聽她講起一事,唏噓不已。岳母前段時間手術,朋友張姨來家里探望,聊起家常,張姨對她女兒跟女婿一肚子抱怨苦水,聽的岳母也是滿懷氣憤。張姨是個勤快人,心也善,從年輕時家里里外都是她來操持,包括后來照顧年邁的母親一直到走,在認識的朋友同事間沒有不說好的。家里就一個女兒,前些年結婚有了一個小男孩,現(xiàn)近三十了,一家三口在外面單獨住。
這里只摘三件事來說
一是女兒跟女婿幾乎從來不做飯,只是點外賣,張姨看了心疼外孫,怕營養(yǎng)不良,便從此中午隔三差五的來女兒家給外孫做飯吃,可每次來,看到女兒像遭賊洗劫一樣家,都是先一通收拾,然后再一頭扎進廚房清洗水池中摞的不能再高的碗碟,不然,連能用的碗都沒有。但就這樣,女兒跟女婿連一句感激的話也沒有,卻讓剛做好飯的張姨先照看下孩子,說他們吃完再換??擅看谓粨Q時望著像被豬拱過的盤子中的菜,張姨一絲胃口都沒有了,借口不餓只回來再吃;
二是外孫到了上學的年紀,學校發(fā)了三身校服好替換,但是,當外孫的所有校服由白變黃,邋遢的連小外孫都不愿意再穿時,這一對兒當父母的卻依然視而不見,聰明的小外孫便跑到外婆家央求外婆,張姨看了心里也是又氣又急,便讓小外孫脫下來拿去洗,這下可好,這兩人仿佛看到了一個解決之道,每次孩子衣服臟了便到張姨家里換,從無愧疚;
三是一次張姨腰椎病范了,醫(yī)院做手術回來要求需要臥床休息一個月,幾乎不能起床,結果那一個月,女兒就像人間消失了一樣,不再上門了,張姨不會手機上網(wǎng)點外賣,還好那段時間鄰居知道張姨手術,經(jīng)常過來關心問一下,順便帶些飯菜過來,張姨便這樣饑一頓飽一頓的過了一個月,直到能下地自己做飯,說到此時,張姨心酸的眼淚不止,岳母也只能一旁好言安慰,但,又能怎樣呢?
這樣的例子在身邊并不少見,也不是個例,相信還有很多像張姨這樣的父母存在,在兒女面前活的像一個保姆一樣,或許,連保姆都不如,保姆你還要給人家發(fā)工資,還不能輕易打罵甩臉色,但這卻不同,隨心所欲,毫無羞恥愧疚,還帶有那么一點理所當然;而像張姨一樣的父母,除了忍氣吞聲,“忍辱負重”之外,便只剩下如祥林嫂一樣四處排解心愁了吧。
懂得感恩,成為當下多少父母對孩子最奢求的愿望。
怪父母沒有給孩子做出榜樣嗎?上一輩的父母幾乎怕是最能吃苦耐勞的一代了,為了祖國建設無私奉獻了一生,對待自己的父母也幾乎是盡善盡孝,到今天,還有多少年已六十疾病纏身的人仍在照顧九十多歲癱瘓在床的老母,作為兒女,這一切幾乎從小就“耳濡目染”,何以到如今竟如此不堪了?
怪世道炎涼,人情冷漠嗎?或許歷史上無論哪個朝代,還沒有說因世道改變了家常倫理道德,子女孝順父母的天理。
怪人性嗎?《三字經(jīng)》中第一句便說“人之初,性本善”,雖在百家爭鳴時有不同論斷,但恍恍千年,人性本善早已成為共識,誰能認為一個剛在襁褓中的孩子就有一顆險惡之心呢?
嗟嘆之時,究其原因,粗略歸納了三點:
一是言傳與身教缺一不可,多少父母或迫于自己沒有多少文化,雖身正體勤,時時在孩子面前做出表率,但疏于跟孩子溝通,怕講出的話缺少文化,便只一味只做不說,孩子小時根本理解不了大人為什么要那么做,做的理由和原因又是什么,因此長大也無從感悟;另一面,有些父母文化程度高,生活相對優(yōu)越,便感覺只要將道理從小傳授孩子,大了便自然會知道如何去做,然而,多少孩子長大之后成了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實際動手時卻一塌糊涂;因此,言傳與身教都是同等重要,有無文化并不是絕對因素,重要的是與孩子能夠有效溝通,身體力行,不要怕孩子做錯,錯了可以改,可以鼓勵,可以指正,這才能讓孩子有真正的體悟,埋下孝順的種子。
二是不知及早立規(guī),“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規(guī)矩都是相對自由而言,每個人的自由都是有限的,無限的自由多數(shù)只會釀成惡果?,F(xiàn)在的父母,有多少還抱著“樹大自然直”的想法在教育著下一代,“大大就懂事了”的口頭禪隨時掛在嘴邊,然而,從小時不知助其耕耘一片遵規(guī)守矩的土壤,期望將來能結出善果,豈非癡心說夢?而規(guī)矩的建立,又不是簡單的只是訓斥,孩子小時的亂寫亂畫,可能只是你沒有給他一片屬于他自己的畫板,沒有告訴他自由畫畫的空間與界限;小孩的玩具隨意亂、喜新厭舊,可能只是你沒有給他一個收納的空間,并告訴他必須每次玩過之后要物歸原位,喜新厭舊可能只是缺乏父母的共同參與;長大后請客時不知落座有序,長輩優(yōu)先,夾菜只能靠自己一邊等等“小事”,可能只是從小無人約束,放縱寵溺;嫌棄父母反應遲鈍,做飯不和胃口,大加指責時,可能只是從小沒有讓其沒有體會父母勞作之苦,體會養(yǎng)育其成人不易,便不懂感恩之心。這以上種種,足以說明規(guī)矩在一個人的成長中何其重要,及早立規(guī)不是限制一個孩子的自由成長,相反,是要幫助其更好的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根不正不成材。
三是不懂拒絕,對于兒女從小提出的要求,不管能力是否所及,要求之事是否正當,一概無條件答應,助漲好逸惡勞,驕奢縱欲的惡習,當有一天再也無法滿足之時,換來的不是理解包容,感恩孝順,而是生活、親情的無比悲涼。此時回想當初,如果從拒絕第一個不合理的要求開始,懂得在拒絕的同時不是單純訓斥而是耐心了解孩子內(nèi)心真正需求,就像有些孩子小時的哭鬧、摔打東西只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一樣,還是會像如今這樣嗎?
每一個人感恩之心不是一時而就,需要時間培養(yǎng),父母是每一個孩子最好的老師,在要求兒女懂得感恩,希望兒女懂得孝順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應去思考通過什么樣的方法能夠能夠去培養(yǎng)兒女一顆感恩的心,注重孩子人性的培養(yǎng),讓其體悟人性善良,懂得敬畏,感恩之心也就隨之而來了。
借重陽,愿天下每一位父母都有像像韓伯愈一樣的孝順兒女,盡享天倫之樂;也希望天下所有兒女,感恩父母養(yǎng)育之恩,尚且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何況人乎!